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李世民对李承乾的坦诚

李世民也没有忘记自己作为一名父亲的身份。

特别是在看到了大唐贞观年之后的史册,看到了自己、李治、武氏、李显、李隆基这五代皇位更替的过程。

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培养一位合格的储君是多么的重要。

李治的谁都不信,只信自己。

又依赖于武氏来把持朝堂,最终导致武氏专权的结局。

李显的懦弱无能。

李隆基虽然力挽狂澜,表现的很好。

可是,看陈平安的意思,这位在后来也成了昏君。

李隆基接手前的唐朝已经被武则天李显等人搞成了一个巨烂的摊子,冗员甚多、府库空虚、逃户遍地、义仓耗尽、府兵崩溃、吐蕃契丹后突厥等塞外外敌再度崛起。

这样的摊子和隋炀帝时期是何等的相似呀!

然,李隆基却用了四年让唐朝恢复元气,用了十三年再造盛世。

对外衰退几十年后,李隆基在开元第二年就把西突厥抢回来,在武街大破吐蕃。

于东北打废契丹和奚,李治和武氏头疼的吐蕃被摁在地上打,还有于三省六部挤出尚书省改中书门下,创翰林院。

编撰了和贞观律一样的唐六典的律疏,独立于六部外的使职,以及全面推广输庸代役,普及义仓,禁闭诸王。

这也是李世民为何看了从开元元年到开元二十二年的史册,还能觉得李隆基乃是李家的麒麟子。

武氏之祸以后,李隆基挺身而出力挽狂澜、扶大厦之将倾,再造开元盛世。

实属难得!

然而,因为早年缺少教导,以至于晚年可能昏庸起来,一日杀三子。

这是李世民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虎毒尚且不食子呢。

所以,如何教导出来一位能够守住大唐江山,还能够有所建树,眼光长远、手段高明、权术过人的储君,就十分重要了。

阳光透过琉璃瓦,斑驳地洒在太极宫的殿堂之上。

李世民身着龙袍,端坐于御案之后,面容威严而又不失慈爱。太子李承乾,一身锦袍,步履稳健地步入大殿,向父皇行礼后,缓缓在案前坐下。

已经十五岁的李承乾更为成熟了一些,经过了这些年李世民带在身边亲自教导,也没了以前的那种一板一眼的故作成熟,或者说呆板的气质。

整个人的气质也是越来越像李世民了。

李世民目光深邃,略有一丝欣赏之色,缓缓开口:“承乾,你可知将作监乃是我大唐之重要衙门,掌管百工营造之事,其责任重大,不可等闲视之。”

李承乾点了点头,神色凝重:“父皇所言极是,儿臣深知将作监之重要。自儿臣去了将作监,了解将作监以来,虽未直接掌管将作监,但对其所负责的宫殿修缮、水利兴修、道路桥梁、造船、造琉璃等事务均有所了解。这些工程不仅关乎百姓福祉,更是国家繁荣之象征。”

李世民微微点头,语气中透露出几分欣慰:“你能有此认识,朕心甚慰。将作监的工作,不仅要追求工程之精美,更要注重实效与民生。”

“比如,今年黄河沿岸的堤防加固工程,便是将作监的一大功绩,它确保了沿岸百姓免受水患之苦。”

“以前的将作监,和陈平安担任了将作监少监之后的将作监,还是有着很大的区别的。”

“马周这一次对将作监的管理,你可看出来了什么?”

李承乾接过话茬,语气中充满自信:“父皇,我观天下英才,马周公实乃其中之佼佼者。彼自入朝以来,勤勉尽责,不避艰难,尤以改革将作监之壮举,令人叹为观止。”

“将作监,乃皇家营造、百工技艺之总领,关系国计民生,亦彰显皇家威仪。”

“然往昔之时,或有冗员繁多,效率低下,耗资巨大而成效不显之弊。”

“马周公洞察秋毫,力排众议,勇于担当,以雷霆万钧之势,推行改革大计。“

“其改革之要,首在精简机构,裁汰冗员,使将作监之运作更为高效有序。”

“又重视工匠技艺之传承与创新,设立工坊学堂,广开才路,鼓励匠人精研技艺,精益求精。”

“更有甚者,马周公推行预算制度,严格管理营造之费,确保每一分钱财皆能用于实处,既不失皇家气派,又免百姓负担过重。”

“此等举措,实乃利国利民之大计也。”

“尤为难能可贵者,马周公在改革中,始终秉持公正无私之心,不畏权贵,不惧阻力,以国家社稷为重,个人荣辱为轻。”

“其高风亮节,令人敬仰。”

“改革成效显著,不仅将作监焕然一新,更带动了整个国家营造业之繁荣,实乃我朝之幸,百姓之福也。“

“故此,我以为,马周公之改革将作监,非但一时之壮举,乃千秋之伟业。”

“其智慧与胆识,将永载史册,激励后人。吾辈当以此为榜样,勤勉政事,共谋国家之强盛,百姓之安康。”

李世民满意地点头,眼中闪过一丝赞许:“承乾,你的见解颇为独到。朕想,你若能亲自过问将作监的事务,定能使其焕发出新的生机。”

“不过,你也要记得,作为太子,你的职责不仅仅是处理具体事务,更重要的是要有全局观念,学会统筹兼顾。”

李承乾恭敬地答道:“儿臣谨遵父皇教诲。儿臣定当以大局为重,同时也不忘细节之处。对于将作监的工作,儿臣将亲自过问,确保每一项工程都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为我大唐的繁荣稳定贡献力量。”

李世民微笑,拍了拍李承乾的肩膀:“好!有你这份心意,朕就放心了。记住,你是我大唐的储君,未来的希望都寄托在你的身上。朕期待你能够不负众望,将我大唐治理得更加繁荣昌盛。”

说完,又把桌子上的十几封信件拿了出来,递给了李承乾。

“看看吧。”

李承乾不明所以,接过来的时候,发现上面写着:青雀亲启。

这是……写给李泰的?

李承乾看了看李世民,却发现,李世民开始看着奏章,并未理会他。

便咽了一口口水,拆开了信件。

这个信件是没有密封的,直接就可以打开。

李承乾一封一封地看着,越看、心思也就越复杂。

脑袋也是有一点儿空白了。

思绪都开始混乱了。

父皇在教导李泰,让他当一个贤王。

有意让他开垦岭南之地,为大唐稳固疆土。

好在,父皇话里话外,都在称赞他,甚至是向李泰说明了,他将来为帝,李泰要好生地辅佐。

李承乾自然是很高兴,能够见到李世民在写给李泰的书信上,如此夸赞他,心中也有自豪感。

可是,父皇却又要让李泰成为贤王,让李泰可以在岭南之地文治武功,为大唐戍边。

若是李泰真的能够听从父皇的教导,就可以掌权,可以在岭南发展壮大起来,甚至是真的成为大唐的一代贤王,拥有着美名,还能够拥有戍边的兵权。

如若李泰后来在岭南之地文治武功,获得了美名,所做的功绩比他这位太子还要好呢?

他又该如何?

是不是会无地自容?

大臣们是不是会觉得他不如李泰,到时候,甚至是请求李泰入住东宫?

父皇会不会也因此而有换太子的心思?

李世民给了李承乾一个自己思考的时间,直到见到李承乾的神色有一些阴沉了,才轻声叹了一口气。

“唉……。”

李承乾瞬间惊喜了。

然后又有一些茫然无措。

“父皇,儿臣……。”

李世民拍了拍李承乾的肩膀,安慰了一下他。

“承乾,你可知道,我把李泰的封地定在贺州,让他今年就去就封,你的母后是如何忧愁,却又很支持为父的决策?”

“手心手背都是肉啊,你和青雀都是你的母后十月怀胎生下来的,是为父的嫡子,是你的母后身上掉下来的肉。”

“可是,这帝王之位只有一个,一山不容二虎。”

“你既然为嫡长子,就应该担负起重任,就应该拥有着接手李唐国祚的最大的机会。”

“说起来,你也是见到了当年的玄武门一事吧?”

李承乾听到李世民谈起玄武门之变,就神色复杂,又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

毕竟,玄武门之变对于李世民而言,算得上是一生之痛。

李承乾当年还小,却也还记得一些。

所以,玄武门之变的影响对他也是有的。

李世民却不给李承乾说话的机会,继续说道:“我不想玄武门那般变故发生在你的身上,发生在我的儿子、孙子们的身上!”

“这也是其一,是我的心里话,也算是私心之言。”

“而于公于大义,你是李唐嫡长子,我自然是要好生地教导你,让你能够担负起大任,成为一位合格的储君。”

李承乾也是更加明白李世民的用心良苦了,顿时感动不已,双眼微微闪着泪花。

“父皇……。”

“儿臣一定会不辜负父皇之教诲!”

李世民收回了信件,这是他写给李泰之后,又抄录一份,就是专门给李承乾看的。

然后又拿出三封书信,这是李泰的回信。

直接给了李承乾。

“你再看看青雀的回信吧。”

李世民说了,他要和李泰坦诚以对,那么,他就不和李承乾坦诚以对了吗?

李承乾可是大唐的储君,是他重点培养的儿子,怎么可能不坦诚呢。

所以,李泰写的回信,他也直接给李承乾看了。

上面写的内容,说实话,李世民不怎么喜欢,只觉得李泰和史册上的李泰,都已经废了。

他是没办法把这样的人教导成为一个贤王,一个能够不觊觎大哥的皇位,还能够辅佐大哥的戍边亲王。

李承乾看完,却又暗自松了一口气。

看了李世民写给李泰的那些书信,明显能够感受到李世民对李泰的谆谆教导,希望李泰可以在贺州做出一番功绩来。

然而,李泰写的书信上面,先是问候了父皇和母后,接着又说这自己在贺州过得如何不好,却又如何想办法解决云云。

李承乾如今是越来越了解李世民,他知道李世民想要看到的是什么。

若是李泰在这信件中写着自己如何处理贺州本地俚人和汉人之间的关系,如何安抚民心,又如何体察民情。

李世民或许还会很高兴。

然而,李泰话里话外却总是说着贺州贫苦,有一种想要回到京师,又或者是换一个封地的意思。

李世民自然高兴不起来。

甚至是……还有一些失望。

李承乾一时间不知道是该庆幸,还是该失落。

“父皇,青雀……。”

李承乾想要开口,为李泰求求情、说说好话,树立一个好大哥的形象,可是见到李世民那审视的眼神,话到嘴边却又咽了回去。

“承乾,记住一句话!”

“最是无情帝王家。”

“这句话,并没有错,你不必在我面前,还要装一个好大哥。”

“那只会让我失望。”

李承乾像是做错了事一样,低下了头。

李世民却大声道:“抬起头来,记住我说的话,青雀虽说还小,可这七年来,我在教导你的同时,也在教导他。”

“可是,这么多年,你更像我年轻时候了,而青雀却离着我的那个青雀越来越远。”

“往后,青雀能不能成为贤王,很难说。”

“若是不能成为贤王,辅佐你稳固李唐国祚,还要对你座下的位置有着觊觎之心,你该如何?”

李承乾抬起头,看着李世民,眼神中有一些躲闪,有一点儿不敢面对李世民。

李世民直接道:“这时候,就需要你无情,一切以大局为重,以李唐之国祚为重!”

李承乾连忙行叉手礼,回道:“谨遵父皇教诲!”

李世民气势又收敛了一些,拍着李承乾的肩膀,安慰道:“承乾,我会尽可能地教导你,帮助你,坐好这太子之位,甚至是会退位让贤,让你早一些登基为帝。”

“这样才能让皇位之传承更稳妥,不再伴随着血雨腥风,不会影响你掌权。”

“而你,也要记得这一点。”

“成为合格的储君,成为李唐之明君。”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