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3章 :远东移民之策

贞观十二年年底。

就在这年关之际,也就在这寒冬腊月。

东瀛那边传来了消息。

说是远航号已经到达了北俱芦洲,并且在那里已经安营扎寨了。

远航号有着好几辆副船,跟着一起,带着的都是辎重。

安营扎寨需要的营帐,还有日常的用品,比如锅碗瓢盆等,还有一些粮食。

这些都是为了能够让远航号可以在北俱芦洲这个新的大陆上,可以生活几个月。

副船在冬日结冰之前,从北俱芦洲到达了高句丽之北,再从那边一路翻山越岭,到达了高句丽,再从那边到达了东瀛。

因为副船上都是东瀛的人。

第一次远航,大唐这边派出去的人并不多。

远在东瀛的苏定方在见到了副船上的水手和船长们之后,详细地询问了情况。

这才写了奏章,让人送去了大唐的京师。

李世民看完苏定方的书信,就立即召见了长孙无忌、陈平安、房玄龄等人。

已经五十九岁的房玄龄,算得上是高龄了。

不过,历史上,这位活了六十九。

如今,得到了孙思邈的调理,再加上,国医馆推行之后,讳疾忌医的事儿也就少了。

房玄龄等人也开始注重于养生了。

养生学在朝堂之上也算是大行其道,上到李世民,下到五品官吏。

用大唐邸报上面的报道来说,生老病死本就是人生常态,甚至是自然之规律。

若想要活得久一些。

唯一的办法,那就是有一颗良好的心态。

笑口常开、好彩自然来。

所以,五十九岁的房玄龄,看起来已经是满头银发了,精气神还算是不错。

“房公。”

陈平安在皇城城门口,遇上了房玄龄。

对方似乎在这里等候了一会儿。

“嗯。”

“将作监最近可有新的大发明?”

房玄龄问道。

陈平安回道:“还没有呢,若是有了,房公应该也会很快知道的。”

房玄龄一边走,一边说道:“上一次,邀请你在梅园喝茶,向你请教了一下关于赋税的问题。”

“还记得你说过,苛捐杂税不可取。”

“赋税不应该让这天下所有的百姓们都一肩挑,不过,上一次时间匆忙,不知道这之后,可有时间,再给我们讲一讲赋税?”

陈平安道:“将作监这边正在研究蒸汽机车,马上到了年关,有一个关键的技术,正在突破的阶段。”

“估计,还有十天。”

“小年,小年之后,我整理好了关于赋税的一些想法,再邀请房公、魏公一起在梅园小酌几杯。”

房公笑着道:“甚好,甚好。”

因为他们也发现,这十几年来,陈平安不仅仅是在将作监那边有着很大的功绩。

就是这大唐的一些国策,那都是他提出来的。

比如以工代赈,比如商税、关税、以及两税法,比如巡察使、按察使。

还有一个最关键的京察天下。

凡是不是他们这些大臣们想到的,提出来的,那么,实施出来的国策。

很大可能就是出自于这位赵王陈平安之手。

他们相信,他们自己都想不到,那么,皇帝李世民自然不太可能想得到。

就算是想得到,那也不会如此的全面。

陈平安说过,他有很多老师。

老师们为了研究一个事物,可以花费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又或者是一辈子。

那么,有没有可能,也有老师在研究治国理政之策呢?

他们的那些想法是不是已经和圣人相媲美呢?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有没有可能。

这些老师都是为了践行这一句话?

从士农工商四个阶层出发,修建官道、推行州学、土豆和玉米、蒸汽机、发电机、商税和关税。

细心的人整理一下就能够发现,赵王陈平安给大唐带来了多大的变化。

故此,房玄龄等人也开始邀请陈平安小酌几杯,向他问政。

两人走了没一会儿。

就在玄武门遇到了长孙无忌等人。

打了招呼。

众人一起前往太极宫。

在龙首原的东北边,那边儿正在修建大明宫。

采用的是钢筋混凝土,也就是先建造好框架,再用水泥砖填充。

一共有九层。

每一层,差不多是三米九的高度。

占地面积非常大,差不多是七百多平。

这可能会成为大唐钢筋混凝土结构中最豪华、最辉煌的建筑之一。

经过了热闹的大明宫建筑工地之后。

再经过了一道城门。

就到达了太极宫这边。

进入了大殿。

“臣等,拜见陛下,陛下恭安。”

众人连忙行礼。

李世民抬手道:“免礼,先入座。”

等到大家都坐好了。

他才让郭安把苏定方的书信拿出来,给大家看。

众人看完,也都是激动不已。

连陈平安也都很高兴。

“恭喜陛下,贺喜陛下!”

“恭喜陛下,贺喜陛下!”

众人纷纷道喜。

李世民把苏定方的书信放在了桌子上,说道:“大唐成为发现北俱芦洲的第一王朝。”

“这将会铭记史册,也确实是可喜可贺。”

“听闻,北俱芦洲的大陆上,还有一种食物,叫做红薯?”

李世民说完,看向了陈平安。

陈平安行叉手礼道:“回陛下,是的,红薯和土豆差不多,生长在土中,算得上是植物的根茎。”

“野生的红薯并不是很大,藤子应该比较长。”

“若是能够把红薯种子带回来,由司农司进行育种,不出三年,应该就能够培育出来比较大的红薯。”

“红薯的耕种也很简单,把红薯种子排在地里面,然后红薯种子会长出来很多细长的嫩芽,把这些嫩芽拔出来,再移栽到良田里面就可以了。”

“等到红薯的藤子长一些,再翻腾,把藤子理顺一次。”

“这么做,是防止藤子过长,吸走了根茎也就是红薯的营养,以至于红薯长不大。”

“若是育种得当,红薯的产量和如今的土豆的产量,应该相差不大。”

要知道,如今的土豆也在司农司的育种之下,进行过了简单的脱毒处理。

也算是稳住了产量。

而就算是如此,其产量比小米什么的,还是要好很多。

关键在于食用的价值很高,不管是直接煮着吃,还是炒着吃,还是炖着吃,味道都还不错。

还有果脯,小米这种食物,也就只能是做成小米粥,若是做成小米饭。

口感不如大米,也不如煮出来的土豆。

产量也不是很高。

听到有产量和土豆差不多的红薯,众人还是挺激动的,一个一个都说,要尽快找到红薯种子。

李世民最后开口道:“嗯,红薯种子自然是要找到带回来,除此之外,则是该如何利用好北俱芦洲这么大一片疆域。”

相比较西牛贺洲之地,北俱芦洲才算是真正蛮荒之地,是可以被大唐所用的。

“西方虽近,却有着拜占庭这等帝国的存在。”

“大唐只可远交而不可入主,北俱芦洲距离大唐虽远,却是不毛之地。”

“就算是有人,却又都是蛮荒野人。”

“相比较起来,更适合入主。”

“但是,朕以为,就算是入主,也应该让高句丽和东瀛两个番邦打头阵。”

“促使他们前往北俱芦洲开发出来一个大的城镇,再往南扩张。”

“诸卿以为如何?”

李世民直接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西方那边有着大食、拜占庭、匈牙利等帝国。

故此,对于西方的政策,最好的办法,那就是主丝绸之路,把货物卖过去。

因为那边有着已经形成了帝国文明的帝国,也就有了规则和制度。

大唐和这样的地方通商,才能得到他们的黄金、白银、黑火油等珍惜资源。

而对于北俱芦洲这样非常遥远的地方,并不太适合通商。

一去一回,就是大半年的时间。

海上航行的消耗也比较大,这通商的成本就比较大。

再加上,那边都是蛮荒野人之地,没有形成帝国的文明,也就没有相关的制度和规则。

所以,就算是通商,那些人手中也没什么宝物,还会抢夺货物。

最好的办法,那就是让高句丽和东瀛移民过去,让他们去开发出来。

大唐再和高句丽和东瀛通商。

这是陈平安的建议。

因为这样一来,也能够给后来的帝王一个开疆扩土的机会。

让他们知道,这个大地到底有多大。

也让他们知道,最好的扩张路线是什么,到时候,直接把东瀛也画在大唐的帝国疆域版图上,也不是不可以。

甚至是他们开发出来的北俱芦洲之地,建立远东都护府。

不给这些帝王找一个目标。

他们很容易就贪图享乐。

李世民也觉得这种法子比较好。

把安东都护府原来的高句丽人移民过去,他们本身就不服管教。

让他们去远方,给他们更广袤的疆土,让他们自己去开拓。

能够开出来多少,都属于他们的,甚至是在那边建立一个新的高句丽,也不是不可以。

这样一来,就可以把这些不听话的高句丽人给赶出安东都护府,确保安东都护府的稳定。

同理,在东瀛那边也是。

舒明、中臣·镰足、苏我·虾夷、苏我·石川·麻吕等人,可都不是善茬。

他们对于大唐慢慢地占据着东瀛南部,一直都是耿耿于怀。

李世民之所以亲征,他们也是出力不少,联合起来,支持舒明增兵。

要不是大唐有着火霹雳,要不是还有精良的装备,士气也比较足,粮草也比较足,军饷也比较足。

可以说,这一战,天时地利人和都在大唐。

不然,李世民亲征能不能取得胜利,还真的不好说。

历史上,李世民亲征高句丽,最后的结果也就比杨广稍微好一点儿。

可还是没能彻底拔出这一个毒瘤。

以至于到了李治时期,还是要继续对高句丽用兵,东北之地的边关一直不稳。

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人也明白李世民的用心。

“陛下,臣以为,可以用推恩令。”长孙无忌站出来,行叉手礼道,“直接颁布法令,允许大唐天下,包括安东都护府的高句丽人,还有东瀛人,甚至是吐蕃、吐谷浑、突厥等人,只要是有意愿的人,都可以去北俱芦洲参与开荒。”

“他们可以拖家带口,先报名,然后由大唐组建远航商队,运送他们到达北俱芦洲。”

李世民点了点头。

房玄龄、魏徵等人也支持长孙无忌的建言。

仅仅是高句丽人和东瀛人还不够,贞观四年开始施行的突厥人移民国策。

一直施行到了现在。

如今,大唐边关附近,甚至是西南、汉中等地,都有着突厥人。

然而,在突厥那边还是有着不少人,不愿意离开草原,不愿意移民到关内。

那么,这一次远东移民。

怎么能够少的了他们呢?

李世民当然忘不了这些人。

他甚至是希望把关内关外的所有外族之人,全部移民到北俱芦洲那边。

让他们在那边发展。

这样一来,才算是真正的解决边关不稳的问题。

用几十年,甚至是三代的教育,改变蛮夷之人的风气,让他们认可大唐,遵守大唐的制度和规则,时间实在是太长了。

而把他们赶去北俱芦洲,仅仅是一次远航,就能解决。

相比较起来,自然还是远航更为划算。

说做就做。

很快,政令就来了。

第一个就是寻找红薯种子。

这个产量和土豆一样高的农物种子,一定要找到,也一定要尽快运送回大唐,好让司农司的人进行育种。

早一年,就能早一年耕种,早一年推广,早一年丰收。

对于红薯种子的悬赏,直接在大唐邸报上面报道出来了,三十万贯。

这已经不低了。

第二件事情,就是鼓励天下百姓们报名,主动前往北俱芦洲那边开荒。

那边属于北地,冬天比较漫长。

但是相对来说,那边又是一片广袤的大地。

只要是过去的人,能开荒出来多少良田,就能拥有多少良田。

然后,就有人开始鼓动苏我虾夷等人,派遣人在那边开荒,甚至是在那边建立一个新的东瀛。

什么这里的东瀛实在是太小了,不仅小,还被大唐盯上了。

大唐一直在输送人员到南部,那边早已经不被他们掌控。

故此,东瀛被大唐画进帝国的版图之上,也是早晚的事情,不如早一些过去,到北俱芦洲那边立国。

那边的土地更大,还距离大唐比较远。

若是能够早一些占据那里,说不得还能壮大起来,建立一个和大唐一样强盛的帝国。

苏我虾夷等人……动心了。

同样动心的人,还有高句丽的贵族们。

也不知道是谁说起来的,可以趁着东瀛还没什么动作的时候,早一些去北俱芦洲,在那里建立新的高句丽。

再造高句丽……这个理由完全击中了很多高句丽贵族们的软肋。

他们不仅仅是害怕东瀛人抢了先,还担心自己这边的人抢了先。

谁先去,谁就能够成为国王呀!

随着流言传开了,动心的人也越来越多,然后,就有了人悄悄地去北俱芦洲。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