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七章群臣进谏 李承乾谋反证据确凿

李世民翻阅着手中的捷报,脸上的笑容愈发灿烂。这一次,他的太子立下了赫赫战功,消灭了一个国家。在他的统治下,唐朝再次创造了历史,成功地解决了困扰前朝数代人的东北边疆问题。

“朕的太子指挥有方,智勇双全,率领大军奇袭平壤,一举平定高句丽,功劳举世无双。诸位爱卿觉得应该如何赏赐太子呢?”李世民精神矍铄,身体前倾,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满脸得意之情。

然而,太子作为未来的皇帝,已经拥有了极高的地位和权力,实在难以找到合适的赏赐方式。

已经是封无可封的地位了。

“陛下,太子此次立下如此大功,理应召开朝议,共同商讨封赏事宜。”

长孙无忌抬起头,面色阴沉,心中充满了忧虑。他深知李承乾的目的,那就是要削弱士族门阀的势力。

满朝文武百官都清楚地知道李承乾的意图,而如今,他又立下了如此大功,无疑会进一步增强他的影响力,对士族门阀构成更大的威胁。

“那便朝议再议吧,马周,将太子李承乾攻灭高句丽的战报分级传下,举国同庆,大赦天下。”

李世民说道,他还在继续为李承乾铺路,以太子李承乾名,施恩天下。东征高句丽,李承乾确实是向李世民提交了一份满分的答卷。

庆钟九响,自太极宫传出。长安城内,户户张笼结彩,一片喜庆。一家欢喜一家愁。

对于士族门阀来说,这并不是全部都是好消息。

长安城门外,在今日,又有几骑风尘仆仆的飞骑飞驰而来,最后没入了坊中。

翌日,天还未亮,太极宫内,便已经聚集了百官,凡是在都任职的,都全部入了朝议。

李世民站立于大殿之上,双臂张开,有环抱四海之势,一双龙目精光闪耀,让其显得更加有压迫力。

“诸臣,应该也听闻了,太子李承乾战灭高句丽的功绩了吧,太子有如此大功,该如何封赏呢?”

李世民双手放下,端坐于龙椅之上,目光炯炯。

“陛下,太子功过未定,臣以为还需再议!”

宋国公萧瑀出列,言辞另类。

“宋国公,你知道你在说什么吗?污蔑太子,视同谋反。”

李世民寒声道,让大殿之上的空气都不由冰冷了几分。

“陛下,臣所言句句属实,太子殿下于高句丽、百济境内肆意屠杀百姓,如今百济之中,已经有人状告到了长安了。”

“于百济国内,纵容军中将士烧杀抢夺,富庶之家,被抢掠十之八九,家破人亡,倾一国之财收入己囊。”

萧瑀并不怯场,而是列举了李承乾之罪状。

李承乾于百济之中的动作,老早就被这些门阀知道了。

只是时机未到,才没有发难而已。

“陛下,不仅如此,太子殿下目无君上,行忤逆之事,分封官吏,登坐龙椅,大逆不道,其功不盖过,臣以为,应当立即召回太子问责。”

韦挺在此时,亦是站了出来,依次发难。

在李世民还未回过神来,侍郎崔挹也是挺步上前。

“太子所犯之罪,亦不只是如此,太子殿下残忍坑杀投降高句丽军士一万多人,此等凶暴残忍,何以为储君?”

“陛下,太子目中无君无纪,并非无心,而是有意之举,臣与刑部之中,已经从奸佞罪中得出消息,太子李承乾想要通过此次掌军权之事,行谋反之事,证据确凿,还望陛下决断。”

刑部尚书张亮起身,将一叠厚厚的笔录呈上。

变了。

大臣依次而进,不是为了为太子请功,而是问罪。

其所参之事,一件比一件重,最后到了太子谋反。

百官鸦雀无声。

许敬宗张口,但是到了嘴边的话,也被他吞了回去。

他没有信息来源渠道,不知事情始末,无从反驳。

这些小道消息,纵使李世民都只是知道一二。

“你们如此言辞凿凿,可都有证据?”

李世民的气势依旧,盯着起身而来的几人。

余光扫过了长孙无忌和褚遂良。

“对,太子殿下有灭国之功,行军又有便宜行事之权,将在外,军命有所不受。”

“以我老程来看,你们所谓的百济、高丽百姓也只不过是叛逆,又何不可杀之。”

“你们所谓的逾越事,更是可笑,打下了一国,难道不需要治理吗?太子分封官吏怎么了,那是为了稳定疆土,是有功之举,在你们这些人都口中,怎么就成了罪行。”

程知节大骂咧咧,对着几人就是一顿劈头盖脸的大骂。

他当然也有接收到程处默的信件,是为数不多大致知道百济和高句丽情况的人了。

当然,他这些都是诡辩。

“你们都是上过战场的人了,怎么拿这些事说事呢?太子杀几个叛逆怎么了,你们都是过来人,城都屠过,装什么善男信女。”

尉迟敬德瞄了一眼,见李世民独木难支,于是也出来打混。

“卢国公、鄂国公,你们休要混淆视听,太子未请示,这便是谋逆,如果战事非常,还可以理解,但是战俘、以及官员任命都是战后之事,岂能如此处理。”

“太子总种表明都是有谋逆之心,现在太子又掌有兵权,还望陛下尽早决断,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崔挹据理力争,拳拳报国之心。

“太子是有灭国之功,但是其杀战俘、屠戮百姓、分封功臣,划州道、新理税务田产,联合朝野死士,这无一不是忤逆之举,不臣之心昭然若揭。”

张亮再言,举报人,他是专业的。

“请陛下圣断!”

除了为数不多的几人外,所有人也都跪伏于地。

这是早有预谋的行动。

比起现在李承乾灭国所行之事,当年侯君集灭高昌贪的点财,那罪过还是太小。

如今李承乾所行之事,都是只能是通过皇帝和三省会省才能决定的事情,而他李承乾就这样敲定了。

权力还在皇帝之上。

李世民望着百官的模样,也不由生起了一股无力感。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