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的集体智慧,已经远远超过了我这个法学硕士单干所能达到的高度。
所以在赵何说出「他们都觉得没什么事做」的时候,我并没有泛泛而谈,而是拿出了准备好的《秦律纬》。
《秦律纬》是我最近的主要作业,业已完成了第一卷。所谓「纬」就是织布中的横线。「经」是纵线,所以被视为贯穿天人不偏不倚之义。因此「纬」也就是成了横穿诸子相析而辩之言。《秦律纬》就是我将秦国法律展开,从立法语言、法学思想、法的渊源和部门,最后逐条分析,寻找编撰赵国法律的最佳方案。
在第一卷中,主要是分析秦国的行政法。这个说法让我自己都觉得有些怪异,原本属于人力资源范畴的部门职能的确是秦国法律调节的对象。诸如田律、厩苑律、仓律、金布律、关市律、工律、均工律……都是法律直接涉入日常经济生活的内容。
而且程度之细緻让我寒毛尽竖。比如《田律》之中,对于天气、地况、浇水多少都有详细的规定!
「大王,可见秦国之强,不是没有缘故的。」我道,「世人只看到商鞅携带《法经》入秦,日杀八百,秦国大治。谁又看到了商鞅死后,其法非但没有被废,反而愈发壮实?这是什么缘故?因为每个位置上的秦人,食君之禄,忠君之事,竭精殆虑,不厌其烦地从自己手下做起,寻找让秦国强大的法子。两相比较,那些说无事可干的人,算什么呢?」
赵何手里拿着《秦律纬》,脸上越来越凝重。
「寡人要将这些庸人,统统逐出朝堂!」赵何突然怒气勃发,将竹卷重重拍在筵几上。
我微微有些心疼,道:「大王,臣以为不可取。」
现在赵国的官僚有多少人?根据连瑞做出的统计,整个赵国的王命官员加勋爵在五百人左右。对于赵国三郡另十五县的行政区域而言,平均每地官员不足二十八人。这还不算邯郸作为首都,独占了将近五分之一的行政人员资源。
如果是个庸官就开除,那君王通过谁去统治国家呢?
「官爵者只有五百人?」赵何被我列出的数字震惊了。
这不能怪他。我们说起国家来,总是人口百万,甲士数十万云云。这固然有纵横之士信口开河的成分,也有我们不重视精确数字的传统。在百万、数十万如此巨大的基数之上,作为「率土之滨」的王臣只有区区五百人。傻子都知道他们忙不过来。
当然,赵何没想到他们会有门客、有胥徒、有杂役。
我没有纠正他,遗憾道:「据臣行走列国的推测,天下官爵者不过三千人,这已经有多无少了。」
从我走过的地方来看,现在全天下大约有三千官员,虽然没有精确的统计学,不过基本还算可靠的。因为赵、秦、齐三国的数据比较靠谱,都是有一手资料,而且三个国家都是官僚大国,占了大头。
尤其是秦国,我对于秦国的人事变更一向很留心。
「不过反正也没什么事需要他们做……」赵何突然萎了,这么极端的反应让我十分惊讶。
莫非是因为秦国这个庞然大物给了他太大的压力么?
我只好安慰他道:「不是没事可做,而是人太少无法做事。」
比如秦国的田律,在我们赵国可能实施么?谁去监督检查?谁去管理教育?上面动动嘴一句话,下面跑腿三千里啊!
踔厉风发 第10章 第二三七章 齐宋之战与国内的小动作(一)
「把这些庸官聚在一起问事,就能赶上秦国么?」赵何很不负责任地问道。
用膝盖想想也不可能呀!
这要是都行,那商鞅也死得太冤了。
「大王,秦国以吏为师,立法建国,深入人心。」我道,「我们也必须培养出一批干吏,由他们去处理大量的庶务。」
「喔!」赵何一脸恍然大悟的神情,「所以寡人才投建了泮宫!先生才回国,可去泮宫看过了?」接下去的时间里,赵何沉浸在建立泮宫的成就感之中。
最后,他好像想起了什么,尴尬地笑了笑:「先生与大司徒友善,想必已经去过了。」
「诚然。」
我很是无奈啊!我的护卫、门客都是大司徒「送」的,你才想起来我跟大司徒友善么?
「既然如此,先生何不与大司徒好好商议一番,这些事就寡人交给二位先生也颇为放心的。」赵何打了个哈欠,这么久的议事已经让他很疲惫了,「至于集合问事之策,寡人许了,命闻官报之。」
「诺。」我行了辞别之力,由左右牵引而出。虽然彼此都是知道我眼睛没瞎,不过屏风之后的史官可不知道,所以做戏要做全套。
回去的路上我就开始想,是不是动作太大了点?要不要等赵奢的名分确定下来再说呢?可是派出去的抚慰使至今还没回来,我也没有收到赵奢那边的战报,可能一切不像我们想像得那么轻松惬意。
我已经忍受了各种生活上的不便,乃至承受住了营养不良的折磨,但是我真心受不了没有电子邮件的日子。
就在我有些坐立不安的时候,天璇堂的回报总算来了。
好消息是:赵奢的大军顺利击败了拦路的襜褴部落,顺利抵达预定位置,安营扎寨。
坏消息是:燕王对此十分震怒,派了燕将粟封为将,讨伐赵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