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四章兵强马壮者,可问鼎

李承乾不语,目光落在了薛仁贵的身上。

压力巨大。

薛仁贵越想越急,从李承乾的表现来看,高侃的回答是正确的。

薛仁贵就算是答出一样的话语,肯定也能过关,但是在李承乾的心目之中,肯定是要排在高侃之后的。

所以,薛仁贵不能回答。

但是不回答标准答案,如何能通过这次的面试呢?还能拨得高分呢?

大唐的弊端,身为太子的李承乾,肯定比他们这样半吊子更加的清楚,为何要提问呢?

肯定不是他看不到,而最大的可能,是李承乾如今办不到。

想到此处,薛仁贵也有了自己的答案。

“末将愚钝,只看到了大唐的眼前的富庶,远不及太子殿下目光长远,但是对于大唐的利弊,末将以为,没有几个人能比殿下你再清楚了,所以,殿下担有吩咐,末将必定赴汤蹈火,万死不辞。”

薛仁贵抬头,对着李承乾说道。

你表现能力,那我就只能表现忠心了。

“如果本宫真的让你赴汤蹈火,你真敢万死不辞吗?”

李承乾开口,盯紧着薛仁贵的眼眸。

此刻,高侃心中咯噔一声,薛仁贵的答案可以说不是答案,但确实李承乾最想要的。

他猜对了答案,却没有说中了人心。

李承乾是要做事的人,要自己的亲信。

“殿下若有吩咐,末将薛礼定会万死不辞。”

薛仁贵猛然半跪于地,表示忠心。

这机会太难得了。

要是一味的靠功绩,是很难杀出头的。

你再如何的杀敌,功绩的大头都会算在你的上级,乃至是上上级。

那是他们指挥有功,剩下的那一点功绩,才会落入他的身上。

“起来吧,你们回答都不错,本宫很满意。”

李承乾和颜悦色道,这两人,在某些程度来看,还是没有让自己太过于失望。

“如今英国公、江夏郡王都在平壤坐镇,而虢国公和武安郡公也都忙于治理地方,这陆军军中,本宫也不能全部亲力亲为,听闻你们都有治军才能,本宫是想让你们来协助本宫统领军队。”

其实,高侃和薛仁贵最适合在此时出来担任陆军的统领。

在之前的战役之中,两人都表现出了无比亮眼的战绩,全军上下,有目共睹,有了一定的威望。

薛仁贵暂领张士贵的军务啊,而高侃则更可以替代薛万彻的位置。

两人都是后起之秀,能力都无可挑剔,为副将绰绰有余。

“多谢殿下信任,我等必定不会辜负殿下所托。”

两人均是大喜,没有想到,李承乾竟然会如此的信任自己,两人当即单膝下跪。

“本宫以国士待之,也希望你等也以国士报之,有功之人,本宫也会酌情处理,如今高句丽、百济的有功之人,本宫亦是宽待之,家族钱财秋毫无犯,已视嘉奖。”

对于那些战功卓越的将领,如同黑齿常之和道琛等家族,李承乾并未处理。

他不可能让自己人心寒,蛋糕多的是,动不到自己人的身上。

一朝天子一朝臣,这只不过又是利益的重新分配。

也是在做表率,氏族门阀是危害大,但是不可否认,人才都是出自他们这样的上流阶层,李承乾现如今还要倚仗其中一部分人的支持。

“我等定将以死报答殿下的知遇之恩。”

两人表现决心。

“很好,本宫希望没有看错人!”

李承乾平静说道,给予人一种高深莫测的错觉。

“现任高侃为右卫领军大将军,薛仁贵为左卫领军大将军,你们负责统领东征大军的左右卫队。”

疑人不用,疑人不用。

薛仁贵有非凡的功利追求,他能最大的程度给予满足。

高侃虽家道富贵,但也还未居高位,如今李承乾也满足了他。

给予他们的是妥妥的实权。

“多谢殿下!”

高侃、薛仁贵都激动到了无可复加的地步。

领军大将军,还要高于中郎将一职,就如同张士贵的先锋将军,也只是在此一列。

李承乾的一句话,便弥补了这之间的鸿沟。

张士贵能到此,可是一个又一个战功累加起来的。

更重要的是,并不是战功卓越就能得到实权的将军位置,还必须得是皇帝最信任之人。

这可以军权,也是君权,其意义不言而喻。

自此,李承乾的武将班底彻底成型。

裴行俭、刘仁轨、黑齿常之、高侃、薛仁贵几人,无一不曾经让人闻风丧胆。

“你们要是有才能,本宫给予的舞台会很大,只要战绩斐然,世袭国公之位,未尝不可。”

李承乾继续抛出橄榄枝,这可是与国延续的爵位,只要子孙后代,不犯大错,这是雷打不动的。

特别是薛仁贵,自其父亲其去世之后,家道开始中落,沦为了寒门,要是有这国公爵位,那地位依旧如初。

对高侃的诱惑同样巨大,能封有爵位的,可都不简单。

是权力的象征。

如此一来,两人的干劲也愈发的充足了。

短短的数日之内,陆军的上层领军已经被李承乾全部更换,整片大局已经稳定。

百济道,任职兵甲,已经达到了四万。

而新罗,损伤不是很大,兵源尚有五万。

高句丽投诚在编的兵勇达十万。

而唐军水军三万余众,陆军可达五万,有八万之多,番兵在战役结束之后,就已经被遣散了。

如今集聚兵力,可达三十万,如果再次招收,人数只会更多。

当然,如此多的军士开资,并不是一笔简单的支出。

所以,李承乾还是参照了大唐现有的府兵制,不战斗之时,全部遣返回家种地,当然,在此期间,也没有军饷,军饷就是按照在军队的时间来算。

这府兵制还是有很大的可取之处,加上李承乾军饷和摊丁入亩的制度实施,更加的完善了这府兵制,保证了军士的生活保障。

高句丽、百济和新罗连成了一块,政策政治一至,予民生养,没有了战乱的洗礼,农民可以安心的种地了。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

李承乾的一系列改革,以及行为,无一不是在挑战门阀氏族和李世民的心弦。

这不是自立为王吗?

哪怕是有了信件解释,李世民也是会滋生出信任危机。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