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夜游秦淮

“你们怎么突然出现在这里?”

林然很是纳闷,看今天毛骧的态度,他还以为是不可能的,没想到现在两人就出现在了门口。

“说来话长,总之多亏了公子。”

掌柜的抱拳,能够安然无事,不受处罚,肯定是因为林然说了什么。

“公子刚在应天府落脚,想必府中应该还没有可用之人吧。”

林然摇头。

“那我就不客气了,毛遂自荐,就做公子府中的管家如何?至于小甲,就当做公子的贴身护卫。你看如何?”

林然明白了,这是光明正大的派人来监视自己啊。

亏自己今天还想着帮他俩一把。

不过看情况此事由不得林然拒绝,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反正自己也没有什么可怕的。

“行,以后我就喊你管家了,哈哈哈。”

这个管家的能力林然先前就是很佩服的,胆大心细,留在自己身边,说不定能帮上忙。

“走,今天来到应天府的第一天,就陪少爷我去看看那十里秦淮。”

说完,向着秦淮河方向走去。

管家紧随其后,适应新的身份还是很快的。

“公子,那我呢?”

小甲看着两人,急忙在后边喊道。

这可是上面交代下来的任务,虽然不知道为什么让他做一个穷秀才的护卫,可是规矩森严,他不敢多问,向来只负责执行。

管家看着后面还在傻站着的小甲,笑骂道;

“还站在那里做什么,就是这么做护卫的?”

小甲顿时笑嘻嘻的连忙跟上。

夜幕降临,秦淮河上红灯点点,吟唱之声缭绕与银河之上。

青楼之中,人来送往,莺莺燕燕穿梭于其中。

不得不说,这应天府中的青楼真不是其他地方可比的。

不仅仅是样貌无双,每个人身上都各有特色,以气质出名于其中。

虽未故意卖弄姿色,但却使人心生摇曳。

“不愧让文人墨客尽留其名,这秦淮河果然名不虚传,不是其他地方可比。”

林然只怕腰中荷包不够,幸亏带了管家来,想必他也是有不少身家的。

浑然不知林然再打自己荷包主意的管家,此刻也被穿梭来往的莺莺燕燕迷了眼,乐在其中。

三人一夜风流。

皇宫之中。

朱元璋听完朱标讲完此次的全部过程,点头道;

“标儿,此事处理的不错。那朱恒确实该杀。真是丢尽了咱的脸面,要不是他姓朱,咱绝不会让他如此痛快的死去。”

“至于你说的拿林然,如果确实有才的话,你可以看着用之。如果桀骜不驯,倒也不必太过求才,咱大明不缺人才。”

朱标点头应下。

“父皇放心,我已经让锦衣卫安插人在他身边,有什么事情,会第一时间报上来。”

朱元璋望着朱标的眼神,很是欣慰,我儿处理事情越来越周全了。

咱大明有此太子,还有什么需要担忧的。

“标儿,那林然所说天下文人一锅粥,你怎么看?”

朱标把林然酒后的话,也告诉了朱元璋。

毕竟即使他不说,当时毛骧也在场,朱元璋还是会知道。

由自己口中说出来,反而会好很多。

“儿臣仔细想过,这个看法其实还是比较清奇的。

自从父皇废除科举,采用荐举制,地方上推荐的人才,虽然都是颇有声望,可是普遍年龄偏大。”

“而且由于朝廷所需人才众多,选拔的范围比较广,要求也比较高,荐举制的弊端越来越大。”

“而且地方推荐的人才,大多是出身豪门世家,对于一些朝廷体恤百姓的政策,不能完全的执行到位。”

朱元璋缓缓点头,这些话也就只有朱标敢当着他的面说了,换成其他人,这就是抗旨了。

要知道当初是朱元璋乾纲独断,废除科举制的。

确实是几年的科举所选拔出来的书生,实在是让朱元璋伤了心。

这些人饱读诗书,却只会引经据典,满口不离诸子百家。不知道百姓的辛苦,有些人恐怕连韭菜和麦苗都分不清楚。

选拔出来的都是这样的人才,又有何用?

所以朱元璋才决定废除科举。

可是这几年的荐举制,朱元璋慢慢也发现了问题。

虽然是选拔出了一些能做实事的人,可大多数还是为了功名利禄而来。

况且草根出身的朱元璋,向来不喜世家大豪,可如今朝廷用的人,大多都是来于此。

这也是经常让朱元璋头疼的原因。

科举制是好,可是选拔出来的人却不堪大用。

荐举制虽然可以选出能做实事的人,可却不利于大明的长治久安。

“标儿,咱也经常为此事头痛,你有没有想出什么好的法子来?”

“儿臣愚钝,也曾苦思过此事,可是却一直无应对之法。”

确实,不管是荐举制还是科举制,都是故人曾经使用的选取人才之法,可是这却都不是朱元璋和如今的大明想要的。

可是想要开创一种新的选拔人才的办法,又哪里会如此容易.

要知道选举人才的制度,关乎着太多人的利益,甚至影响着一个朝廷的稳定,有无数人在盯着。

虽然朱元璋可以乾纲独断,可是想要大明朝长治久安,给后代留下一个强盛的大明,那还是要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的。

这也是他哪怕身为皇帝,也无法改变的事情。

他知道现在的人才推荐之法有很大的漏洞可是现在却没有更好的办法去代替他,只能接着使用。

“父皇,我想那林然说不定会有一些独到的想法。”

“区区小儿,摆弄些文字可以,他又哪里会懂得这治国之根本?”

大明开国这些年,朱元璋对这些享有盛名的文人,是看得越来越清楚。

空有盛名,难有风骨。

张口就是各种学说,满脑都是古人思想,只会说古人如何如何。

自己以前没有文化,把这些读书人捧着。

可是随着自己的书读的越来越多,才发现这些读书人的道貌岸然。

没有一个是务实之辈。

比如当朝大儒宋濂,估计没有朝廷的俸禄,恐怕连自己都养活不起。

“怎么才能更好的得到一些实用之才呢?”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