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草堂明人是谁

听着朱元璋的辟阿奉文,众人只感觉浑身冷汗淋淋。

这是在指着鼻子骂自己啊。

皇上在此文中感叹朝中无人,那站在这里的众人又算是什么呢?

看样子朱元璋是对众臣尸位素食的表现彻底不满,也想和唐太宗一样,需要一个向魏征那样的人物。

文中更是不留情面的直接指出,当朝的文人不如唐朝的妇人。

唐朝的宫女都敢在皇帝面前说实话,而当今的文人只会唯唯诺诺,阿谀奉承,没有一点文人的风骨。

今日的儒家甚至不如唐朝的女人。

可是众文臣也是有苦说不出啊,魏征之所以名留青史,敢直言劝谏,那是因为他遇到的是唐太宗啊。

如果面对的是朱元璋,你看看魏征还有没有命直言相谏,更别说名留青史了。

谁不想做个正臣,可是也要看自己面对的是谁。

如果连命都保不住,那虚名又有何用?

茹太素的前车之鉴,众人可都看在眼里。

只是因为奏章上的字太多,就挨了一顿板子,差点没了老命。

众人从那以后,写奏疏全都是简洁明了,深怕皇帝看不懂。

如今哪里还敢有人没事找事,直言劝谏呢?

可是这些话,却不能对朱元璋说。

毕竟皇上是天子,不会有错的,犯错的只能是他们这些臣子。

伴君如伴虎,就是这个道理。

众官全部跪在地上,俯首叩头道;

“臣等有罪,请圣上责罚!”

虽然朱元璋不满这些文人,可是大明朝廷却离不开他们。

法不责众!

朱元璋冷哼一声。

众人把头埋的更深了,不知道这高高举起的大刀究竟会落在谁的身上。

一个个内心忐忑,惶恐不安。

“都起来吧!”

闻听此言,众人长舒了一口气,看样子,今日之事就算过去了。

以后还得更加小心行事才行。

皇帝的不满,众人可都是看在心里。

今日没法发作,只是因为人太多,皇上不知道究竟如何处罚好。

如果他日自己一不小心触犯了龙颜,恐怕朱元璋还会拿此事说事。

群臣起身,一个个噤若寒蝉,偌大的一个奉天殿,此事针落可闻。

“咱今日所说,就相当于给天下文人提个醒,别一天只顾着之乎者也,莫要忘记了那文人的风骨。如果日后还是如此,咱定不相饶。”

目带杀气的朱元璋,冷冷的道。

众文官只感觉浑身冷飕飕的,每个人的头顶上都仿佛有一把大刀,悬而未落。

“臣等遵旨,必将痛改前非。”

众人再拜。

“哼!”

又是一声冷哼传来。

朱元璋知道已经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了,再多说无益,于是吩咐道;

“尔等回去好好看看咱的辟阿奉文,今日的早朝就到这里吧。”

说完,有司礼太监,上前喊道;

“退朝!”

朱元璋率先走了出去,朱标紧随其后。

众文官此时都擦了擦额头的冷汗,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心里暗呼侥幸。

只见胡惟庸开口道;

“诸位今日可都听见了?莫在做那一味奉承之事了。恐怕圣上已经厌倦了。”

“诸位大人当拿出文人的风骨来,多做劝谏。

这样,圣上才会对我等文臣刮目相看。”

“胡丞相说的是,我等知道该怎么做了。”

汪广洋站立在一侧,看着胡惟庸出风头,内心毫无波澜。

“只是我等该从哪里做起?”

“这就需要各位大人自己回去慢慢悟了。”

胡惟庸手捋胡须,微笑道。

虽然他是丞相,可却不能直接教众大臣如何行事,这是犯忌讳的。

更何况,汪广洋还在一侧。

“不知道汪丞相有何高见?”

汪广洋只想着随波逐流,并无太多主见。虽然坐上了右丞相,乃是文官第一人。

可是他却明白,说多错多。

因此大多时候都是保持沉默,这就让胡惟庸出尽了风头。

不过汪广洋倒也看得挺开,反而乐意如此,自己落得个清闲,何乐而不为?

要知道朝廷之中波涛诡异,暗流汹涌,说不定哪天就被吞噬进去,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所以汪广洋从始至终的态度就是,凡是少掺和,少说话。

看着汪广洋极度敷衍,众文臣心里都对他大失所望。

相比较而言,还是胡惟庸更有能力。

众人相信,不久,胡惟庸必定能再进一步,因此对胡惟庸的态度就更加客气额起来。

众人边走,边想着接下来该怎么重得圣心。

忽然,有人问道;

“诸位大人可知道那草堂明人是谁?”

众人这才想起来,今日皇上可是狠狠的夸了那草堂明人,当时众人还以为是哪个官员刻意起了个别号。

胡惟庸也是如此疑惑,文臣中,还有他这个做丞相不知道的事。

众人互相望了望,发现没有一个人承认。

只见胡惟庸朗声开口道;

“如果是哪位同僚所写,那就大方的承认了吧,毕竟得了圣心,以后前途无量,我等也为你高兴。”

话落,等了一会,还是无人承认。

难道不是在场的文官所写?那又会是谁呢?

突然有人喊道;

“我想起来了,我知道那草堂明人是谁了!”

众人望去,原来是翰林院的一个监察御史。

“快说,是谁?”

众人此刻都是很想知道,他是怎么能猜透圣心的。

如果是和自己同朝为官,那就算了,说明自己才不几人。

若是……

哼!

“诸位大人还记得那窦娥冤么?”

“当然记得,我都看过好多回了,每次都被其中的台词深深感动!”

这窦娥冤影响之大,在场的又都是文人,几乎都看过。

毕竟当时早朝还有人专门就此事参奏来着。

最后那皇亲国戚朱恒,更是因此被杀。

这可是御史院津津乐道的话题,朱元璋还因此赏赐了上次风闻奏事之人。

“那诸位可知道,写窦娥冤的人是谁?”

众人仔细回想,当时都没太注意作者是谁,此时再一回想,有些模糊。

“窦娥冤的作者正是那草堂明人!”

“嘶!”

众人倒吸了口凉气。

这人不是写的么?

什么时候拥有可以直达天听的本事了?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