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他们叫

《程原回想录(节选3)》——

“天空的艺术”,我是全程看完的。

它的影响力有多大,我已不必多说。

当天,网上就放出了很多很多的摄影。从手机纸壁,到动态头像,甚至是大企业的logo,可以说,凡是用到图片的地方,大家就会想到它。确实,就单从表面来看,虽然现在大家早已普遍审美疲劳,它却仍然值得所有人的震撼。

然后就是各种各样的解读了。我记得是,当时几乎所有的博主啊up主啊,凡是具有一定粉丝数的,都会或多或少去讨论这个事情,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看法,要么代入自己人生,要么带入一些理论,要么拿起画板直接开画……甚至可以说,全球网民对它的解读活动,也算是一次“地面的艺术”。

例如,对彩蝶撞绿那一段,有人说,是寓意着人类对突破社会阶级的努力,底层人民忍辱负重,在历经千辛万苦后终于释怀,随着突破社会阶级这一想法本身一起消失。我只能说,您说得在理。

还有一些人,看自己家乡的历史被复盘了,感到非常荣幸,就开始半开玩笑地与那些不太荣幸的人们友好交流,产生了许多的笑料,可以脑补。

其实,我自己看完是没有太多感觉的,就觉得欣赏到了一种不可高攀的艺术,十分开心,又或许也有那种大家所描述的,嗯,恐惧感。这边引用当时一位宝藏博主的话:“高手过招,真正可怕的,不是对手下了一步好棋,而是你根本不知道这一步的目的。”我觉得这很好地描述了那种微妙的恐惧感。

对于这场艺术表演的原理,大家固然是想知道的,但是也都做好了无从下手的准备,我们都知道,他们的科技比我们强一大截,震惊是必然的,不可置信也是必然的。当时全球各地的专家们也给出了几种猜想,大多兜兜转转还是回到核聚变上,我并没有发现说得很通的。

但更主要的,也是在我看来这场天空艺术的目的,就是人们想法的改变。对他们的想法,还有对自己的想法。

首先名称就改了,正是从那以后,我们不再叫他们“木卫人”。当天,我国政府给出,他们的官方名称是“域北人”,原因是许多学者从这场艺术表演中解读出一种深刻的孤独感,就如同在繁华世界的另一侧观望,而“北”在我国有“寒冷”之意。另外,之所以不叫“北域”,那是因为“北域”听起来像在“域”的内部,过于草率,艺术张力不够。

其次,我们对域北的印象彻底改掉了。从“没文化,有科技”摇身变成“高文化,超科技”,然后大家就开始吹捧他们的好,心灵好,技术好,态度好,还贬低我们的坏,心眼坏,技术烂,还不团结,这我可以理解。不能理解的是,因为这一场两个小时的艺术表演,原来已经趋向平和的“拒留之辩”一下子就激烈起来了,而且到了一种离谱的地步。

我深受其害。首先是,当时有一个学姐,是我女朋友,她坚持要“拒”的,而我是倾向于“留”的,不过我们双方是可以容忍意见分歧的。但是由于我一不小心给她买了一杯奶茶,上面印着“天空的艺术”的一角,还印着一段解读,说是这个画面代表着人类只有迎接域北才可以存活下去。然后她很生气,我们吵了一架,揪出了一些对于对方的深层偏见,然后就分手了。更严重的是,我的父母……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