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杨谚三曲

“新外饭店的李常邦师父是专做俄式菜的,算是我的半个师傅了,我的俄语也是他教的,当然更重要的是叶夫根尼给了我一个说俄语的环境,让我的进步很快。

安菲萨也曾教给我过手风琴,我对乐器算是有些天赋,现在学校的音乐课,老师都是让我伴奏的。”

杨谚把自己的不凡之处一一掩藏,在卢园面前说是杨老爹教过自己厨艺,又在杨老爹面前说是卢园教的好,才让自己掌握的快。

在安菲萨面前说是学校音乐老师教过他手风琴,又在音乐老师面前说是安菲萨教的她手风琴。

在叶夫根尼面前说是李常邦教的他俄语,又在李常邦面前说:李师傅您真有面子,那俄国厨子不仅让我参观后厨,还教我俄语。

他是打定双方不会那么轻易的见面,所以把这一套瞒天过海、欺上瞒下玩的贼溜,况且他不是只说说而已,而是真的会去虚心请教,再稍微展露一下本事,让人认定他天赋好学得快,慢慢把谎圆回来,时间久了即使双方面对面谈起这事,谎言也已经成为事实,也不怕被揭穿了。

周晓白的眼睛里似乎出现了某些莫名的东西,刚想说些什么,安菲萨却正好拿着手风琴过来了。

手风琴其实起源于中国乐器笙,1777年时,笙由意大利传教士阿莫依特神父传入欧洲,欧洲开始出现了一些手风琴的前身乐器,1821年出现了用口吹的奥拉琴,随即琴上又增加了手控风箱和键钮。

直到奥地利人西里勒斯·德米安在布斯曼的基础上,集当时手风琴的各种前身乐器之大成,成功地改良创制了世界上第一架被定名为accordion的手风琴。

而在手风琴艺术的发展历史上,老大哥绝对是不可忽略的丰碑,而建国后,在一切向老大哥学习的风潮下,手风琴被传入我国,并得到蓬勃发展。

如果系统会给杨谚的各类技能标等级,那手风琴绝对是他的SSR,从小他历经无数的六一儿童节、文艺汇演、各类晚会,都靠这一手撑着了,当然如果手风琴还无法满足各级领导的心,他还有刻在骨子里的快板基因,那绝对的超SSR。

杨谚当仁不让的拿过手风琴,与后世常见的键盘式手风琴不同,他现在手里的是大毛特有的巴扬键钮式手风琴,键盘就像围棋纽扣一样,非常拉风,一下背在身前,他刚十二岁,身量还小,还需要安菲萨给他调整背带。

其实他总是会暗自感谢上天赏赐给自己的运气,他身量小,手自然也不大,若是钢琴黑白键似的那种键盘手风琴,他的小手还真够呛能倒腾开。

巴扬式就不一样了,虽然看着繁琐复杂,但实际上指法简单,不会出现别手,而且轻易解决了杨谚手小但音阶跨度太大所导致指法杂乱的问题。

杨谚拉动两下试了试音,众人期待的望了过来,叶夫根尼已经从后厨出来了,忙推着杨谚往中间走,老莫餐厅有一个专门用于表演的圆形舞台,叶夫根尼直接就把杨谚推了上去,表演经历丰富的杨谚自然并不怯场,当双手触碰按键的那一刻,他感觉自己似乎回到了那个熟悉的世界。

实话讲,无论他在面上表现的多么坦然乐观,心里依旧是充满了对陌生环境的不安,和对未来的茫然,甚至当知道自己的是到了《情满》世界,他竟难得感觉到了庆幸,毕竟自己看过这个电视剧,而这无疑给了他不少安全感。

杨谚深吸了一口气,看了眼站在台边上的周晓白,又看了一眼跃跃欲试的叶夫根尼,双臂开合拉动风箱,双手不停的在按动着键钮,旋律缓缓飘了出来。

当抱起手风琴的那一刻,同样的掌声,同样的乐调,他好像回到了后世,人也不由自主的激昂起来。

乐曲是见证中苏友谊的《喀秋莎》,叶夫根尼跟着前奏就跳起了舞,几個女服务员也跃跃欲试,待到主歌进入,安菲萨直接以歌声和入。

“pacцвeтaлnr6лohnnгpyшn,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