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1章:武学院

文武百官是真的没有想到,陈平安突然来了这么一个大的。

房玄龄等人都是诧异地瞄了一眼,站在最前面的陈平安,前几天,还在一起喝茶呢。

也没听你说起这事儿啊?

好说好商量。

你不说说武学院的事儿。

我们怎么知道你有这个想法呢?

你不说,我们又怎么支持你呢?

当下,众人连忙打起了精神。

可不想在这种大事情上拖后腿了。

陈平安说完。

整个朝堂一片寂静。

大家都没有反应过来。

建立武学院?

学院是为了让学子们能够读书,能够科举考试,能够入朝为官。

大唐如今确实是有着文举和武举之分。

但是也不能因为有了文举和武举之分,就要建立武学院吧?

真要是建了。

又有多少学子愿意去武学院呢?

现在的大唐已经是四海臣服,外敌都被他们快吃干抹净了。

很少有什么大的战争。

对于将士们来说,没有战争就没有军功,没有军功就没办法上进啊!

去武学院学武,然后进入军营。

可是,没了战事,没有军功获取,就无法上进。

这种一眼就可以看得到以后的路,有多少人愿意去走呢?

怀疑武学院的作用的人不少。

第一个站出来的人,叫做崔洵。

“陛下,臣以为,武学院一事,应当三思而后行。”

“如今,大唐正在推行县学,这县学学院的建设工程,已经进行了一半,若再建武学院,必定有是一个更大的工程。”

“如此,工部就会承担更大的压力,国库那边的钱财也不足以我们去推行武学院啊!”

说实话。

推行州学和县学,就已经是在挖他们世家大族的根了。

以前,学问上的事情,那都是他们说了算。

这天下读书人有多少,也都是他们说了算。

可是,大唐国力突然就上去了。

然后还有了很多国策。

再然后,大唐越来越强盛。

还有一个大唐邸报,直接就让百姓们看到了大唐的朝堂之上,皇帝和百官们的所作所为。

大家也都能品论一二。

他们要说这天下民不聊生?

可百姓们已经是安居乐业了。

他们想要让人落草为寇,然后举旗反叛大唐?

很快就被府兵给镇压了。

小打小闹根本就动摇不了李唐的国祚。

而当他们想着联合起来,如何控制州学的学院的时候。

李世民却在亲征高句丽之前。

直接举起屠刀。

这刀上虽然没有多少世家大族的人的血,可是那一场血流成河,也就是杀鸡儆猴。

世家大族亲手培养出来的一些人,就这么被杀了。

他们还不敢反抗。

只能是利用自己的优势。

培养更多的学子。

帮助他们参加科举考试,甚至是入朝为官。

来一个阳谋。

如今,建立了县学不说,还要建立武学院?

有人就算是不太明白武学院到底有什么好处,却也能明白一些道理。

大唐建立了武学院。

到时候培养出来的将士们,那都是读过书,并且也出身于武学院。

这些人,都可能会被皇帝掌握着。

名将越来越多。

他们的那些子弟也就没什么优势了。

更关键的是,兵权必定被皇帝牢牢地把控着。

这更不利于他们了。

见到崔洵站出来了。

另外一人也站了出来。

“陛下,臣也以为,武学院一事,应当从长计议。”

“如今大唐内外四海升平,不管是强敌突厥也好,还是那高句丽,都已经被陛下打败。”

“大唐已经成为了真正的,前所未有的天朝上国。”

“边关无战事,将士们也没有更多的机会获得军功,没有军功就没有嘉奖。”

“这几年来,武举的学子越来越少,而文举的学子越来越多。”

“大家也都知道,去军营当一个校尉,不如去地方上当一个县丞,治理一方,或许还有一番作为呢。”

“故此,若是我们费心费力建造了武学院,到时候,学子们不多,那么,这武学院岂不是要荒废?”

此人说完。

瞄了几眼。

就躬身低头。

不再言语。

该说的也都说了。

剩下的就要其他人也站出来声援一二了。

李世民看了看陈平安。

也就在这时候。

褚遂良站出来,躬身道:“陛下,臣以为,武学院当建立,正是因为武举的学子越来越少,我们才要建立武学院。”

“圣人有言,内圣外王。”

“大唐若是没有天策军,没有十二卫。”

“等以后,突厥、吐蕃、高句丽、东瀛等再一次联盟,反叛大唐,我们又该如何镇压?”

“甚至是更远处的大食人率兵从西南入寝大唐,我们又该如何抵挡?”

“兵不在多,而在精。”

“建立武学院,可以为大唐培养更多的名将,在外敌来临之时,能够率兵突击。”

“若是不建立武学院,以后大家都不去参军入伍,试问,外敌来了,要那些肩不能扛、手不能提的文弱书生去上战场吗?”

褚遂良是真的觉得有建立武学院的必要。

陛下一直坚持内圣外王。

可是,要是没了军队,还怎么外王?

这些年来。

大唐能够成为天朝上国。

就是一次又一次的战争的胜利,打出来的威望。

若是没了强大的天策军和十二卫。

外敌肯定会率兵压境。

没了爪子的老虎。

还能打得过猎人吗?

太子李承乾也在这时候站出来了。

“父皇,儿臣以为,武学院当立。”

“文武本就是治国之本。”

“缺一不可。”

“如今文道昌盛,而武学没落。”

“以后,大唐的十二卫,都只是将士们混一口饭吃,混一个军饷养家糊口的地方。”

“那么,面对外敌压境之时。”

“这些人又如何能浴血奋战?”

“更何况,我们大唐还有了火霹雳。”

“建立武学院,可以培养名将,也能够培养将士们利用火霹雳来御敌。”

“以前的战阵冲锋,已经不太适合了。”

“以后的大唐十二卫,当以火霹雳为重。”

“武学院就是教导这些人该怎么用好火霹雳,该怎么在火霹雳之下,减少伤亡。”

“如此,大唐才能一直磨着爪牙,以防备外敌。”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大唐若是不立武学,没有了忧患,必定会衰败!”

李世民和李承乾谈论过武学院一事。

在教导李承乾的艰巨任务上。

李世民已经是做到了真正的坦诚,也是非常用心。

就不想李承乾走弯路。

更不想李承乾和史册上的李治一样。

想要把李承乾培养成为一个合格的储君。

需要做的事情有很多。

李承乾的心性、能力、手段、城府、权谋等等。

陈平安说过,孟母三迁。

孟母为了能够让孟子成才,有过三次搬家。

这个史册虽然有待考究。

但是其意义还是很好的。

在赌坊旁边就学会了赌博,在屠夫身边就学会了杀猪,等到了学堂旁边,就学会了读书。

培养一个人才的环境也很重要。

故此,大唐的学区房也就出现了。

李承乾如今被李世民的几年教导下来,其实已经和历史上那位李承乾相差非常大。

而有着太子李承乾站出来声援。

东宫那边的属官们,心思也就立即活泛了起来。

太子殿下站出来了。

那么,这武学院的建立任务,是不是也就能够落在太子的身上。

若是太子建立武学院有功。

以后,武学院的学子们是不是要记得太子殿下的好?

若是太子一直重视武学院,是不是就能够获得那些名将的心?

这是一个机会。

他们瞬间就抓住了点。

“陛下!”

“臣以为太子殿下所言乃忠言也。”

“圣人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如今之大唐看似四海升平,然则并不是没有了外敌。”

“只是因为大唐依然强盛,而外敌只能是选择隐忍。”

“高句丽和东瀛已经去北俱芦洲立国,若是他们在北俱芦洲发展壮大起来。”

“说不得,几十年后,他们会组建海军,然后反叛大唐。”

“到时候,大唐却因为武将们缺少操练,连怎么使用火霹雳都不知道,又该如何御敌?”

“人若是没有了近忧,也必有远虑。”

“不可不防啊!”

也有人站出来。

“陛下,臣以为太子殿下所言甚是,如今之大唐看似强盛,那是因为大唐十二卫依然还在护卫边关。”

“可若是以后从军之人越来越少,大唐十二卫又该如何护卫大唐?”

“建立武学院,为国养士!”

为国养士。

这一点才算是说道了点子上。

有了这些人打头阵。

房玄龄这才站出来。

“臣房玄龄,忝为朝廷重臣,承蒙陛下隆恩,得以辅佐圣上,共谋国是。”

“今日,得赵王指点,臣也深思我大唐之基业,文治武功,缺一不可。”

“今我朝文治已蔚然成风,然武学之道,尚待加强。”

“故臣斗胆上奏,恳请陛下设立武学院,以资国本,强军固防。”

“自古以来,武备不可废弛。国家之安,在于兵强马壮;百姓之宁,在于外患不侵。”

“当今世界,虽大体和平,然边陲之地,时有战事。”

“我朝虽以文治国,但亦需武备以防不测。”

“设立武学院,可广开才路,选拔英勇善战之士,训练精锐之师,以保我大唐万世基业。”

“观我朝现状,武学教育尚显不足。”

“军中虽有武艺高强之士,然多为自学成才,缺乏系统之训练与教育。”

“长此以往,恐难以培养出既懂兵法又善武艺的全面人才。”

“设立武学院,可集天下武学之精华,聘请名师,传授武艺与兵法,使士子得以兼修文武,成为国家之栋梁。”

“武学院之设立,不仅可培养军事人才,更可成为选拔将才之重要渠道。”

“通过严格之考核与训练,选拔出德才兼备、勇猛善战之士,充实军队,提高战斗力。

“同时,武学院亦可成为培养军事理论家与战略家之摇篮,为我朝军事理论之发展与创新提供人才保障。”

“臣建议,在京师附近选址建立武学院,规模宏大,设施完备。”

“学院内设武艺训练场、兵法讲堂、兵器库等,并聘请天下武学名家担任教授。”

“学员选拔,可面向全国各州府,择优录取。”

“学制可根据实际情况设定,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结束后进行考核,合格者方可升入下一阶段学习。”

“此外,学院还应设立奖学金与助学金制度,以鼓励优秀学员并资助贫困学员完成学业。”

“陛下英明神武,定能洞察武学之重要。”

“臣恳请陛下采纳臣之建议,设立武学院,以资国本,强军固防。”

“臣等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大唐之繁荣富强贡献绵薄之力。”

“请陛下圣裁。”

房玄龄不愧是老臣。

这些年来,在这朝堂之上,也算是慢慢地被带动,开拓了眼界。

再加上,后来又是一直邀请陈平安喝茶,几个人一起和陈平安聊着治国理政。

还有陈平安在大唐邸报上面发表的一些文赋,一些对于国政的测评,还有那些小说。

收获还是非常大的。

其实,推行了州学之后。

有人也想着,既然有着讲授四书五经的学院,为何就没有讲授兵书的学院呢?

文举都有了州学,而武举却连一个学院都没有。

以前的武举,还都是普通学子参加。

再后来,为了给军中将士们一个晋升的机会,武举也允许军中的将士们参加了。

为的就是让他们通过武举,然后考中武科进士,也就能够升一升武将头衔。

可毕竟也都是没怎么读过书的。

要是建立武学的学院,教导他们读书识字,也教导他们兵法。

是不是也能培养出来很多名将?

只不过,这种想法是有的,但是要做起来,大家都知道很难。

如今,陈平安站出来了。

提出要建立武学院。

要为大唐教出名将,要为国养士。

有人支持。

但是也有人觉得,又是修路,又是在边关建立重镇,又是建造码头,又是远航……。

事情实在是太多了。

如今还要建立武学院?

这么折腾下去。

国政是越来越繁琐,他们身上的担子也会越来越重了。

也有人,纯粹就是反对陈平安。

为的也是降低他的声望。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