第290章 :枢密院和军机处的区别

陈平安没有让这些将作监的少匠们觉得,研究蒸汽机,不如卖酱香鸡。

所以,在给这些少匠们的待遇问题上,一直都是尽最大努力。

将作监这边也一直保持着和商贾们的密切联系,也有着自己的工坊,自己的产业,自己的钱库。

不然,这些少匠们的科研动力不会太大。

人之所以有着吃苦的动力,就在于吃多大的苦,就有多大的回报。

最起码,当他们能够在自家祖宅的祖地上修建一座三进三出的院落,在长安的外城,有一处房产,家中的钱库存放的钱,也够一家人吃饱穿暖,甚至是过上更好的日子,自然也就有了动力。

毕竟,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过上了好日子。

谁有愿意再去过以前那么贫苦的日子呢?

还有一点,人心不足。

过上好日子,还想要过更好的日子。

穿上了锦衣,还要穿上丝绸。

吃上了果脯,还要吃罐头。

家中需要冲水马桶吧?

需要电灯吧?

还要给家人配上一辆蒸汽机车吧?

总之,家中有钱啊,将作监这边的分红很多,钱财放在那里,太多了,也只会生锈。

他们是将作监的少匠,算是有一点儿官职在身的。

故此,他们有着建造三进三出的院落的资格,也有着配备高档的奢侈品的资格,更有着购买蒸汽机车的资格。

而大唐对于商贾们的打压,也是存在的,他们的后辈们能够参加科举考试,已经是最大的恩惠。

当然,除了锦衣和丝绸,以及一些祭祀等礼仪,他们是没有那般恩惠之外。

其他的也都是放开了。

不放开,又怎么赚取他们钱库里面堆积如山的钱财?

三进三出的院落,只要是买下了地,只要是合规合法合理,是可以建造的。

蒸汽机车,只要是你有钱,也是可以买来当做交通工具的。

放开了市场,才能让市场活下去。

限制太多,反倒是容易让市场变成一潭死水。

这也是陈平安当初讲述的千年之后发展经济的一种观点。

……

显德七年(960年),受命抵御北汉及契丹联军。

旋即在“陈桥兵变”中被拥立为帝,并回京逼迫后周恭帝禅位。

同年,赵匡胤登基为帝,改元建隆,国号“宋”,史称宋朝或北宋。

赵匡胤在位期间,依据宰相赵普“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策略,选派得力将领戍边,防御辽和北汉,同时派遣主力南征,先后灭亡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及南唐南方割据政权,完成了全国大部的统一。

针对自唐朝中叶以来地方节度使拥兵自擅的问题,他两次“杯酒释兵权”,逐步削夺禁军重将兵权。

设枢密院与三衙以互相制约,选调各地精兵编入禁军,以削弱藩镇势力。

颁行禁军更戍法,使将不得专其兵。

实行精兵政策,加强训练,严格纪律。

又在进行统一战争的同时,调整文武关系,改革官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开宝九年(976年),赵匡胤逝世,享年五十岁。

谥号英武圣文神德皇帝,庙号太祖,葬于永昌陵。

赵匡胤在位十六年,完成了宋朝统一中原的壮举,算得上是一位文治武功的开国帝王。

也和李世民一样,是一位马上皇帝。

这宋朝的天下几乎也是他带着文臣武将们南征北战打下来的。

陈平安对于宋朝的历史看的并不多,了解的也不多,这还是当初扫了一眼。

毕竟,赵匡胤也是一位大宋的开国皇帝。

至于赵匡胤在位期间所做的那些大事情的具体经过,他是真的没办法写出来。

要是看了资治通鉴,或许还能写。

但是陈平安没看,看的不过是网上流传的一个非常简单的版本。

故此,李世民看完之后,问道:“为何如此简略?”

陈平安回道:“陛下,臣读的宋朝史册并不多,勉强记下来了这些。”

李世民略感惋惜。

说实话,他对于这位宋朝的开国皇帝还是非常欣赏的,特备是他杯酒释兵权这一阳谋,和汉武帝的推恩令一样。

实在是太高明了。

不过,李世民也记得陈平安说过,宋朝重文轻武,以至于文括武嘻。

宋朝在一开始的对外战争中,禁军和西军还是非常强大的。

可是到了后来,因为文官的牵制,甚至是指挥作战,以至于武将们无法发挥出来他们真正的实力,导致宋朝在对外战争中,一直未能取得大胜。

甚至是最终被北地的蛮族打的接连败退,最后亡了国。

中原之地的皇帝,成了蛮族之人。

要不是知道宋朝有这么一个结局,李世民还真的想要学一学宋太祖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

李世民轻抿一口茶,再一次开口,声音沉稳而富有磁性:“陈卿,自你从青铜门至此,言谈举止间常提及后世之事,令人耳目一新。很多见解,也都是站在了千年之后的世人之角度来思考,故此,我倒是有一些好奇,不知千年之后的世人对宋太祖赵匡胤有何高见?”

陈平安微微一笑,拱手道:“陛下。赵匡胤,史称宋太祖,其人生平事迹,确实值得细细品味。他自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开创大宋基业,其功过是非,非一言可蔽之。”

李世民闻言,目光微凝,似乎对陈平安接下来的言论充满期待。“愿闻其详。”

“先说其功,赵匡胤统一中原,结束五代十国之乱局,百姓得以安居乐业,此乃大功一件。他实行‘杯酒释兵权’,削弱武将势力,加强中央集权,为后世之稳定奠定了基础。更兼其重视文治,倡导科举,使得士人阶层得以崛起,文化繁荣,对后世影响深远。”陈平安娓娓道来,条理清晰。

李世民点头赞同:“赵匡胤确有远见卓识,其治国理念与朕有诸多相似之处。然则,世间之事,有功必有过,陈卿以为赵匡胤之过何在?”

陈平安沉吟片刻,缓缓道:“赵匡胤之过,或在于其未能彻底解决边疆问题,导致辽、西夏等外患不断,给后世留下隐患。”

“再者,他虽重视文治,却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武将的进取之心,长远来看,或许不利于国家的军事发展。”

“此外,他对于皇位的继承安排,虽有其深思熟虑之处,但‘烛影斧声’之谜,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也为后世留下了不少争议。”

李世民听后,眉头微皱,显然也在思考这些问题。

“陈卿所言极是,治国理政,本就难有十全十美之策。赵匡胤之功过,也影响了宋朝的万世基业,以至于第一步走错了,导致了最终的结局。”

“确实是非常可惜啊。”

夜渐深,月光如水,两人的对话也渐入佳境。

陈平安与李世民,一位是来自未来的穿越者,一位是开创贞观之治的千古一帝。

一个算是代表了千年之后的那些网民们,对于宋朝的看法和映像。

而李世民则是真正的历史人物,也是大唐的开国帝王,他看待赵匡胤的角度,又和陈平安等人不太一样。

他不是赵匡胤,陈平安也不是赵匡胤,千年之后的世人更不是赵匡胤。

若是真正的置身处地思考赵匡胤之所作所为。

李世民觉得,如若是自己,可能和赵匡胤也差不多吧,重文轻武,防止武将们再一次形成藩镇,割据一方。

“不过,宋朝的枢密院这种特殊的官署,倒是也有意思。”李世民轻声道。

“枢密院,乃宋朝为加强中央集权,专门掌管军事事务之机构。其设立之初,旨在分离宰相的军权,使文官与武将相互制衡,确保皇权独尊。此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防止了武将专权,维护了国家的稳定与统一。”陈平安缓缓道来,言辞之中透露出对历史的深刻理解。

李世民听后,沉思片刻,点头道:“此制确有独到之处,分权制衡,乃治国之要义。然则,世间万物皆有两面,枢密院之设立,又有何弊端?”

陈平安微微一顿,继续说道:“枢密院之弊,亦不容忽视。其一,过度集权于皇帝,虽能巩固皇权,却也易导致决策失误,因皇帝一人之喜怒而兴师动众,非国家之福。”

“其二,文官统军,虽能避免武将叛乱,但文官多不谙兵法,战时指挥难免失当,影响战局。”

“其三,枢密院与兵部、三衙等军事机构间权力划分复杂,易生摩擦,影响军令之畅通。”

李世民听后,眉头紧锁,显然在深思这些利弊。

“你所言极是,治国如烹小鲜,需火候得当,方能成其美味。枢密院之制,虽有其功,亦有其过。若我朝有此制,当如何改良,以趋利避害?”

陈平安沉吟片刻,回答道:“陛下英明,若欲改良,当从三方面着手。一是加强皇权监督,设立独立机构,对皇帝决策进行审议,以防独断专行。”

“二是选拔懂兵法之文官入枢密院,同时加强武将的文化教育,使文武之道相辅相成。”

“三是明确枢密院与兵部、三衙等机构的职责划分,确保军令如山,执行无阻。”

李世民听后,抚掌大笑,眼中闪烁着赞赏的光芒。“好一个趋利避害!陈卿,你之见解,实乃我朝之幸。虽不能亲眼见证你所言之未来,但听你一言,胜读十年书也。”

只不过,陈平安觉得枢密院不如军机院。

相对来说,军机处才算是真正适合武勋们的官署,枢密院这种以文制武的官署,弊端和隐患实在是太多了。

当下,又给李世民讲解起来军机院的特点。

陈平安微微一笑,而后从容不迫地解释道:“陛下,军机院,乃是一个集情报收集、战略分析、战术规划于一体的中枢机构。它不同于以往的兵部或枢密院,更侧重于信息的整合与创新战术的研发。”

“哦?愿闻其详。”李世民眼神一亮,显然对此颇感兴趣。

“首先,军机院下设情报司,负责广布眼线,搜集天下军情、民情乃至异国动态,确保我大唐决策基于最全面的信息之上。信息,乃战争之耳目,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李世民点头赞同:“此言极是,情报确为兵家之重。”

“其次,战略分析司,则是由一群精通兵法、地理、天文之士组成,他们根据情报司提供的信息,进行深度剖析,为陛下及将领们提供多套战略方案,以应对不同战局。如此,我大唐便能在战略上立于不败之地。”

李世民沉思片刻,道:“战略谋划,确是克敌制胜之要。那么,战术规划呢?”

“战术规划司,则是具体作战方案的制定者。他们结合战场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战略,设计奇袭、伏击、围点打援等战术,确保每一场战斗都能发挥出最大的战斗力。同时,他们还负责新式武器的研发与试验,如火药武器、远程火炮等,以科技之力增强军事优势。”

李世民闻言,眼中闪过一抹惊异之色:“火药武器?此等利器,确实要发挥出最好的优势,才能一战而胜之!”

陈平安继续道:“然而,军机院虽利,亦有其弊。其一,权力集中,若管理不善,易生腐败,需有严格的监察机制。”

“其二,信息繁杂,若处理不当,可能导致决策失误,需有高明之士主持大局。”

“其三,新战术、新技术之推广,需克服旧有观念之阻力,需陛下力排众议,方能行之有效。”

李世民闻言,眉头微皱,随即舒展,笑道:“陈卿所言极是,利弊并存,方显世间万物之真谛。我大唐若能善用军机院,必能开创万世基业,青史留名!”

府兵制在大唐初期,自然是行之有效。

但是等到了大唐盛世来临,百姓们安居乐业,如今又没有了外敌的强大威胁。

府兵制就会出现各种问题,还会有着很大的隐患。

故此,李世民必须要对如今的府兵制进行一次改革,才能让大唐不至于出现藩镇割据的结局。

而建立军机院,然后采用募兵制。

纵观历史。

唐玄宗时期的募兵制,一直到了明朝中后期,也存在着募兵制。

所以,府兵制的废除也是在所难免。

只不过,想要建立军机处,也不是说直接建立就能建立起来的。

这需要一个契机。

不过,对于如今的李世民来说,这样的契机,他随手就能够创造出来。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