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海底有多少暗礁潜流,海面上却是一派风平浪静之态。这句话用来形容此刻的临河可谓最贴切不过了。
随着卢大善人寿辰的来临,各路与他打交道的人马,相继来到这个小城。随着这些人的来临,往日里安静美丽的小城,逐渐地变得热闹起来,处处皆是熙熙攘攘的人流,耳边皆是小贩们兴奋的叫卖声,鼻端仿佛可以嗅到空气中那种隐隐的骚动。而寒山寺的法会,就在这种骚动中如期地到来。
或许是因为那日在山门前救人的壮举,所以当寒山寺宣布将那救人的法门在法会上无偿地教给普通大众之后,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城里的居民们,来为卢大善人祝寿的外来人,甚至十里八乡的乡亲们,就像是闻到花香的蜜蜂似地,在这一日简直是倾巢出动,全部聚集到了寒山寺的山脚之下。
由于时辰未到,所以就有人陆陆续续地跨过山门,前往寺里面拜佛上香。大概是因为寒山寺要毫不藏私将那救人的秘法公布于众,这种造福大众的慷慨之举,引起心底的好感,所以今日上香的人特别多,那些香油钱也是丰厚得让人咂舌。
明远今日的任务是在山门前迎接那些往寺里拜佛上香的香客们。他来来去去,像是一只陀螺似地转给不停,虽然累得差点瘫倒在地,但是看到那些人出手阔绰,他的脸不禁笑成一朵花。
他不贪钱,不图财,因为这些都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东西。但是他可是牢牢记住了方丈大师的话:佛既在红尘之中,又在红尘之外,所以僧人不能脱离世俗,因为要有饭食,有水喝,有衣穿,才能够活下去。而活下去,才能更好地研究佛法,弘扬佛法,将佛的大义传导开来,真正地做到教导众生。而这一切,当然离不开寺里的香火。只有寺里的香火旺盛了,名声打响了,才能在难时真正地护佑一方百姓,在困济之时,尽己之力去救助一方百姓。
明远虽然脑袋瓜子不灵活,但是他听话,尤其是方丈的话,简直将它奉为圣旨,从来都是不折不扣地认真地完成。方丈安排他迎接香客,他便笑眼眯眯地将那些达官贵人,贩夫走卒,平头百姓尽职尽责地领进寺里。
“卢大娘子,”刚刚站定,喘了一口气,便见到一个有些富态的中年妇人,在一群嬷嬷婢女的簇拥下,缓步行来。
她眉眼弯弯,面目慈祥,一身素衣,不施脂粉,不带荆钗,像是一个褪尽一切铅华的人,似乎世间一切浮华皆不能遮住她的眼,只余下那摸最初的真。
“明远小师傅。”那妇人对着远施了一礼,“还请麻烦你带我去大殿。”
明远双手合十,道了一声阿弥陀佛,转身便领着这个中年妇人往山上走。那些婢女,你看我,我看你,面面相觑,最后只得无奈地叹上一口气,乖乖地呆在山脚之下。夫人上香,从来就只带魏嬷嬷一人,根本就不准她们跟着,就连对夫人爱护有加的老爷,也拿她的固执没有办法。久而久之,形成了习惯,也就由着她这般了。
明远领着着那妇人和老嬷嬷来到了一处大殿。这个殿堂远离主殿,四周长满了郁郁葱葱的高树,树下还有种满了色彩鲜艳的各色花卉,真正是一个清净而又幽远之所。
“夫人,我就领您到这儿了,里面有值守的师兄。”明远朝那中年妇人施了一礼,便躬身告退,急急地朝山下走去。今日香客太多,他得坚守自己的岗位,努力发挥自己的光和热。
卢氏抬头望着笼罩在树荫下的殿堂,面上不禁露上一抹浓重的悲戚之色。前尘往事像是流水一般,在她的心头汩汩地缓缓流淌而过,留下一路的痛苦。这痛苦如此沉重,像是一块无形的石头,压得她的身子微微地晃动。
“夫人,您慢点!”魏嬷嬷赶紧伸出手,搀扶住那摇摇欲坠的身躯。她是卢氏的陪嫁嬷嬷,最是懂主子的心思。而此时,她唯一能做的事,便是默默地陪着主子,像是一棵老树一般,给她能够依靠的力量。
卢氏眼眸着泛着泪花,在忠仆的扶持下,一步一步地迈着沉重的步伐,迈进了大殿之内,在那蒲团之上跪了下来。
------题外话------
在安静的秋日里,整个人突然变得慵懒起来,不想动,只是懒懒地依靠在沙发之上,一边吃着薯片,一边看着电视,做一个闲散的懒人。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