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章:民以食为天,狠狠地教训一下粮商

大唐长安城的人口这几年是暴涨。

特别是孩童,多了很多。

还有不少人选择了在长安城定居,就算是不能定居,也要租个院子,甚至是小小的单间,然后在长安做生意。

因为长安城是一个非常开放的都城,毕竟在天子脚下。

这里的治安也是没话说。

就算是生活在最底层,那么,长安城的最底层也要比其他都城的最底层要好很多。

你可以在吃不到饭的时候去乞讨,乞讨的时候,说一些好话。

那些樊楼的东家就会让伙计拿出剩菜剩饭以作赏赐,然后还会告诉他们,明天没饭吃的时候,也能来。

若是运气不错,遇上了某个官吏在樊楼用餐,东家还会拿出新菜新饭来赏赐。

前者,可以获得在樊楼用餐的普通良家子的称赞,而后者,可以获得那位官吏的夸奖。

长安人似乎每一个人对于这些连饭都吃不上的最底层人,都抱有一丝善良之意。

或许,是因为如今长安多了一些异族人,形成了一个多民族的大都市。

然而,大唐邸报上一直在隐晦宣传的唐人和异族人的区别,还有一个共同的祖先——炎黄。

当然,因为有人怀疑这皇家的血统,所以,炎黄部落的面积也就更大了一些。

包容、善良才是大唐长安最大的特色。

仅仅是这两点,在如今这个时代,也足以吸引所有的子民前来长安。

也足以让天下所有人都羡慕着能够住在长安城中的百姓。

只不过,人口多了,对于长安城来说,也有了压力,这个压力来自于粮食。

民以食为天。

为什么以前的招呼会是“你吃了吗?”

就是因为那时候没得吃,每天吃什么,可以吃什么,还能吃什么,就成了人人最关心的问题。

如今,长安城的百姓们也是一样。

吃……是朝野上下所有人都关心的问题。

而最关心这个问题的人,还是坐在那个位置上的大唐九五之尊李世民。

“当初,你也有言,李治时期曾有过迁都。”

“其中的缘由之一,就是这个长安城太老了,太久了,太腐朽了。”

“城中百万之众,每天都需要吞下很多很多粮食。”

“而大唐其实并不缺粮,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乃是因为粮食调配渠道不畅通导致的。”

“如今,因为你的到来,施以利国利民之国策,又用霹雳炮威震四海,从而天下真正的太平了。”

“如此一来,长安城的人口增长速度非常快,这不过是贞观十年初,已经有了百万之众。”

“从去年的年关,腊月二十四休沐开始,一直到十天前的上元节,整个京师粗略统计之下,有着两百万之众。”

“仅仅是这些天,仅仅是多了一百万余游玩的百姓,就差一点把京师周边的几个粮仓给吃完了。”

“足以见得,如今这一套粮食调配的渠道确实比较落后了。”

“就算是以长安城为中心,拓宽了官道,连秦直道都用上了,都进行拓宽,可粮食的调配渠道还是以漕运为主,还是有一些不畅通,这是为何呢?”

李世民在年关将近的时候,就已经有所准备。

他知道,这一年,将会有更多的百姓前来长安城游玩,会可能在长安城度过年关。

毕竟,现在已经废除了缴纳城门钱的陋习,还拓宽了官道,又有了人力车。

这长安城内控制着马车的出行,但是在长安城外就不一样了。

有了人力车,再加上,长安马市迁徙出去,而除了特定的战马之外,马市也算是一个自由市场了。

那么,大型马车也就出现在官道上,可以一次性拉动十个人的那种都有了。

所以,百姓们的出行更方便了。

这样一来,大家自然是也方便前来大唐看热闹,大唐的人员也就一下子增长到了两百万余。

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

对于李世民来说,压力很大,对于整个京师长安城来说,压力也很大。

李世民想要天下太平,想要与民同乐。

那么,朝中的官吏们也就要想办法促成这件事情,把这件事情办好。

不然,他们就没有脸面还要拿着俸禄,享受着李世民的封赏。

百万之众齐聚长安,共度佳节。

首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这长安城的安全问题,仅仅是一个营卫还不够。

抽调过来负责值守、巡逻的将士们,就有着六万余。

不仅如此,长安县不良人、万年县不良人、蓝田县不良人等不良人官差也到了长安城,负责长安城坊间的安全。

又因为上元节还有盛大的灯会。

这时候,防火也成为了头等大事儿。

好在,大家对于大唐的帝王还是非常敬佩的,对于如今的太平盛世,还是非常珍惜的。

都是从苦日子过来的,谁都不想再回去过苦日子了。

至于一些宵小,自然还是有的。

偷鸡摸狗者、寻恤滋事者、暗中谋刺者、戳破这个盛世泡沫者,也有。

然而,面对李世民这位帝王,他们的小动作,根本就上不了台面。

贞观十年的上元节比去年还要热闹。

热闹过后,百姓们也都是开开心心地各回各家。

这天下还是太平如初。

没有人知道,在这期间,在光明之下的黑暗。

包括陈平安,他知道的也不多,那些天,他都是陪着家人度过了贞观九年的年关,迎接他来到大唐的第十个念头。

一直到这正月二十五日,才被李世民召见,商议政事。

陈平安听完李世民的疑惑,检索了一番记忆,发现并没有太多的帖子,讲述大唐粮食调配的渠道情况,以及这种渠道的好处和弊端等。

不过,怎么说,也是在这大唐生活了九年。

平日里也在阅读大唐的一些书籍,了解大唐的国策,礼仪礼节、管理制度、爵位制度等等。

综合之后发现,最大的一点原因,其实在于粮商这里。

不是百姓们不够吃。

而是在这太平年代,朝廷依然还是采用以前的赋税来收取粮食。

各地粮仓的粮食很多,甚至是都要爆仓了。

有一些粮食就直接放在了露天的粮仓里面,以至于出现了保存不善的损失情况。

而又因为粮食运输的渠道有限,再加上,官方需要的粮食不多,主要还是百姓们需要粮食。

而百姓们需要粮食就需要粮商来运粮,可是,这些粮商哪里会管百姓们的死活。

只有坐在九五之尊的位子上的李世民,才需要关系百姓们的死活。

因为这都是他的子民。

粮商们只会看重利益。

故此,他们需要等到这粮价涨到最高点的时候,再运送粮食到京师长安城来卖粮。

这时候的利益是最高的。

粮价下跌了。

他们自然不愿意运送粮食。

还有一点,漕运其实是速度比较快,利益更大的一种运输方式。

所以,进入长安的粮食大部分都选择了漕运。

粮商们肯定也是看出来,这段时间,长安城的百姓非常多,那么每天都要吃喝,对粮食的需求肯定大。

他们就等着长安城的粮食缺少之后,在运送粮食进入长安城卖粮。

因为只要是缺粮食了,那么,粮价肯定会上涨的。

也就是说,长安城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缺粮,而是缺少一个合理的调配粮食的渠道。

或者说,这就是国企和私企的区别。

当初,陈平安就建言,要在民部成立一个粮商,一个属于大唐朝廷的粮商。

大唐降低粮税的同时,以这个粮商来收取自耕农、佃主等手中的粮食。

如此一来,粮价就应该由朝廷掌控,而不是由粮商来定价。

粮商就可以直接操控市场,然后抬高粮价,从而造成粮食短缺的情况。

再然后,就是容易造成百姓们的粮食危机的恐慌了。

只不过,一个不与民争利,朝廷岂能经商等思想的束缚,这种策略一直被搁浅了。

“陛下,之所以如此,原因就在于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是由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在市场经济中,社会的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等主要环节都依靠市场机制来调节,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这种经济形态下,市场主体(主要是买者和卖者)以自主决策的方式参与经济活动,通过价格信号来反映供求关系,从而引导资源的优化配置。”

“而这时候,粮商哄抬粮价的手段多种多样,他们通过一系列不正当手段谋取暴利,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损害了百姓利益。”

“比如囤积居奇,也就是粮商在粮食丰收、价格较低时大量收购并囤积,待市场供应不足、粮价上涨时再抛售,从而赚取差价。”

“我朝实行“时估”制度收购粮食时,一些钱财非常雄厚的粮商会在朝廷收购价较低时加价截留粮食,待朝廷官差完不成收购任务、不得不加价收购时,再趁机抛出囤积的粮食,坐取暴利。”

“第二点是掺杂造假,粮商将品质较差的粮食掺杂在优质粮食中,以次充好,提高整体售价。”

“又或者操纵市场,粮商通过控制粮食的收购、储存、运输和销售等环节,形成市场垄断,从而人为地抬高粮价。”

“若有一些官吏与粮商勾结,故意压低收购价、抬高销售价,使得厚利尽归蓄积之家。”

“第四点就是利用信息不对称,粮商利用自己对市场信息的掌握优势,在粮食短缺时故意散布虚假信息,制造恐慌情绪,从而推动粮价上涨。”

“最后甚至是会有承包官粮的现象,朝廷有时采用委托民间商人承包的方式收购军需粮草,预贷粮款给粮商代理收购。”

“一些粮商便利用这一机会,以较低的价格从民间收购粮食,再以较高的价格卖给官吏,从中赚取差价。”

“最后就是哄抬粮价了。”

“明知道长安城的百姓们缺少粮食的情况下,等着粮食的价格上涨,甚至是会让人大肆宣扬京师缺粮,造成百姓们的恐慌,争先恐后地抢粮,从而抬高京师的粮价。”

“等到京师的粮价上涨之后,这些粮商再去运送粮食进入京师,然后以高价卖出粮食,得到做多的利润!”

李世民听完,先是蹙眉,最后冷哼一声:“哼,这些粮商实在是可恶至极,全都该杀!”

任何想要破坏如今这盛世大唐的人,都是他李世民的敌人。

他不允许任何一个人破坏了自己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繁华盛世,更不允许有人影响到了他的五年规划。

如今是贞观十年,是大唐的第二个五年规划。

这一年,也算是非常关键的一年。

能不能实现超越秦汉,超越前朝的盛世,就要看这一年的结果了。

李世民是真的对这种粮商非常不满,若是能够举起手中的屠刀的情况下,他肯定是毫不手软。

可惜,他也知道,这些粮商的背后还有着更大的靠山。

这些人的利益网实在是太大了。

就算是血流成河,可还是会要有粮商来收购粮食,来运输粮食,在市场上卖粮。

不然,百姓们吃什么?

李世民直接对陈平安问道:“你可有什么建言,或者,后来人又是如何应对?”

陈平安回道:“臣根据史册,倒是也有一些想法,这第一点就是推广农业技术,鼓励农民采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如灌溉、施肥和病虫害防治等,以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

“我们的司农司可以提供技术支持和补贴,帮助农民改善生产条件。”

“第二点是优化租庸调制,继续实行或优化租庸调制,通过人口数量计算税额,并将税额转化为实物和劳役相结合的方式,严格控制治下的农民,以此来增加财政收入和粮食储备。”

“再然后,就是建立多级仓储体系,构建以正仓、太仓、转运仓、军仓、常平仓和义仓为主的粮食储备系统。”

“正仓作为州县粮仓,主要负责收纳本地区通过粮食上交的税收和官府购买的备用粮食;太仓设置在都城,为皇室和朝廷官员提供粮食;转运仓沿交通要道设立,方便粮食的转运和调度;常平仓用于调控市场粮价;义仓则作为饥荒年间的专项储备。”

“如此一来,天下粮仓犹如官衙一样,各负其责、各司其职,也就能够解决这种粮商故意哄抬粮价的危机。”

“他们哄抬一次,我们就可以调配粮食,在粮商们运送粮食到了京师的时候,立即把官粮以平价抛售出去,让粮商们血本无归。”

“一次之后,他们就会老老实实的了。”

“还有一点,就是加强粮食储备管理,建立严格的粮食入库、出库和保管制度,确保粮食的安全和质量。同时,对粮食的保质期进行明确规定,避免粮食过期变质。”

“我们还要发展漕运和陆运,依靠水运和陆运相结合的方式,将粮食从产地运输到京师。修建和完善运河、渠道等基础设施,提高粮食运输的效率和安全性。”

“还可以设立转运仓,在交通要道设立转运仓,作为粮食运输的中转站。这样既可以减少运输成本,又可以提高运输效率。”

“优化运输路线,根据地理条件和粮食需求情况,合理规划运输路线,确保粮食能够及时、准确地运送到目的地。”

“还能做到市场调节,实施和籴政策,在粮食丰收、价格下跌时,朝廷以略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购粮食,增加粮食储备;在粮食短缺、价格上涨时,朝廷则抛售储备粮食,平抑市场价格。这样可以有效防止谷贱伤农和粮价暴涨暴跌的情况。”

“还可以设立常平仓,常平仓作为政府调控市场粮价的重要工具之一,应确保其有足够的仓本和运作资金。政府应加强对常平仓的管理和监督,确保其能够正常发挥调控作用。”

陈平安没有看到大唐时期相关的粮食运输等弊端的帖子,不过,宋朝时期也有这样的问题。

故此,也可以借鉴后来的史册上的应对之法,拿出来用一用。

毕竟,时代的背景都是一样的。

李世民听完,赞许地点了点头。

他就知道,陈平安肯定有办法,就算是陈平安自己想不出来,他看了那么多的史册,也能总结出来。

建立多级仓储体系,构建以正仓、太仓、转运仓、军仓、常平仓和义仓为主的粮食储备系统,这一招非常好,直接就打动了李世民。

“好!”

“朕就知道找你来商议是不会错的。”

“有了你这些法子,以后李承乾也不必要被迫迁都了。”

长安城的粮食危机也就有了解决的办法。

而眼下,自然是想办法秘密调配粮食进入京师,在粮商之前以平价抛售粮食,让那些黑了心的粮商们血本无归。

第二天一早,李世民就直接下达了命令,由长孙无忌、房玄龄、戴胄、温彦博四人负责。

他必须要给粮商一个沉痛的教训,让他们知道,朝廷是绝对不允许他们在粮食这件事情上胡作非为!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