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九章 朱元璋登场

使者带来了蒙哥在四川钓鱼城去世的消息,并催促忽必烈北归。此时45岁的忽必烈正打算渡过淮河进入宋境。就在忽必烈犹豫不决之时,接到了妻子的传信。

信中说他的幼弟阿里不哥正在调兵遣将,意图夺取汗位。忽必烈闻出了叛乱的味道,于是便同意了南宋支付岁币来换取两国划江为界的提议,掉头返回蒙古,集中精力应对即将升级为内战的汗位之争。这也使得南宋得以继续残喘20年。

此时摆在忽必烈眼前的是阿里不哥在蒙古西部的和林宣布称帝,而金帐汗国的统治者别尔哥因为宗教和领土问题成为了死对头。

帝国岌岌可危。为了挽救帝国,忽必烈在开平召开库里勒台,在部分宗王大臣的拥戴下登基成为了大蒙古国的皇帝。他更改蒙古旧制,采行汉法,建立与中原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中央集权制封建政权。以汉地丰富的人力物力为依托,出兵击败了阿里不哥。

没过多久,金帐汗国的别尔哥、南俄的别儿哥、察克台王国的阿鲁忽在数月中相继离世。没有了后顾之忧的忽必烈重新放眼南方,他的传奇一生才刚刚开始。

忽必烈深知以中原为基地进行统治的重要性,于是他称开平为上都,又下诏将燕京命名为中都,并舍弃了蒙古传统的首都哈拉和林。

在夏冬两季往返于上都和燕京之间,燕京成为了忽必烈驾驭两个世界的最佳地点,同时这也是燕京成为今日华夏首都的原因之一。今天BJ的紫禁城就是在忽必烈都城的基础上所建。

一切准备就绪后,57岁的忽必烈取《易经》“至哉坤元”之意,将国号由大蒙古国改为大元,从大蒙古国的皇帝变为了大元皇帝。

为了使自己的统治更加合法化,忽必烈引入佛教,建立了宗教体制和国家体制并行。一切都走上正轨的忽必烈将重新开启征服世界的战争。

南宋境内相较蒙古和中国北部的故城截然不同,这里河流纵横,城市布局复杂,长江天险更是让南宋的都城临安易守难攻。

城内备足了火药和粮食,这对于不善于攻城战的蒙古人来说更是难上加难。忽必烈决定建立一支水师,顺着汉江自北而下破宋。

1273年襄樊失陷,南宋防御体系崩溃。三年后,南宋太皇太后谢道清代宋恭帝出降,奉上了传国玉玺和降表,南宋都城临安失陷。

此后元军开始着手消灭南宋的残余势力,直到忽必烈65岁这一年,宋元双方在崖山外海进行了最后的海战,史称崖山之战,宋军战败,南宋至此灭亡,正式实现了自唐朝以来的又一次大一统。

在攻克襄阳的同时,忽必烈还因为小日子当时的执政者北条时宗不肯向自己臣服而发动了中日战争。他任命征东元帅忻都统帅蒙汉军2万人,连同高丽军1万人,乘300艘战船和500艘小艇,从高丽南部海岸的马山起航,跨越了50km海面到达了对马岛。

对马岛历来就是从大陆攻击日本的踏脚石,乃是兵家必争之地。在岸上蒙古人痛击了小日子武士,鲜血染红了海水。虽然小日子凭借着武士精神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但是蒙古军队在战斗力和战术方面都远远高于小日子。

加上威力强大的火药武器震天雷,很快便取得了战斗的胜利。蒙古人常胜水下50km外的下一块踏脚石一岐岛,在那里小日子遭遇了同样的结局。

拿下一岐岛后,蒙古舰队来到了由博多城控制的海湾内,也就是今天的小日子福冈。忽必烈的军队在海上如入无人之境,轻而易举地便在海滩成功登陆。

在战斗中小日子第一次遭受到了爆炸武器的攻击。而乱无章的防御和匹夫之勇使得蒙古人突破自如,很快便向内陆纵深渗透,烧毁了许多附近的村子。

然而蒙古人虽然在战场上压制住了小日子,但却不擅长山地作战,无法突破九州岛崎岖的地形,进入九州腹地。

加上主帅刘复亨重剑受伤,蒙古人只能暂时撤回船上,小日子则逃离海滩避难,躲在首府太宰府内。就在蒙古人计划第二天如何向小日子发动进攻的时候,天气变得越来越坏,当夜意外到来的台风刮翻了蒙古军队200多艘战船,13000多人溺亡。忻都只好率领剩余船只撤退回国。

在征服南宋之后,65岁的忽必烈于1280年春发动了对小日子的第二次战争。元军这次入侵小日子的规模要远远大于第一次,兵力达到了15万之多,大小船舶近5000艘。

可战争的结果却出乎所有人的预料。为了凑齐足够多的战船,忽必烈要求高丽国王在半年的时间内为他造好2000艘战船,否则就要兴师问罪。高丽王只好用平底船代替V字形的海船,整个船底没有一块完整的船板,都是由小木块拼凑而成的豆腐渣工程。

这也间接导致了船只的整体结构强度不够。没有海战经验的元军乘坐了这些在江河行驶的平底船进行了一次航海远征,这也是有史以来最大的航海舰队,直到诺曼底登陆时记录才被打破。

然而很快元军发现对马岛周围20km内都被小日子修建的石墙所阻挡,无法登陆。激烈的战斗持续了一个多月,而就在此时海上接连几天刮起了飓风,将元朝军队的战船几乎全部摧毁,约有65000名士兵葬身大海。这直接导致了元军的第二次东征再次以失利告终。

忽必烈的传奇也即将进入尾声。67岁时,忽必烈最宠爱的皇后先他去世。5年后,忽必烈亲自选定的皇位继承人也离他而去。由于这些个人悲剧的刺激,素来患有足疾的忽必烈身体状况越发糟糕。1294年,忽必烈病重,在大都紫檀殿病逝。

忽必烈作为一位征服者给战争地区的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但是在战争之后他采取了极其有效的政策,恢复了社会经济,治愈了战争带来的伤痛,是一位较为英明睿智的帝王。

他重用汉人,仿效汉制,建立元朝。对中原地区经济的恢复和政治的稳定具有积极作用。虽然是游牧民族,但是却十分重视农业的发展,也为华夏的历史进程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开局一个碗,明朝3000年,一口气看懂朱元璋的一生。明朝原创历史】

他是华夏历史上出身最低的皇帝,当过乞丐,做过和尚,从一个贫困潦倒的放牛娃在乱世中扫灭群雄,一跃成为了大明朝的开国皇帝。

同时他也是唯一一个由南向北统一全国的皇帝。本期视频就让我们按照时间顺序一起走进明太祖朱元璋的传奇一生,来看一看大明王朝的《创业史》。

朱元璋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之中,自幼跟随父母居无定所,四处迁徙,靠着给地主种地为生。因为朱元璋在家族兄弟之中排行第八,当时淮西底层人民大多以数字为名,所以朱元璋的父亲为儿子起名为重八。

十六岁那年,朱元璋的家乡发生了旱灾和蝗灾,四年后爆发了饥荒和瘟疫。在饥饿和疾病的交织下,朱元璋的父母和大哥就在一个月内相继去世。可是朱元璋根本没有钱为父母兄长操办丧事,他只好求地主刘德施舍一块地用来安葬家人。

而刘德却冷漠地拒绝了他。性格好心的邻居刘继祖伸出援手,给了他们一块坟地,这才安葬了父母。

为了活命,朱元璋与他的二哥、大嫂和侄儿被迫分开,各自逃生。在邻居汪大娘的帮助下,朱元璋来到了黄觉寺为僧。但仅仅过了50日,皇觉寺也没有粮食可以吃了,朱元璋只好离开寺庙开始游历四方。

他边走边乞讨,从亳州向南来到了肥合,然后折向西进入河南,到了信阳之后又往北走到汝州、陈州等地。在21岁时回到了黄觉寺。朱元璋在淮西游历的这三年,见识了元朝统治下的世情百态,回到寺中便潜心读书。

这时元朝的天下已经非常不太平了。百姓饱受压迫,社会矛盾越发激烈,黄河的决口更是为元朝敲响了最后的丧钟。

元朝征发15万民夫治理黄河不久,便爆发出了一个诗人背后刻着两句话:“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元末农民起义的大幕拉开了,走投无路的贫苦农民纷纷铤而走险。

随着韩山童、刘福通在颍州揭竿而起,士兵们头裹红巾,号称红巾军,并推举韩山童为明王。第二年各地义军也打起了反元大旗,定远县的土豪联合孙德雅等人骑兵聚众烧香,成为了当地白莲会的首领。

而此时还在皇觉寺读书的朱元璋也收到了儿时的伙伴汤和的来信,邀请他参加郭子兴的义军。朱元璋虽然是一无所有,但是面对这条未知的道路,他充满了迟疑与犹豫。

但是寺中僧侣却害怕被朱元璋牵连,向官府告发了他。朱元璋迫不得已只好心一横,成为了郭子兴帐下的一名九夫长。这一年朱元璋二十五岁。

朱元璋入伍后作战勇敢,机智灵活,而且还略懂一些文化。郭子兴见朱元璋不似池中之物,就干脆将他留在身边当亲兵,还把干女儿马秀英嫁给了他。

平日大小事务都会找朱元璋一起商量。从此军中的士兵改称他为朱公子。朱元璋这个新名字也是在此时所起。

26岁这一年,朱元璋见亳州城诸将相互之间争权夺利,于是便决心依靠自己的力量开创出新的局面。

他借着自己的威望招募了一批自己的班底,这些人就是日后的明朝开国功臣。文有李善长等一众淮西文臣,武有徐达、常遇春等得力干将。

虽然在当时的元朝看来,朱元璋在各路义军中只是一个叫不上号的小角色,但是在不久的将来朱元璋将会是一个让他们闻风丧胆的名字。

两年后郭子兴去世,朱元璋终于能够放开手脚大干一场。他将目光放到了集庆路,也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六朝古都京南。当时集庆路是东南财富的重地,土地肥沃,商业发达,人口稠密,是一个绝好的建都之地。

但是长江挡住了他的去路。好巧不巧的是,这时巢湖水军为了摆脱泸州左军壁的威胁,要来归附朱元璋。朱元璋立即率部渡江,准备攻取京南。常遇春一马当先,率先拿下了采石。

之后,朱元璋效仿前辈的破釜沉舟,砍断了舟楫,有来无回,强令诸将继续进军,并于第二年成功拿下了南京,更名为应天府。自此得到了逐鹿天下的入场券。

但是这时的朱元璋进入南京周边的领地实力远称不上强大,在长江上游有陈友谅,下游有张士诚,东南有方国珍。

福建有陈有定,方国珍和陈友定的目标都在于保土割据,张士诚则对元朝首鼠两端没有太大雄心,只有陈友谅最强,是朱元璋占领应天后遇到的最危险的敌人。

那么在元末这场吃鸡大赛中,谁会是最终的胜利者呢?虽然历史告诉我们是朱元璋,但是在当时还有一个人觉得自己才是那个能一统天下之人,他就是陈友谅。

1360年,陈友谅杀害徐寿辉,自立为大汉皇帝,原来的天完政权四分五裂,诸将纷纷叛逃。明玉珍更是在庆重自立,拒绝听从陈友谅号令。为了立威,身处长江上游的陈友谅选择了拿临近的朱元璋开刀。但是很不幸,很快陈友谅将会发现自己选错了人。

陈友谅气势汹汹地朝应天而来,而朱元璋却用计在应天城外的龙湾打败了陈友谅的大军,而且还让徐达反攻回汉阳,距离陈友谅的首府武昌仅有咫尺之遥。

虽然汉阳没有被徐达攻下,但是陈友谅已是颜面扫地,将士离心。胡廷瑞更是举江西全境投靠了朱元璋。

陈友谅见自己的领地日渐缩小,非常愤怒,于是许薄之力攻打洪都,要夺回西江。但却再次遭到了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的强力阻击。

三个月后,经过充足准备,朱元璋率船队救援南昌,与陈友谅决战于鄱阳湖上。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