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杜断离去,举国哀之

狄仁杰绝对算得上是第二个诸葛亮了。

论忠心,狄仁杰绝对不缺忠心,在他的心中,李唐依然是这天下正统。

论能力,他也不缺能力,上任之后,就搅动了江南的风云。

毁了江南的不少蛊惑人心的教派、淫、祀,只留下了佛门、道观等正派。

后来,更是在武氏、武家兄弟、李旦、太平公主等波云诡谲的朝堂之上,游刃有余,成为了武周时期的阁老,连武氏都要礼让三分。

论才学,狄仁杰的才学也不差,明经科举取士,又善于断案。

而能够断案的人,必然也要有一点能耐。

狄仁杰还有着识人之明……。

这样一位臣子。

若真能遇上明主。

又能够君明臣贤,绝对可以保住大唐的基本盘。

在陈平安看来。

若是谋划的比较好的话。

下一代,文有狄仁杰,武有薛仁贵,再往后,也有张柬之、王忠嗣。

当然,蝴蝶的翅膀早已经扇起来了。

也不知道,以后还会不会有这些人,这是真的说不定的。

牵一发而动全身。

一个人的命运有了改变,很多人的命运可能都会改变。

李世民看完了史册。

久久也不能释怀。

若是李治没有那一身的毛病,若是身体和武氏一样还算硬朗,可以活到七十多岁。

这大唐也必然不会成了现在这般样子吧?

为何?

为何武氏可以活七十多岁?

为什么他就不可以?

他和李治最后都是五十多岁而病死床榻。

皇帝就真的这般短寿吗?

武氏竟然如此嚣张跋扈,蛇蝎心肠,不仅登基为帝,还养了那么多面、首!

这可把李世民给恶心坏了。

然后,就是狄仁杰之死。

看着陈平安用了这么多篇幅来写狄仁杰的一生,看着最后还附上了一首诗,用来称赞狄仁杰。

狄明府、狄明府……。

越是看着这时候的历史,越是意难平。

武氏登基为帝对李世民的打击是最大的,如今再看武氏的所作所为,好像已经是能够忍受,也能冷静下来,看完之后,就是影响心情,却不会愤怒不已。

说到底,这些事情发生在另外一个历史长河之中。

李治如今也才三岁,他还会不会登基为帝,也难说。

再加上,‘武氏之祸’已经提前被李世民给连根拔起,不可能能进宫,加封为才人。

再气也没什么用。

李世民更多的是把心思放在了这些出现在历史上的文臣武将,那些有能力、又忠心的文臣武将身上。

就好比,这位狄仁杰。

如今也才一岁之孩童,还需要十几年才能成才。

用陈平安的话来说,那就是,有一些人虽然天赋很高,但是还和其自身环境有一些关系。

若是把狄仁杰放在贫苦之家,他的成就未必会有历史上那么好。

也可能,知苦而后勇,比历史上更有坚韧不拔的心性。

一切都有可能。

李世民放下了史册,说道:“似狄仁杰这般能臣、忠臣,却未能遇明主而辅佐之,尤是可惜啊。”

陈平安却回道:“陛下,这历史的长河上,让人遗憾和感慨的事情还有很多呢。”

“狄仁杰生于那般年代,便要肩负起那个责任。”

李世民点了点头。

他知道这个责任是什么。

也好在,武氏之祸还能有这些忠于大唐的忠臣、能臣,能够在最后还政于李。

很多人都批评武氏是一个心狠手辣的女人,为了权利不顾一切。

可以说,是真正的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的典型代表。

对于武氏,从唐代开始,历来有各种不同的评价,角度也各不相同。

唐代前期,由于所有的皇帝都是她的直系子孙,并且儒家正统观念还没完全占据统治地位,所以当时对武则天的评价相对比较积极正面。

就算是唐玄宗李隆基行神龙政变之事,抢回属于李家的皇位。

可说到底,他的父亲是武氏所生。

他若是诋毁了武氏,那就是在诋毁自己。

同样的道理,后来的唐朝皇帝,都是对于武周的历史避而不谈。

一直到了宋朝时期,司马光所主编之《资治通鉴》,对武氏严厉批判。

到了南宋期间,程朱理学在中国思想上占据了主导地位,轻女的舆论决定了对武氏的评价。

譬如明末清初的时候,著名的思想家王夫之,就曾评价武氏“鬼神之所不容,臣民之所共怨”。

然而,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个人情感远远大于公正评价。

武氏也不是那种昏庸无能、霍乱超纲、败坏朝纪之帝王。

她也是善治国、重视延揽人才,首创科举考试的“殿试”制度,而且知人善任,能重用狄仁杰、张東之、桓彦范、敬晖、姚崇等中兴名臣。

武氏在李治死了之后,算得上是真正掌权,开始了执政,政策稳当、兵略妥善、文化复兴、百姓富裕,故有“贞观遗风。”的美誉,亦为其孙唐玄宗的开元之治打下了长治久安的基础。

武氏对历史发展做出的第一个贡献是,她打击了保守的门阀世族。

她被立为皇后以后,把反对她做皇后的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一个一个的都赶出了朝廷,贬逐到边远地区。

这就是李治、武氏两人联手起来,给世家大族们来了一个杀鸡儆猴。

像是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这些关陇集团和他们的依附者,在当时已经成为一种既得利益的保守力量。

把他们赶出政治舞台标志着关陇集团从北周以来长达一个多世纪统治的终结,也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条件。

所以,她也成了历史上最有争议的一位帝王。

甚至是在后来,直接把武氏给赶出了帝王之列,说她的帝王是她自己加封,是以皇后之身夺权,根本就不是正统。

陈平安也只能是把后世那些对于武氏的所有评价,那些个中肯的,都说了出来。

他知道,李世民不可能完全当做是一个旁观者来看待,因为武氏抢走的就是他的江山啊!

李世民不可能会保持心态,作为一个旁观者,看待李治——武氏这一段历史。

“在朕看来,还是过大于功。”

李世民听完了陈平安讲述后世对于武氏的评价,倒是对武氏的画像又增添了几笔,也算是完成了心中对武氏的一个画像。

“第一点,后宫不得干政,武氏在一开始就违背了这一点。”

“或许,你会说,这是李治授意。”

“若是没有武氏出手帮忙,李治想要彻底掌权,想要拥有绝对的皇权权柄,不太可能。”

“长孙无忌是他的舅舅,李治不可能自己亲自出手。”

“他需要一把刀,而武氏就是他手中的刀?”

“是不是?”

陈平安点了点头,回道:“是。”

李世民也点了点头,继续道:“可是,武氏这把刀,却是噬主的一把刀!”

“刀应该永远向外,她在后来,却指向了李治。”

“作为大唐的皇后、太后,她也应该记得李治把她从感业寺带出来的恩情。”

“这不仅仅是活命之恩,更是让她从此享受着荣华富贵,甚至是成为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代女帝王!”

“可是,她是怎么做的?”

“为了一己私利,为了心中的野心,逼死了李贤,甚至是杀了李氏诸王。”

“她若是能真心真意,辅佐李贤登基为帝,为李治守住这李唐江山。”

“朕还能称赞她一二。”

“可她不仅没有为李治保下这李唐江山,还夺了李唐江山,给李治的儿子改姓为武,又养男人,这便是忘恩负义、薄情寡义!”

“这样的人,就算是功劳很大,可其所作所为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

“后来人,怕是也学会了吧?”

陈平安不可否置地点点头。

还真的有一个人学会了。

那个人,就是清朝的慈禧。

只不过,武氏已经把事情做绝了。

后来人,自然也在防备着第二个武氏出现,所以,就算是慈禧临朝称制,她也不敢废了皇帝,自己登基为帝。

李世民就知道,出现了一个武氏,必然还可能会出现第二个、第三个……。

“朕记得,你在建立大唐邸报的时候,也说过,邸报要宣传的便是正能量。”

“所谓正能量,就是仁义礼智信,引到人们向善,尊礼节、知礼仪、晓道德常理,是一种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动力和情感,是社会生活中积极向上的行为。也是指所有积极的、健康的、催人奋进的、给人力量的、充满希望的人和事,并贴上“正能量”标签。”

“那么,武氏的所作所为,算是正能量吗?”

陈平安摇摇头,回道:“不算。”

李世民继续道:“是啊,所以,朕认为,武氏的所作所为,便是过大于功。”

两人都是沉默了一会儿。

李世民才挥挥手,说道:“此事,也就不再论了,武氏之过,自当避之,武氏之功,自当学以用之。”

“朕有一些累了。”

“你且先回去吧。”

陈平安抱拳道:“喏。”

“臣告退。”

等到陈平安离开之后。

李世民又拿起了史册,从武氏登基为帝开始看起,看完了之后。

也是叹了一口气。

前不久,魏徵谏言,弹劾权万纪。

魏征谏言:“万纪等小人,不识大体,以讦为直,以谗为忠。陛下非不知其无堪,盖取其无所避忌,欲以警策群臣耳。而万纪等挟恩依势,逞其奸谋,凡所弹射,皆非有罪。陛下纵未能举善以厉俗,奈何昵奸以自损乎!”

李世民听了,就想起来陈平安所写史册上,武氏重用酷吏,以至于告密之风盛行。

不少忠臣枉死,以至于朝纲崩坏,不少大臣们离心离德,朝臣争斗不休。

什么太平公主一系、武三思一系、李旦一系、张易之一系等,各自为营、明争暗斗。

自己当时还有一些唏嘘,觉得武氏就是依靠着这种见不得人的手段,在慢慢地掌权,以至于那些个小人纷纷投靠,得到了被重用的机会。

为大唐戍守边关,战功赫赫的黑齿常之,最后都被酷吏给逼死了。

当真是悲哀。

可魏徵的建言,也让李世民察觉到了,好像自己也开始喜欢这种告密之行为。

思来想去,皆是因为对于朝臣们的疑心比较重,怀疑他们没有尽心尽力辅佐。

就好比,武氏登基为帝,担心朝臣们会反对她掌权,便用了那些酷吏,听到谋反,便是犹如惊弓之鸟。

李世民想了想,拿出了魏徵的奏章,给了批复。

权万纪因此被贬为散骑常侍,另外一人李仁发也被免官了。

元日节之后,便是元宵节。

在大唐,元宵节的气氛还是要比元日节要热闹很多。

李世民拿着大唐邸报,满意的说道:“不愧是陈平安,这一篇论储君之文,写的就很好。”

一旁的萧瑀也连忙附和道:“夫储君者,国之栋梁,社稷之依托。其位之重,非他可比,犹泰山之稳,江河之长!”

“然因此而事事规劝,教储君犹如教圣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改之、善莫大焉,身为臣子,不以身作则,教不好自家子弟,却想着教国之储君,岂不是自毁长城。”

前段时间,有人上奏,弹劾李承乾日日嬉戏,不好学、不知礼。

然而,第三天的大唐邸报上,陈平安就写了一篇论政之文。

直指储君的教育问题。

差不多已经是破口大骂了。

你家十二岁的孩子,又知道多少礼节,又知道多少政事,又有何等才学?

你连你自己的娃都教不好,还想要教太子做事?

李世民看完之后,只觉得大快人心。

以前可能还会想着再给李承乾多找一些少师,让他们好生地教导李承乾。

如今……李承乾为大唐储君,是未来的帝王,你们懂个屁的帝王心术!

李承乾,只能由朕来教!

几人正说着话,郭安匆匆走了进来。

“陛下。”

“何事?”

“陛下,刚才杜仆射家中来人上奏,奏言讣告,杜仆射,于三刻前辞世了……。”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