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秋时期,农业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命脉。齐桓公时代的齐国,之所以强盛至极,成为诸侯首霸,农业生产的发展,功不可没。而宁戚,正是因为治理农业有方,所以能够成为桓管五杰之一,青史留名。
人才得以作出成绩必须要一个前提条件,那便是有一个适合自己的岗位,对宁戚来讲,这个适合的岗位,便是大司田。大司田,即负责全国农业生产的官员,当于现在的农业部长。
齐国在农业生产上,实行了一整套制度,其中有一个是由管仲制定的相地衰征大计。相地衰征,就是把田地按土质好坏,产量多少分为若干等级,按等级高低,征取数量不等的实物税。
这个政策得到了老百姓的全力拥护,缴纳公粮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从而增加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同时在客观上打破了井田的界限,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并在实际上承认了私田的合法性,从而起到了保护耕地、开垦荒地、增加耕地的作用。田地多了,赋税自然也增加了。
一个好的政策,是需要有人去实施的,并且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得以完善的。宁戚在担任大司田时,首先是严格落实管仲的这个相地衰征政策。tiqi.org 草莓小说网
据说,管仲最早提出相地衰征时,只考虑了按耕地质量分等级征税。宁戚在长期的农业生产管理实践中,发现年景对于农业生产的影响是巨大的。他认为在耕地质量分等级的基础上,还可以考虑将年景分等级,从年景好到灾年为四等,具体为风调雨顺上好年景则抽税30%,中等抽20%,下等抽10%,饥荒之年则不征税。
这使得齐国的农业税制度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所以,宁戚是将管仲的这个著名农业政策予以了完善,大大提升了齐国的农业生产积极性和效益。
相地衰征,则是这些土地必须按等级向国家统一纳税,但这遭到了一些贵族的抵触。宁戚上任后,不到一个月,便发现了这个问题。
他决定杀一儆佰,于是他便严惩了一个抗税不交的大奴隶主,史料记载此人叫伯氏。具体是怎么严惩的,大家可以开开脑洞。如果有人写宁戚的影视作品,完全可以编写一则精彩的情景出来。
在实施这些政策的过程中,宁戚还很注重政策的宣传推广,而且他是亲自赴地头田间去宣传。在那个以竹简为书的年代,许多上级精神、通知文件、法律文书等,都是以口头相传为主要方式的,普通老百姓都是以听为主,很少能够用眼睛看见的。
如后来的秦国商鞅变法,商鞅便搞了个立木取信,在城门贴了一张告示,说将木头搬到城北赏五十金什么的。我们读书时的教科书上是有一张配图,说是群众在看那张告示。其实那可能是错误的,因为纸要到东汉才出现哩。那时要么是帛布,要么是竹筒,一般对于老百姓而言是看不到的,以口头传达为主。
为了把相地衰征政策宣传到位,宁戚部长是动了脑筋的,他为此专门设立了一个荣辱柱,将这个政策在荣辱柱上予以重新颁布,以此扩大宣传效果,从而达到增地增税的效果。
作为一名从放牛娃出身的大司田,宁戚在齐国奖励繁殖良种耕牛,并保护耕牛。养牛业在齐国得到大发展。宁戚出身低贱,对老百姓非常同情,是一位亲民的部长。他经常下乡下村调研,在齐国很多农地里,经常能够出现他的身影,他就是在实际考察中不断解决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齐国的冶铁业是最为发达的。传统的齐国耕地技术,则是以木为犁,生产效益非常低,宁戚便推广使用了铁铧犁,结束了齐国木犁人耕时代。以前,犁地都是人拉犁法,即前面一个人拉着犁牵引,后面一个人扶着犁左右方向与深浅,犁一次地不但需要两个人,而且又慢又累。
放牛出生的宁戚便推广使用了牛犁法,即用牛力牵引,后面是一个人左右方向深浅。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的产量显著提高。这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这种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的变革,大大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从齐国桓管时代开始,到战国时代,各国才进一步推广,所以从这方面的农业技术上看,齐国领先了各国百年以上。而且,一直延续到了如今的农村,几千年啊,这个变革,是宁戚带来的。
在桓管时代齐桓公麾下的杰出人物中,宁戚在一个方面是明显不同于其他人的,那便是他的清廉。当时在齐国,无论是齐桓公自己,还是管仲相国,生活都是极度奢华。
而宁戚呢,他谢绝了齐桓公和管仲为他建造的豪华府第,甘愿栖身简陋的茅屋,和周围百姓的茅舍一模一样。与民同吃,与民同住,与民同耕!这样的公务员,这样的高级干部,怎么不令人敬佩?所以齐桓公和管仲对他是非常信任。
在齐桓公长达数十年的图霸生涯中,九合诸侯,尊王攘夷,经常带兵外出征伐,管仲是跟着老大的。往往在这个时候,齐桓公便将国政托付于宁戚,注意,不是托付给鲍叔牙。而宁戚总是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解除了齐桓公和管仲在前方带兵打仗的后顾之忧。
宁戚大致为齐桓公服务了三四十年,他是先于齐桓公、管仲这两位大佬而去世的。他去世后,管仲非常痛心。
据说,宁戚死后,管仲就像是失去了一个依靠一样,整日恍惚。为了记念这位齐国的功臣兼好同事,管仲便经常令人弹唱初见宁戚时宁戚所唱的《浩浩白水》诗。齐桓公称宁戚为“齐国之栋梁,君臣之楷模”。
宁戚的德才,令很多老百姓对他非常爱戴。据说,齐桓公和管仲为解决商贾放债和农民之间的尖锐矛盾,委派了宁戚赴胶水以东做相关工作,让他分管齐国东部地区政务。
宁戚就长期在胶水一带组织开垦土地,发展农耕,由于政策深得民心,不但使齐国的百姓衷心拥戴,还吸引了邻近小国如莱国百姓纷纷来投,并得到了妥善安置。
宁戚死后,被安葬在胶水东岸(今平度马戈庄镇境内)。宁戚的墓称为宁冢,冢体很大,位于一小山顶上,高 15米,直径70米,当地百姓称其为“冢顶”,冢的周围形成了三个自然村,分别为冢东、冢前和冢西。清代时,冢上有两株大蟠松,为平度旧八景之一——宁冢双松。1984年,宁戚冢被列为青岛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宁戚是一位具有长远历史影响意义的人物。比如前面已有所提,古有伯乐相马,很少有人知宁戚相牛。宁戚对牛是情有独钟的,他小时放牛喂牛,仕齐后又大力推行牛耕代替人耕技术,提高了耕作效率,促进了农业发展。
他那首著名的《饭牛歌》非常有意思,其中有一句“从昏饭牛至夜半,长夜漫漫何时旦”。农谚讲:“蚕无夜食不长,牛无夜草不肥。”意思就是要在夜里添草料,所以才有长夜漫漫这个意思,并成了我们中华文化成语库里的一个。
宁戚使齐国积累了丰富的养牛经验,带动了养牛业的发展,使齐国成为当时春秋时期的养牛大国。
到后来战国时,齐国被燕国名将乐毅横扫,连下七十余城,直到即墨城时,守城的田单竟能聚集起牛千头,弄了个火牛阵,大破燕军,使齐国不致亡国。从某种意义上讲,这要归功于伟大的宁戚先生啊。
宁戚在历史文化遗产还有很多,如成语的“长夜漫漫”,还有“版筑饭牛”的典故。
版筑饭牛是一个成语,指的是地位低下的人。它来源于两个历史名人。一个是商代贤者傅说。傅说原先在乡间从事版筑,被商高宗武丁发现任为国相,使天下大治。第二个人就是宁戚。还有他的专著《相牛经》是为中国最早的畜牧专著。他还是诗人,代表作是那首《饭牛歌》。还有,便是青岛的宁戚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