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猫又有什么错呢?

褚遂良到了江南,第一件事情就是弹劾许敬宗。

许敬宗一开始还解释了一番,可看到褚遂良的态度坚决,并且也确实指出了他治水之时管理不善,虽然没有造成很严重的后果,却也有不少疏漏。

这是事实,他百口莫辩。

等到晚上细细一想,却又非常感激褚遂良。

若是褚遂良不弹劾,直接指出他的这些疏漏,等到以后定治水之功的时候,他这些过错肯定会摆在李世民的面前。

如今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许敬宗当晚也写了一个请罪书,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还有后续针对这些疏漏要做出的处理方案。

尽心尽力、诚心实意。

不过,这一份请罪书还要继续润色一下,然后等几天,要晚于褚遂良的弹劾奏章,送到李世民的面前。

褚遂良也只是在这里休息了两天,两天之后顺着镇江继续往南,视察整个河渠引水工程。

此时也正直秋收之际,也不能因为这里的工地能赚钱,就连家里的田地都不顾了。

“月初就停工了一次,让我们这些家中有田有地的人回去收粮食,没有田也没有地的,去当短工。”

“忙好了之后,再赶回这工地。”

“人到齐了以后才开工。”

“许大官,可是一个好官,以前天热的时候,一天只要我们凿三个时辰,工钱还是一样,一点儿都没扣呢。”

——

“是呀。”

“这才是人过的日子。”

“以前,那时候征徭役,说让我们去凿水渠就要去凿水渠,要是不去,还要挨板子,挨了板子,还要去。”

“有人不去,还因此掉了脑袋呢!”

“还有呀,要我说……。”

——

“咳咳。”

“刘老汉儿!”

“你可就别继续唠唠叨叨个不停了,就你话多。”

“这位上官,一看也是一位好官,愿意听一听我们的话,你就别在这儿吹嘘你那点儿事儿了。”

刘老汉儿似乎有什么惊天之语,不过,还没说出来,就被一旁的人给连忙打断了。

褚遂良也不在意。

什么是真话,什么是假话,什么是大话,他还是能分辨出来的。

就这样,一路到了太湖。

询问了当地人对于挖凿水渠,引长江水到太湖的看法。

毕竟,他们常年住在太湖周边,对于太湖的汛期、旱期什么的,也比较了解。

褚遂良其实和许敬宗差不多,明白这一次的任用,对于他们而言,也是一场考验,就和那科举考试一样。

如若他们做的合格,必定会得到重用。

如若做的不合格,以后也就别想升官加爵了。

褚遂良自然要保持着公正和公道,对于这一次的视察之所见所感,都要一五一十地写在奏章上面。

他要让李世民真真实实地看到江南的情况,看到许敬宗治水的情况。

也相信,李世民不会只有他这一个视察江南,视察许敬宗治水的人,肯定还会有其他人,也在上报。

八月底。

中秋之后,慢慢地开始天短夜长起来。

李世民于酉时末,收到了褚遂良的奏章,详细地描述了黄河河堤,许敬宗治理黄河的情况。

只一眼,就觉得褚遂良的奏章写的很好,读起来,十分的流畅不说,还能把问题反应出来,让李世民能够清楚地知道,许敬宗治理黄河做了哪一些事情,又有了哪一些效果,同时,还有哪一些纰漏。

看褚遂良的奏章,有一种非常享受的感觉。

李世民看完之后,当即就给了批复。

然后放在了一旁,这是要交给中书门下,还要由他们过一手,再分到工部、户部,让两位尚书、侍郎一起过过眼。

许敬宗治水,那肯定是属于工部的水部官署负责。

工部之下有四个官署,分别为工部、屯田、虞部、水部,负责这四个官署的官职称之为郎中。

而再往上,还有一位侍郎。

而许敬宗的治水之法,还是行之有效的,最起码在他开始治水之后,所做的防洪工事也好,修建的水渠也好,都要比之前的水部做的好。

这也是值得借鉴的地方。

许敬宗不可能一直负责治水,后面还是有大用的。

陈平安也说过,奸臣有着奸臣的用法。

李世民批阅完奏章。

又想到了陈平安所说的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一些内容,以前就提到过,这是农业社会进入到工业社会,从手工劳动到机器生产,可以让生产力得到很大的提升,也让商品增多了不少。

同时,这种变革的不好的影响也有。

比如,很多人面临着失业,也就是自己的手艺无法养活自己的地步,以及劳动力会变得更为廉价。

很简单,也很现实的例子。

炒茶的手艺推广之后,以前的蒸茶手艺也就落后了,不被欢迎了,面临着优胜劣汰的结局。

集市上炒茶茶叶多了,蒸茶的茶饼少了。

虽然很多人一开始不太习惯炒茶的茶叶,可是喝过几次之后,也就喜欢上了这种喝茶的方式,而不是吃茶的方式。

茶叶……还是不太适合用来吃。

就算是研磨的成了粉末,冲泡之后,再加上一点儿蜂蜜什么的,味道也并不是那么的可口。

茶叶粉末和咖啡粉末的味道,还是有着很大的差别的。

喝茶的多了,吃茶的少了。

蒸茶的手艺赚不到钱了。

那么,依靠蒸茶而养活一家人的工匠,也就面临着失业的风险。

只有转型,才能继续养活一家人。

可是,炒出来的茶叶,已经慢慢地变多,一个人一天可以炒出来不少茶叶。

茶叶多了。

也就不太好卖了。

陈平安把这个叫做变革的阵痛。

李世民的桌子上就摆着一些奏章,也有提出这个问题,一些蒸茶的作坊因为炒茶的手艺推广之后,最后不得不关门,另谋生路。

一小部分蒸茶的茶商,都因此受到了影响。

有一些商贾一夜之间,从一个小富之家,变成了一无所有。

也有一些茶商,因为炒茶的手艺而发家致富,成为了当地有名的富商。

有一些官员也就不太喜欢这样的变化,感觉有一些无法掌控,不如以前的按部就班,更便于治理。

可惜,炒茶的手艺已经得到推广,并且也被大众所接受,就算是他自己,也喜欢喝茶而不是吃茶。

只能是尽力控制局面,不让那些因此而一贫如洗的茶商,在当地闹出乱子来。

在李世民看来,阵痛阵痛吧。

几个茶商受到影响,总好过万千百姓过继续过着苦日子。

李世民回想了这些知识点之后,便拿出了竹简,开始记载自己的所得,以免事后忘记了。

之所以用竹简,而不是新纸。

还是因为竹简保存的时间更长久一些,新纸上的字迹,时间长了,会变淡,或者是变形。

“祖宗之法是否可变,科学和儒学是否可以相容,儒学是思想,科学是实事求是,儒学是内圣、科学是外王……。”

记载好了之后。

李世民又看了看,这才放好了竹简。

然后又拿出了史册来看,主要还是看一看李治如何让大唐兴盛,可翻了一遍之后,还是没什么收获。

陈平安所写和太史公的史记差不多,每一年发生了什么事情,写了个梗概。

李治如何使得大唐兴盛强大,四夷臣服,并未写的十分详细。

不过,李世民翻了一遍之后,还是沉思了好一会儿。

他记得陈平安说过,李治后来身体不好,眼睛看不见东西了,所以害怕黑暗、恐惧黑暗,他除了枕边人可以相信,其他人都不敢去相信。

所以,要想国祚稳固,首先还是要皇帝能有一个好的身子骨。

其次就是教导好皇太子,在自己身体不太好,已经不能很好地处理朝政的时候,就扶持皇太子登基为帝。

古往今来,哪里有四十年的太子?

李世民思考了良久,又拿出了地球仪。

往西还有那么一大片的疆土,在那一片疆土上,也有一些帝国。

千年之后,他们顺着南海到达了东方。

既然如此,那他若是能够让这些地方也臣服,是不是就能够解决一个千年之后的隐患呢?

大唐在李治的手中,疆域面积最大。

那么,在自己手中,就不能实现吗?

李世民在批阅奏章之后,没事了,总喜欢盘一盘地球仪,坐在那里发呆。

过了好一会儿。

华灯初上以后,才回过神,放好史册、地球仪、陈平安语录,他自己的所闻所想之笔记,最后才去甘露殿。

陈平安有言,给那些科技一点儿发展的时间,或许不需要五年,三年的时间,就能够让大唐富裕起来。

对长生不老的执着已经减轻了不少,自然也不再那么心急。

去甘露殿之前。

李世民去了偏殿,一个比较大的铁笼子里面养着一只猫,里面放着一些衣物、木头架子等。

看起来,好像是李世民养了一只猫。

“把这颗丹药化成水,和羊奶一起,喂给它。”

李世民拿出了一颗丹药。

郭安躬身道:“喏。”

这是李世民养猫的第六天。

已经喂了六颗丹药。

李世民想要看一看,陈平安所说之法,是不是对的。

一直到九月中旬。

这一只猫吃了十八颗丹药。

丹药化成水,和羊奶搅合一起,慢慢地喂。

又或者是把丹药化成水,放在肉汤里面,搅合之后,喂给了猫吃。

终于毛发掉了不少,精神气也没了,躺在铁笼子里面虚弱地叫着,最终断了气。

李世民看着笼子里面死去的猫。

在这之后,把那些炼丹的道士、方士等,全部赶出宫。

有几人,更是还在狡辩,吹嘘自己的炼丹之术。

李世民挥挥手。

李君羡手起刀落,几颗人头掉在地上。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