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异国出仕并不少见,但是历史上的魏齐有过在赵国任赵王文学的经历么?
历史偏移的程度好像越来越大了。
没有其他人关注这个小小的任命,就算是我特意提醒赵胜,他也没有放在心上。在世人眼里,魏国人出任文学实在是天经地义的事,因为孔子死后,儒家的大本营就在魏国。
那时正当魏文侯享国,豢养了大量的士人。战国流行养士,正是他开创的风气。在他豢养的士人之中,绝大部分是儒生。那时候孔子刚死没多久,他的弟子们还都在世,其中子夏、子张、子思都来了魏国,形成了所谓的西河学派。
直至今日,魏国已经不再保有西河,但是国内的儒学氛围丝毫不弱于齐国。尤其是在《诗》《书》方面的研究成果,更是冠顶天下。所以即便是个不知名的魏齐,在文学成就上也可能比整个赵国的人都要高。
更何况,这人是魏公子无忌举荐的,肯定跟赵国朝争没有关系。
「就算有关系,也不会对我们不利。」赵胜信誓旦旦道。
似乎是为了打赵胜的嘴,赵何没过几天就宣布要召回去齐国求婚的使者。
他决定,迎娶魏国公主。
「赵魏同属三晋,若是不能鼎力相助,必然为强秦所乘!」赵何在朝会上说道。
这话大部分人都觉得是託辞,只有少部分人能听出其中的内涵。
哥不才,正是其中之一。
这话绝对不是赵何自己想到的!
因为赵国朝堂上,从未出现过「强秦」这个词。
秦国的确很强,但是赵国也并不弱。我们抵抗秦国,乃至准备讨伐秦国,都不曾想过要联合三晋。以如今赵国的地盘和人口,固然比秦国差了一线,但是真的打起来未必会吃亏。只有韩、魏这两个国家,总是叫嚷着三晋一体,西拒强秦,东抗大齐……其实赵国从来都懒得搭理他们。
看来魏齐的影响力很大啊!
「陛下,我们与齐国明明暗暗,交战数十年,本来可以通过迎娶齐女换来东面的太平。如果大王召回婚使,恐怕齐国正好有了藉口侵夺我们的土地。」赵成道。
「公室养士何止百载,难道就连抵御齐国的人都没有么?」赵何问道。
这种态度已经算是十分强硬了。赵成是左师,坐席比相邦还高,可以佩剑履席登堂,见王不需要主动行礼,只要答礼就行了。看他的样子,也是第一次被赵何毫不留面子的驳斥吧。
哼哼,赵何平日像是乖巧的小猫咪,一旦有人给他出了主意,立马变身大老虎。看来魏齐果然精通君王之术。
我坐在旁听席上,顿时觉得今天没有错过好戏。
赵成现在希望能够联合齐国,自然有人反对联齐。
比如李兑。
根据我的分析,李兑反对联合齐国的原因有三:
第一,联合齐国对他没有好处。
第二,他的老闆孟尝君田文现在对齐国怀有极大的恨意。
第三,凡是赵成贊成的,他就必须反对。
「大王英明!」李兑出声道,「诚如左师所言,齐国与我明争暗斗数十年,难道会因为迎娶一个公主就改变么?若想国土稳固,是靠和亲还是持戈之士呢?反倒是与魏国结盟,可以西扼秦国,由魏国攻取武遂、我赵国取回蔺阳、离石之地。」
这个诱惑不小,蔺阳离石是赵雍时代丢出去的,如果赵何想证明自己,那么取回这块地方无疑是最好的办法。而且一旦这个随口放炮的战略成功了,我们取回蔺阳、离石,魏国取回武遂,那么秦国的势力就会被彻底压制在黄河以西,再难染指山东一步。
考虑到秦国咸阳距离黄河和函谷关的距离之短,足以让秦国人深感危机。
不过列国在战场上获利却输在谈判桌上的事情实在太多了,所以即便这个战略达成了,迟早也会让秦国反吃回去。我对此深信不疑,所以不怎么激动。
赵何却没意识到这点,听声音已经有些激动了:「善哉斯言!相邦以为大司寇所言当否?」
这是在逼赵胜站队,恐怕也是魏齐教授的君人者之术。
只是几天功夫的培训,赵何的统治等级升了不少啊!
「臣以为,与其娶齐女,不如娶魏女。」赵胜抬手行了个礼,款款说道。
赵胜等级也提升了。
他和赵成早就站在一队了,没必要在朝堂上给君王压力。而且魏无忌是他朋友,如果他公然背叛魏无忌,会造成很恶劣的舆论。再者,上次我已经告诉过他了,如果赵何不娶公子睿,那就只有他来娶,否则赵魏关系势必会糟。
赵何点了点头,略带兴奋道:「择日宣见魏公子无忌,商议提亲之事。」
下面宗伯的人只得应诺,不过剧方还是站出来给赵何打预防针:「诸侯婚娶,当行六礼,告祭祖先,然后可成。若是赵室先祖不肯接纳,只有另择佳偶。」
「可。」赵何显然不知道这位剧方的意思,「此事交予宗伯了。」
「诺。」剧方不紧不慢行礼道。
赵何还是经验不足。
剧方把赵室先祖扯出来,无非就是要在卜卦之后用天意来否决这桩婚事,保证赵成迎娶齐女的计划。
我坐在旁听席上看了一会儿,议题转向了城郭的修建。
李兑上次邀请连瑞,希望由连瑞向赵胜举荐。不过连瑞很快就跑外地出差去了,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现在他想来是等不住了,也顾不上避嫌,当堂提名东门欢出任小司空,负责首都营造。赵何没有当即表态,询问了另外几位重臣之后宣布要考虑一下,好像稳重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