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章:解决矛盾就是找人背锅

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李豫于大明宫紫宸内殿崩逝,他的儿子李适登基为帝。

这位就是历史上的唐德宗,在位二十七年。

前期有中兴之象,后期昏庸至极。

这似乎也是唐朝皇帝们的都有的毛病。

陈平安用了三千字,就写完了唐德宗李适的一生。

二十七年,办了几件大事儿。

其他的,真的没什么好写的。

第一个就是任用杨炎为相,废除租庸调制,施行了两税法。

可百姓们没能盼来一个中兴之大唐。

反倒是在本来有着中兴之象的时候,却用上了幸臣卢杞,开始了苛捐杂税。

这也就算了。

民心都散了,还想着削藩?

这不是自找死路嘛。

之后就爆发了四镇之乱和泾原兵变。

被打的直接逃出了长安城,跑去梁州等地躲着。

这是继唐玄宗李隆基的安史之乱逃出长安、唐代宗李豫的吐蕃之乱逃出长安,又一位帝王,逃出了长安。

大唐的帝王又一次抛弃了京师的百姓,又一次逃出长安,躲避战火。

‘无能’二字再一次深入人心了。

好在,大唐气数未尽。

最后依靠宰相李泌及大将李晟、浑瑊等人协力平乱。

然而,执政后期,又转而委任宦官为禁军统帅,并对藩镇多事姑息。

自唐玄宗李隆基之后,宦官的权柄再一次提高。

直到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李适于会宁殿驾崩,享年六十四岁。

李世民看完,又是久久无言。

从玄宗、肃宗、代宗到这位德宗,大唐的皇权越来越弱了。

藩镇割据不就是相当于诸侯割据嘛?

地方上对于长安城的这位皇帝已经是越来越轻视了,就好比战国时期,诸侯国轻视周天子。

也好比东汉末年,诸侯并起的时代。

天子已经成为了笑话。

当然,这个笑话也是皇帝自己闹出来的。

李世民都没眼看了。

唐肃宗把孙子认作儿子,唐德宗竟然也学会了。

本来是孙子李源,却人做了儿子。

要不是李源早逝,估计还真的绕过了太子李诵,成为了大唐的皇帝。

这不就是自己闹了笑话给天下人看嘛。

孙子和儿子称兄道弟?

这成何体统?

况且,太子之位乃是大唐之储君,是独一无二的。

唐德宗却来了一个生太子李诵和死太子李源。

这让还活着的真正的太子李诵又该如何看待太子之位?

又让朝中的那些大臣们如何看待太子李诵?

又让天下人怎么看待大唐皇帝李适合太子李诵?

这不明摆着告诉别人。

大唐皇帝不喜欢太子李诵,而喜欢李源嘛。

那太子李诵将来能不能成为帝王,还两说。

同时,也给了朝中那些大臣们一个错误的信号,让他们觉得找到了机会,站队李源,针对李诵。

自家给自家找不痛快!

李世民看了,是真的想要抽出七匹狼,教训教训一下这些肆意妄为的后辈儿。

“好好一个盛世,就是被他们这样给败光了!”

李世民愤慨地开口道。

陈平安安慰道:“陛下,这就是大势,在没有外力的干涉之下,历史之长河就是这般滚滚而流。”

“李隆基的早年中兴和晚年昏庸,还对太子的猜忌和打压,都让李亨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李亨如若不是听从了李泌的劝谏,可能也意识不到广平王李豫的重要,而李豫其实就是太子,故此,这就是太子的重要性。”

“下一位接班人,能不能扛起大任?”

“只不过,李豫也没有受到来自于李亨的谆谆教导,所以他的所作所为,多多少少也是有着李亨的影子。”

“李适的所作所为也有着李豫的影子。”

“没有人手把手教导他们,该如何做一位明君,又该如何任人唯贤、虚心纳谏,平衡朝中大臣们之间的关系,又该如何用好皇权。”

“那么,大唐逐渐衰败也就是不争的事实。”

李世民思索了一下,问道:“你所说的这个外力,便是要有你这样的人,才可能有所改变?”

陈平安回道:“陛下,并非是臣自夸,事实上本就如此。”

“臣来了。”

“给陛下讲述了史册,又大力推行科学之道,一直在创造发明,给大唐所有人都种下了一个科学的种子。”

“而陛下又用心教导太子,还与太子坦诚,便是让太子也能明白陛下用心良苦。”

“甚至是等到往后,陛下再用此法教导太孙。”

“在等以后,太子亦可用此法教导他的太孙,一代一代教导下去。”

“最起码,也可保十代。”

“而这十代的帝王若是能够一直传承这般优良的作风,能够从小开始受到良好的教育,直到该怎么做一个明君,又能够一直稳固太子之位,避免夺嫡之争。”

“那么,皇权稳固了,将作监的发展也会更好更快。”

“臣种下的科学之道的种子,也会生根发芽,在这期间成长为参天大树。”

“科学的发展快了,大家的眼界就不再只是中原,而是这一片大地,甚至是我们头上的天空。”

李世民想了想,点了点头,说道:“嗯,我也记得你说过,这就是转化矛盾。”

“不管什么时候,都存在着一个阶级·矛盾,也看做是贫富差距产生的矛盾。”

“有钱的人越来越有钱,没钱的人越来越难以挣到钱。”

“看似盛世,可是盛世之下,却又是百万贫苦百姓们在苦苦挣扎。”

“这时候若是不想办法转移和弱化矛盾,最后这个矛盾就会爆发。”

“到时候,必然还是会影响到社稷之安稳。”

“是也不是?”

陈平安回道:“陛下所言极是,必须要告诉每一位帝王,要注意到这些个矛盾。”

“陛下上一次针对粮商哄抬粮价,最后出手整顿粮商,于菜市场那儿砍了几个大粮商的人头。”

“这就是解决了贫富差距产生的矛盾。”

“百姓们没了粮食吃,一开始必然是觉得官府不作为。而当官府拉出来粮商斩首示众,又解决了粮食危机,百姓们会称赞官府,并且痛恨粮商,这个恨意会保持很长一段时间。”

“这也相当于是官府展示了自身的权柄,也立下了威望,还收获了民心,并且解决了一个矛盾点。”

说白了。

就是要有人背锅才行。

不是官府不作为,而是有人在肆意妄为。

李世民点点头,表示自己学到了。

……

李恪也学到了。

许敬宗是真的有着很大的能耐。

若不是他的指点,李恪还想着联合山东士族,修建恒州到大同府的官道。

因为有了这一条官道,恒州的商品就可以跟方便地买到突厥。

恒州也靠近突厥之地。

但是恒州之北,那边的突厥的财富太少了,远远比不上朔州之北。

那里的牧场更好,突厥的子民也更富有一些。

他还想要修建一条恒州到北海码头的官道,让恒州的商品出海也更方便。

本意想要找山东士族合作。

然而,许敬宗却说,不要合作,这会招来陛下的不满。

自高祖开始,大唐对于山东之地一直都是既要又要,既要拉拢一些可以拉拢的士族,又要打压一些不听话的士族。

那些士族可以拉拢呢?

被陛下写进了氏族志中的士族是可以拉拢的。

那么,没有被写进氏族志之中的士族,是需要打压的。

最好,可以挖个坑,把他们埋进去。

若论挖坑,许敬宗也算是好手。

史册上,他挖的坑就比较多,最终也是老死于床榻。

如今,跟着李恪一起治理恒州,有着李恪这位大唐吴王的身份做背书。

老狐狸终于是开始发光发热了。

恒州成为了大唐东北边关之地繁华之所,就连幽州的百姓们都想着移民到恒州。

说起来。

李世民也是有意而为之。

崔仁师乃是博陵崔氏安平房,他的根基也就在河北定州。

可是,李世民却安排他跟着李泰去了贺州。

这其中,自然也是想避免崔仁师在恒州之地,利用自家名门之声望,把恒州也变成了崔家的家业。

故此,李世民让许敬宗去了河北恒州,让崔仁师去了岭南贺州。

陈平安所写的史册上,许敬宗乃是一个喜欢阿谀奉承的奸臣,然,他也说过,奸臣有着奸臣的作用。

李世民也是深以为然。

这一点,其实不用陈平安教,他都懂。

只不过,子不类父。

李泰就不懂。

又想要争,可还没几天,去了一趟京师,向长孙皇后诉苦,只得到了对方的轻言安抚。

在李世民面前好生地表现,却只是得到了对方严肃的说教。

阿娘不疼、阿耶不爱。

直接破防了。

前面还整了个罐头厂,想要好生地做出一番功业。

破防之后,真的就有一点儿自甘堕落。

在贺州之地,只知道酒池肉林了。

十六岁的李泰,还要等两年才能成婚了。

却让身边的女婢怀了身孕。

这既然已经有了身孕,自然是不可能不生出来。

怎么说,也是龙孙。

李世民对此,也不过是摇摇头,写了书信,让崔仁师等人好生地照料着,不得有误。

不管如何,岭南的贺州有着李泰在那里。

这个岭南就完全属于大唐,就可以大力发展,安排不少新晋进士在岭南之地,治理好岭南。

用陈平安的话来说,这里没有那些名门望族。

对于朝廷来说,开垦了岭南,就相当于是有了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地方。

大唐十道,也就岭南没有声望非常高的世家大族,只有当地的异族之人。

这里原本被那些世家大族看不上的地方,若是能够开垦出来,发展起来,对于朝廷、对于皇帝来说,绝对是有着重大意义。

岭南这么重要。

李世民为什么没有把李恪放在岭南贺州,而是把李泰放在了岭南贺州呢?

多多少少,还是因为史册上的缘由,再加上,李恪本身的身份也稍微有一些特殊。

不然,李恪就是岭南贺州大都督的最佳人选。

许敬宗或许也察觉到了这一点。

所以,在辅佐李恪这件事情上,他也就不能做到全心全意。

万一赔了。

那可就是万劫不复。

许敬宗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不仅仅是能够让李恪对他敬重有加,还要让李世民心满意足。

这就是一个非常大的考验了。

有难度。

但是许敬宗觉得这才是考验嘛。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劳其筋骨……。

他现在的所有努力,都是为了以后回到朝堂之上,成为房玄龄那般的人。

就好比这三月开春之际的春耕,就要竭尽所能,让恒州之地的耕地都可以用上。

土豆产量相比较前几年,少了一些。

大唐邸报上面也写了,土豆乃是根茎种植,故此会有一些对人体无害,但是对土豆本身有影响的毒性残留,一年一年累积下来,就影响到了产量。

所以,大家不必惊慌,朝廷会培育出来更好的土豆种子。

相对来说,玉米就非常适合恒州。

一颗玉米就能够收获一个玉米棒,一个玉米棒就能做一碗玉米糊。

这个产量才是真正惊人的。

恒州又有着广袤的平原土地,而许敬宗又有着五年的治水经验。

仅仅是一年多的时间,就在恒州挖了不少水渠,两尺多宽的水渠,也不是什么大工程。

有了水泥之后,也就更加方便修建小型水库了。

用水库蓄水,用来春耕之后的灌溉,使得今年的恒州之地有望得到一个丰收。

许敬宗觉得自己不需要做别的,让恒州的百姓们丰收,那就是功绩。

这个功绩是李恪的,也是他的。

而这个功绩绝对可以让李世民满意。

今年的春耕对于大唐十道来说,其实又放开了一些,因为流民更少了。

这耕地也就多了。

耕地多了,多出来的那一部分,就可以自由耕种。

故此,大唐十道都均匀了一下,都有了自由耕种的耕地,用来种高粱了。

三月中旬,李世民又下令,把李勣招了回来。

因为京察天下又要开启,巡查春耕的情况,还要巡查各地是否存在官吏不作为、乱作为、官商勾结等情况。

自从京察天下的效果不错以后,李世民每一年都要推动一次。

当年是因为玄武门之变,想要稳固自身的地位,才会让李靖和萧瑀等人一起巡视天下。

后来,陈平安讲述了有一个叫做明朝的王朝,为了巡视天下,特意设置了钦差大臣这个特殊的官职。

由钦差大臣代天子巡视天下,以监察各地官吏,整治当地不作为之风气。

李世民也把这一行为理解为转化矛盾的做法。

毕竟,若是真的有官吏欺压百姓,这京察天下的时候,把这些官吏罢免了,然后还问罪处罚,公之于众。

这就是相当于让百姓们看到了朝廷还是站在他们那一边,还是讲公道的。

民心依然还在。

只不过,有时候上面想要找背锅的,下面也会有着对策,把背锅的人推出来。

李勣也不是第一次京察天下了。

经过了几年的程序优化,如今的大唐大臣们京察天下,手中都会有厚厚的几本清单。

以六部为基准,再加上一个御史台,也就是七个官署的职责清单。

因为御史台在地方上设立了巡察使、按察使。

这个是要在巡视的时候要作为重点审查。

再然后,从十道的总管再到各州的大都督、中都督、下都督、上州刺史、大都督府长史、中州刺史……。

他们身上都有着职责,而他们在去年的一年时间中,是否有过大的过错,是要审查的。

一些小的过错,是可以忍受的。

毕竟,这些四品以上的官吏们,身上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功劳。

对他们的审查,算得上是非常宽容了。

但是四品之下,特别是当地的县令、县丞、县尉这些官吏的审查,就非常严格。

好在如今的大唐朝廷威望很高,经过大唐邸报这些年来树立起来的公道形象。

地方上想要完全掌控当地也已经是不太可能的事情了。

首先就是有着御史台的巡察使、按察使,对州县的官吏进行监察,若有什么徇私枉法之事,都会被上报到御史台那边。

再然后,就是各地学子们,都会写稿子。

这些个年轻的学子们,大部分都有一些愤世嫉俗,用陈平安前世的网络热词来说,就是愤·青。

他们希望自己可以在大唐邸报上扬名,也希望自己可以像是朝中的言官一样,更是把直言善谏的魏徵,当做是自己的榜样。

颇有一种,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

看到有官吏欺压百姓,那就好像是闻到味儿了,连忙扑上去,暗自打听,写成稿子,上报给秘书监。

秘书监审核,再让人去暗访,若是事实属实,这一片稿子就会被报道出来。

然后那位官吏就会榜上有名。

天下人就能通过大唐邸报看到他如何贪赃枉法,又是如何欺压百姓。

最后,大唐邸报上还会报道一次,朝廷的吏部、刑部、御史台又是如何审查,如何为当地百姓们伸张正义,如何问罪处罚那位官吏。

也算是做到了有始有终。

让天下人信服。

有时候,也会存在一些误会,又或者是一些喜欢攀诬的学子。

秘书监的调查没有深入,或者是没有查出来。

等到了吏部、刑部、御史台三司会审,查了出来,也是要给那位官吏正名声,还要处罚那位攀诬官吏的学子。

终生不得参加科举考试,此后所撰写的稿子也永不再用。

若是罪证比较多、比较重的,因此而获罪,被斩首示众也是有的。

不能给了这些学子报道不平事的机会,却不给他们约束力。

更不能因为他们报道了不平事,就做实了这就是不平事,不调查清楚,不给官吏自证的机会。

那么,以后岂不是朝野上下人人自危?

谁还愿意当大唐的官吏啊!

这其实就是监督,一个御史台、吏部还不够,内部监督往往都很容易出现缺失的情况,而外部监督,才能够有效果。

……

“磁力线又叫做磁感线,是用以形象地描绘磁场分布的一些曲线。”

“我的老师将磁力线定义为处处与磁感应强度相切的线,磁感应强度的方向与磁力线方向相同,其大小与磁力线的密度成正比。”

“而了解磁力线的基本特点是掌握和分析磁路的的基础。”

“磁力线也是我的老师假设的曲线。”

“磁力线有无数条,磁力线是立体的,所有的磁力线都不交叉,磁力线总是从南极出发,进入与其最邻近的北极并形成。”

“这其实也是基于一个有趣的小实验的想象,这个实验仅需要一个条形磁铁,一些铁屑在一块平板玻璃上就可以展示。”

“大家看好了。”

电和磁是两个物理中最重要的知识点,也是如今对于将作监的这些工匠们来说,是一个能理解就理解的了,不能理解的话是每一句话都像是天书。

陈平安想要让这些工匠们理解电和磁,想要在往后,有人可以掌握和运用这一个知识点,然后通过这些知识点,发明出来电池。

而最早的电池叫做伏打电池。

是一位叫做伏打的人,偶然间发现两块不同的金属块中间放上潮湿的导体,这两个金属块就会释放出微弱的电流。

他最后用上了六十多个这样的组合连接在一起,就能产生比较强的电流。

这也就是电池的由来。

其实,若是能把充电宝的电灯灯芯拿出来,再用上土豆和两块不同的金属块,就可以制作出来最简单、最原始的电池,让将作监的工匠们开开眼界。

可惜,那个灯芯也算是秘密。

两个手电灯的灯芯都放在了皇宫,用来给李世民和长孙皇后两人照明。

一般人是接触不到的。

当初也就在大殿上给百官们看了看。

他们那么一会儿,也看不出所以然。

若是让懂行的将作监的工匠们看到了,他们肯定会非常疑惑,也会产生怀疑。

那般电灯,就不像是人力所能发明创造出来的。

所以,陈平安打算还是等一等,等到找到了合适的金属丝,再给大家演示一下,土豆也能放电。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