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1章 :从西北到西南的经济战略转移

枢密院和军机院的差别还是比较大的。

结合王朝的背景来看,还是军机院更适合武勋,也更适合李世民这位帝王。

陈平安之所以在李世民亲征高句丽之前提出了千年之后的那种现代化军事模式,也是为了想要改变府兵制。

但是每一个时代都有着每一个时代的局限性。

大唐不可能直接从府兵制的时代,一下子就过渡到了军团模式。

李世民最多也不过是细分了一下将军的等级,并且减少了虚职,还提拔了军长史的地位。

相当于是给大唐的大军安排了一个政委,负责后勤的同时,也给将士们负责文化教导。

这样一来,也能避免将士们都是某一个将军的私兵。

只听将军的号令,而不听朝廷的调遣。

不过,建立军机处需要一个契机,能够让文臣武将们都可以接受,都愿意在兵部之外,建立一个独属于武勋们的官署。

寒风瑟瑟。

贞观十一年年末的一场雪。

终于是下了下来。

大地上一片银装素裹。

早在十一月中旬,安东都护府这边就开始了陆续停工。

因为冻土季来了。

一锄头下去,不仅没有挖开土地,还震的人手发麻。

故此,工地是没办法施工了。

停了工。

在长孙无忌的带领之下,各地的活动也要开始了。

首先就是集市。

邀请了诸多商贾们,形成一个大型的商队,在每一个县城的城外,轮流建立一个集市。

好让百姓们可以买一些日常用品,买一些布匹来裁剪衣服,度过这一个寒冬。

当然,最主要的还是要让那些百姓们从工地中赚取的工钱,消费出去。

这样一来,手中没了钱,明年还要继续在工地上打工,修建好官道、修建好码头、修建好官衙、修建好水渠等。

不然,有了一点儿钱,他们就把这点儿钱当做是家底。

不愿意去工地了。

摆出集市的同时,也要整顿吏治,不管是本地官吏,还是来自于大唐的官吏。

只要是犯了大的错误,必须要接受审讯。

还是当着本地百姓们的面开始审讯,悉数这些官吏所犯下的罪行。

在辽阔的安东都护府,冬日的阳光虽已不复夏日的炽烈,却仍带着几分不容忽视的威严。

泉州的官衙外,气氛凝重而庄严,中央摆放着一张宽大的审案桌,桌上文房四宝齐备,两侧则是大唐威严的士卒。

今日,这里即将上演一场关乎正义与清廉的较量,而主导这一切的,正是以刚正不阿著称的安东都护长史——上官仪。

随着一声响亮的铜锣声,大堂内外迅速安静下来,只听得见远处偶尔传来的马嘶声。

上官仪身着紫色官袍,头戴进贤冠,步入大堂,步伐稳健,眼神锐利如鹰。

他缓缓坐下,目光扫过堂下,那些被押解而来的贪官污吏,个个面色苍白,颤抖不已。

“堂下所跪何人?所犯何罪?”上官仪的声音不高,却自有一股不怒自威的气势。

为首的一名官员,原是某地县令,名叫李涣,此刻已是衣衫不整,颤抖着答道:“下官李涣,叩见上官长史。下官……下官一时糊涂,贪墨公款,中饱私囊,罪该万死。”

上官仪眉头微皱,目光如炬:“一时糊涂?你身为父母官,不思造福百姓,反而贪赃枉法,何以对得起朝廷的信任,何以面对黎民百姓的期盼?”

李涣闻言,更是涕泪横流,连连磕头:“上官长史明鉴,下官确是鬼迷心窍,请大人开恩,给下官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上官仪冷哼一声,语气中不带丝毫情感:“改过自新?你若真有心悔过,当初便不应迈出那一步。本官今日在此,非为听你辩解,而是要还安东一片清明。来人,将证据呈上。”

随着上官仪一声令下,几名侍卫迅速上前,将一叠叠账册、信件等物证摆放在了审案桌上。

上官仪逐一翻阅,每翻一页,李涣的脸色便苍白一分。

“这些账册,详细记录了你的每一笔非法所得,以及你如何利用职权,欺压百姓,中饱私囊。铁证如山,你还有何话可说?”上官仪的声音冰冷而坚定。

李涣彻底绝望,只能伏地不起,再无言语。

上官仪环视四周,继续说道:“诸位同僚,今日之事,当为警钟长鸣。我安东都护府,乃是大唐边疆之重镇,守护的不仅是疆土,更是大唐的尊严与百姓的安宁。任何敢于挑战法律底线,侵害百姓利益之人,无论其位高权重,还是卑微如蚁,本官都将严惩不贷!”

言罢,上官仪大手一挥,宣判道:“李涣贪赃枉法,证据确凿,按律当斩!”

“其余涉案人员,依律惩处,不得姑息!”

随着上官仪的宣判,大堂外一片肃然。

很快,人群中有人带头第一个叫好。

那些个本地人也连忙跟着一起叫好!

他们也是受到过这位官吏的欺压,对这位官吏有一些不满了。

只不过,对方乃是大唐的官吏,而大唐又是天朝上国,他们是敢怒不敢言啊!

没有想到的是今天竟然看到了此人被大唐的另一个官吏给砍了头。

确实是值得叫好。

上官仪还没学会本地的语言,不过,也不用去学习。

因为他们的任务是教导这里的人学会唐语,而不是让自己学会这里的语言。

不过,如今这些人还没学会。

故此,在审讯的时候,还是要有本地的翻译,把对话翻译出来,让本地的百姓们都能听清楚,他们在审查什么,在做什么。

这样才算是真正的得民心。

贪官污吏们得到了应有的惩罚,而安东都护府的清廉之名,也在这一日更加深入人心。

这种事情在安东都护府的很多地方都在发生着。

在这个冬天。

寒冷的天气虽然带来了外部的冰凉,但是长孙无忌等人整顿吏治,却又暖了安东都护府之地的百姓们的内心。

所以,这个冬天并不是很冷了。

长安城这边,却已经是热闹一片。

李世民用了十一年的时间,让大唐成为了真正的天朝上国。

这十一年来积累的财富,也不少了。

从当年才登基为帝的时候,国库里面已经是空空如也,到如今堆积如山一样的白银。

李世民用了十一年。

相当于是把东瀛那边的两座银山的一半给搬到了大唐。

可想而知。

李世民如今多么的有钱。

有了钱。

很多活动都可以去做。

比如……修建宫殿。

李世民想要用水泥这种材料在皇宫中修建大明宫。

这一个想法,其实早就有了。

不过,以前也知道条件不允许,再加上,陈平安来了之后,拿出了世界地图。

他的心思也就不在这上面了。

如今有了很多钱。

他的心思也就多了起来。

陈平安也是支持的,这也没啥,没必要真的让皇帝一生都在节俭。

岂不是失去了当皇帝的乐趣。

再加上,银子放在国库,一点儿价值都没有。

建造宫殿。

用了水泥这些材料,要给钱吧?

李世民都有钱了。

不可能说,建造一个宫殿,还不给钱。

他要是不给钱。

那陈平安自然不会支持。

这是皇帝在真正的肆意妄为,破坏市场环境。

李世民也有着自己的私房钱。

他用自己的钱来给自己建造一个大明宫,也没什么。

这一日,太极殿内,龙香缭绕,气氛庄重而热烈,李世民与一众重臣——房玄龄、魏徵、以及陈平安和高士廉围坐一堂,商讨修建大明宫的事儿。

李世民缓缓开口,声音沉稳而充满力量:“朕观天下,百姓安居乐业,国库虽渐丰,然朕心所系,非独富强之国,更在民心所向,文化昌盛。”

“大明宫,作为我大唐之象征,其建设不仅关乎皇家颜面,更关乎国家形象与未来。”

“朕意已决,欲以个人私库为基筑此宫,以彰我大唐之盛世气象。”

房玄龄闻言,眉头微蹙,旋即舒展,恭敬道:“陛下圣明,然臣建议,可先由大唐邸报对昔日大明宫之辉煌作以论述,同时,也可讲述修建大明宫之意义所在,避免百姓们误以为陛下未曾勤俭节约,有好大喜功之嫌疑。”

魏徵直言不讳,声音铿锵有力:“陛下,臣以为,修建大明宫,意在彰显国威,但更需注重民心所向。”

“若陛下能以身作则,清廉自守,百官与民自然心悦诚服,争相效仿。”

“然,亦需设立透明之账目,确保每一分捐赠皆用于实处,以免滋生贪腐,损及陛下圣名。”

陈平安此时起身,拱手道:“陛下与二位明公所言极是,大明宫之修建,虽说是大兴土木,但是陛下却用自己的私库来建造,便是没有动用国库一分一厘,除此之外,建造之时,购买的材料费用,还有工人之工资费用,还有其他相关费用。”

“其实已经是一个比较大的数字,而这些钱财,却都流通到了那些商贾,以及那些参与建筑的工匠之手。”

“陛下此举,乃是发放私库之钱财,惠泽万民。”

高士廉也点头赞同:“赵王所言甚是,此举不仅能激发民间热情,还能让大明宫的每一砖一瓦都承载着百姓的期望与祝福。臣愿领命,负责协调此事,确保活动公正公开,惠及万民。”

李世民听后,面露欣慰之色,拍案而起:“好!诸位爱卿所言,皆合朕意。朕即日宣布,以个人私库为始,号召全国上下,共筑大明宫。愿我大唐,在诸位与万民的共同努力下,更加繁荣昌盛,流芳百世!”

在这件事情,也没什么好争论的。

历史上,魏徵阻止了好几次。

最后还是让大明宫建造起来了。

而如今,李世民完全用自己的私库来建造大明宫,这就表明了他的态度。

再加上,陈平安的支持,虽然只是几句话,但是也确实在理啊。

皇帝的私库那么多钱。

不可能说是让他直接拿出来免费发给百姓。

今年也没什么雪灾。

不需要赈灾银。

直接发给百姓,也很容易养成百姓们不劳而获的想法。

那不如修建大明宫。

李世民开心了。

享受了。

百姓们又获得了李世民的私库的钱财。

也算是皆大欢喜。

没什么不好。

贞观十一年的年关。

在一片热闹之声中过去了。

贞观十二年的大朝会上。

第一个好消息就是来自于东宫。

太子妃有了身孕。

李世民要抱孙子了。

大唐也将会迎来皇长孙。

当然,是不是,也不太好说。

不过,不管如何,也算是一个好消息。

第二个好消息。

自然是西南那边的丝绸之路已经蹚出来了。

太极殿内人声鼎沸,气氛热烈非凡。

李世民端坐于龙椅之上,目光炯炯,凝视着下方一群身着朝服、神色凝重的重臣。

开发西南丝绸之路,以拓宽对外贸易,促进文化交流,增强国力。

事关重大。

自然要放在这个大朝会上进行商讨。

“诸位爱卿,朕闻西南之地,山川壮丽,物产丰饶,且自古便有商道通往天竺、大秦,然因路途遥远,险阻重重,未能得到充分开发。”

“朕意欲重振此路,使之成为我大唐沟通西域、南亚乃至更远之地的又一桥梁,不知诸卿意下如何?”李世民的声音沉稳有力,回荡在殿内。

房玄龄闻言,上前一步,躬身行礼道:“陛下高瞻远瞩,此策若成,必能大大促进我大唐与四方之国的贸易往来,文化交融,实乃国家之幸,万民之福。”

“臣以为,首要之务在于选派得力官员,勘探地形,绘制详图,为后续商队通行奠定坚实基础。”

马周紧随其后,补充道:“房相所言极是,但西南之地多民族杂居,风俗各异,更需谨慎行事,以免生事端。”

“臣建议,应派遣熟悉当地风土人情、善于外交之使者先行,与各族首领沟通,争取其支持与合作,确保商道畅通无阻。”

高士廉则提出了另一方面的考量:“陛下,商道开发,还需考虑安全问题。沿途盗匪出没,更有山川险阻,需组建专门的护卫队伍,保护商队安全。同时,应设立驿站,提供补给与休憩之所,便利商旅。”

李世民点头赞许,目光转向程咬金,这位以勇猛著称的将领此时也显得格外认真:“程爱卿,你久经沙场,对于军事布防颇有心得。若朕命你统率一支精锐部队,负责西南商道的沿途保护,你可有信心?”

程咬金豪迈一笑,抱拳应道:“陛下放心,有臣在,定保商道安宁,不让任何宵小之徒得逞!”

接着,殿内讨论愈发深入,从商贸政策、文化交流到军事防御,每个细节都被一一探讨。

高士廉提出加强边境巡逻,以防外敌侵扰。

魏征则强调在商贸活动中应秉持诚信,维护大唐声誉。

而温彦博则从战略高度分析了西南丝绸之路开通后,对大唐国际地位的提升作用。

最终,李世民总结道:“诸位爱卿所言,皆乃金玉良言。开发西南丝绸之路,非一朝一夕之功,需我君臣同心,共同努力。”

“朕决定,即刻着手准备,调集人力物力,务必使此路早日畅通,造福万民,彰显我大唐之盛世气象!”

说白了。

就是削弱西域丝绸之路,而加大力度发展西南丝绸之路。

这西北之地。

一片戈壁,真的不如西南的物产之丰富。

陈平安也讲述过,西南之地的重要性,这种雨水充沛、水土肥沃的地方,岂能只看着,而不吃下?!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