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如吴起。他能力十足,但是性格孤僻极端,不见容于同僚。若是在明朝那种官僚集团之下,他也不过是另一个海瑞罢了。
然而现在,这样的人只要出现一个,一个国家的命运都会因之改变。因为他们超越凡人的智慧和视野,使得国君们能够忍受一切幼稚的手段,尽情享受灿烂的成果。
实际上我在天资上根本不能跟商鞅、吴起这样跨越时代的人物相比,但是千年的眼界让我的手段更柔和,所以……貌似我的声望已经超过那两位了。
「所以可以预见,这次伐齐之战分为两个阶段。」我笑道,「第一阶段是列国出兵,攻占城池,打败齐国主力。第二个阶段是列国休整不前,巩固战利品。惟独燕国会孤军入齐,攻破临菑。」
赵何微微颌首,目露惊嘆:「夫子竟然连这都能预见!」
这个……
「我们赵国还可以打第三阶段。」我摒退左右,只有我和赵何两人,方才道,「等燕国灭了齐国,我们去灭燕国。」
「什么!?」赵何显然吓了一跳,转而变得激动起来。他从座位上跳了起来,在我面前走了两个来回,道:「夫子!终于要开始天下之战了么!」这些年来,我一直在给这位年轻的君王灌输「一胜者帝」的概念,所以他一听我要灭燕国,自然就知道统一战争已经打响。
「如果还有十四年,我赵室就能成就一个千年帝国了。」我嘆了口气,「如果现在开始,统一自然是预料之中的事,但是未来的国运,恐怕只有数百载光阴。」这也是很遗憾的事,从三代之后,国运超过的千年的朝代还没见过,如果能在我手下实现,那当然十分有趣。
赵何有些诧异了,握住我手臂的手渐渐松开,问道:「夫子,那怎么办?」
你小子野心很大啊!
「先天不足只有后天补,」我道,「实在是眼下这个机会太好,若是不借势而起,未来可能付出的代价更大。」
「也只有如此,自三代而如今,哪有长盛不衰的世家呢?」赵何说的道理是对的,但他自己并没有看开。
「灭燕之后,必须伐秦。」我道,「只有灭了秦国,传檄而定中国,然后集中国力灭楚。」
「秦国,好灭么?」赵何弱弱地问我。
这就是战争带来的声望,其实秦国并没有外表上看上去的那么大。固然,它的政治制度和国内凝聚力是很强,但并不是无懈可击。否则刘邦入关中约法三章,老秦人怎么会那么欣喜激动,天下归心?
人民都不会喜欢约束,尤其是严刑峻法的约束。
「那么在一开始,我们得跟列国一起打齐国?」赵何道,「跟王后怎么说呢?」
「就说我们想救齐国,但是力所不能,等齐国顶住了列国攻势之后,赵国再临阵倒戈。先期抢到的城邑也都会归还齐国。」我道。
「那倒是不错……」赵何嘿嘿一笑,「夫子就是安家有术。那我明日就与秦王订盟,准备伐齐。」
「这样不好。」
现在是秦国想求我们,如果我们不答应,秦国就不敢放心地打齐国。上郡所占的位置已经越过了黄河,从现在我军最前沿的集结地榆林往下咸阳大约一千五百里。考虑山道难行这一现实问题,大军出征需要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即便秦国及时知道我军出征,想回防老家也是绝对来不及的。
「可以要点好处。」我道,「秦国北长城,由我们来帮他们守。」
「这个,是好处?」赵何愣住了。
当然是好处,只要我军控制了北长城,在秦国大军伐齐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灭义渠了。义渠位于秦国西北,长城以南,只要被灭,整个秦国都在我赵兵的笼罩之下。到时候我们在这一地区布置二十万人马,足以让秦王寝食难安。
先派三五万人,跟着秦国去齐国占点小便宜,东线派出三十万人。
五十万大军,这已经是赵国的极限了。如果韩魏翻脸从漳水打邯郸,赵国连一支总后备队都没有。我这么谨慎的人怎么可以允许这种事发生呢?
反正秦王也未必会答应,先让他这么狮子大开口吧。
或许秦王还打算在齐国捞完了好处,打赵国一个回马枪呢。
回到馆舍之后,我将今天的计划告诉了徐劫和白起。
「我觉得你这个设想有问题。」白起经过这六年来的磨砺,已经彻底发育成了绝世名将,沉稳之中深藏果敢和决断,「就算秦王不答应,我也能拿下长城,问题在于上郡和义渠之地恐怕难以养活二十万大军。你得从赵国调粮。」
后世被称为黄土高原的秦赵之地,现在还是一片森林,加上多山,土地面积丰富,耕地面积不足,很难实行军屯。我并不算在这一带屯兵很久,主要是把义渠打下来。
「如果只是攻打义渠,问题不大。」白起道,「十万人足矣,等打下义渠,那里倒是可以屯兵二十万准备南下咸阳,而且路也好走。」
义渠在商为鬼方,地处后世的甘肃东部。东、西、北三面隆起,中南部低缓,是罕见的水源地,素有粮仓之称。义渠人本来是西羌的一支,因为占据了这块福地,所以才会对秦国造成那么大的威胁。
当年公孙衍被张仪胁迫让出秦国的相位,心中不平,跑去义渠阴了一把秦王和张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