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9章:扩大会议

学子们对于推行官学的呼声很高。

已经有好几次,学子们聚集在一起,然后到宣德门前请求朝廷能够推行官学。

各地的学子们也都是一样,甚至是有人直接摒弃了四书五经。

多多少少有一些狂热。

好在,大唐邸报上面也在进行了相关报道,然后也有大儒站出来,表示推行官学可以,但是不能放弃了儒学。

而房玄龄、长孙无忌等人也站出来,表示已经听到了天下学子的呼声,朝廷正在讨论。

推行官学非一日之功,不可急躁。

让天下学子们给朝廷一些时间,给大学士们一些时间。

不能因为推行官学而造成了不必要的意外,出现什么动荡,让好不容易到来的盛世,有了影响。

朝廷一边安抚学子们,一边想着该如何推行官学。

李承乾手中拿到的六个课程,自然是李世民和陈平安两人商讨之后,定下来的版本。

但是在这之前,不可能一下子就扔出去。

必须要在关键时刻,事情已经是迫在眉睫了,百官们也看出来,若是不推行官学,将会有着什么样的严重后果。

这时候,再把李世民和陈平安商定的版本拿出来,才能让所有人都心服口服。

就算是还有其他想法,这时候,也已经来不及了。

一年的时间。

从贞观十三年的年末就有了迹象。

只不过,那时候还有一件大事儿需要去做,所以声音很小。

等到大唐安定东瀛,真正地拥有了东瀛的银山之后,这个声音越来越大了。

到了现在,已经是迫在眉睫。

三百六十名学生,直接跪在了宣德门前,请求朝廷更改四书五经的教学方式,制定新的官学。

“舅舅,如今房公有病在身,已经没有精力处理朝政,这大事不决,还请舅舅能够帮帮孤。”

李承乾直接召来了长孙无忌。

他已经心中有数,但是还需要朝中的大臣们支持。

而长孙无忌作为如今的尚书令,算是在左右两位仆射之下,不管是身份,还是他的声誉,又或者是自身的实力,都可以称得上如今的大唐重臣。

长孙无忌想了想回道:“殿下,推行官学一事,事关重大,臣以为,应当由陛下出面。”

李承乾说道:“舅舅,孤已经上奏,父皇有言,孤乃监国太子,若是不能处理好此事,又谈何以监国。”

“故此,此事当有孤来处理,父皇不会过问。”

李世民现在成了太上皇。

天天陪着长孙皇后、小兕子,不是去上林苑养兔子,就是去上林苑种地。

又或者,带着长孙皇后等人去踏青。

去过泰山。

也去过辽城。

下一次,打算去琼州。

听闻,那边被陈平安打造成为了东南海上第一城。

已经是和长安一样,成为了西方的胡商们最喜欢的一座城。

李世民还没去看过。

也想要去看看。

面对真的不问政事的李世民,长孙无忌等人也是深感无力。

圣意本就难测。

现在更难测,谁也不敢说,李世民到底是怎么想的。

不过,老谋深算的长孙无忌还是看出来了,此番推行官学,必定有着李世民和陈平安在其后推动。

“殿下,既然如此,臣以为,当推行官学,由国子监、弘文馆的名儒和大学士们一起商讨。”

“在四书五经的之外,又该增加哪一些教学内容。”

“官学,官学,既然是官学,那又该以哪一些学问作为官学,不仅可以让大儒们心服口服,也能让天下学子们安然接受。”

“建立官学也并非是坏事,为的还是大唐的千秋万业。”

“故此,推行官学还是要以能够让大唐之盛世,一直传承下去为重。”

李承乾点了点头。

当即说道:“多谢舅舅指点。”

然后,又说起了自己的一些看法,无非就是官学之中包括儒学、农学、工学、算经等,多一些学问内容。

这样一来,大唐的天下学子们也就能够多学一些学问,能让他们成为博学多才的人才。

长孙无忌也明白了。

李承乾这是在通口气,让他能够站出来支持。

不过几天。

李承乾就召开了第一次推行官学扩大会议。

东宫显德殿的大殿之上。

李承乾下令,由国子监、弘文馆的博士、大学士们和朝中的大臣们一起研究,该如何建立大唐之官学。

大家集思广益,可以把自己的想法都提出来,然后进行一个辩证。

就相当于是沙盘推演一样。

若是推行这样的官学,大唐会有一个什么样的将来。

这种新式的商讨大会,倒是让很多人眼前一亮。

一时间。

各地学子们开始纷纷上书。

这也算是他们崭露头角的机会。

若是自己的提议能够被哪一位大臣们看中,他就相当于是拥有了一张入场卷。

提前在这些大臣们面前混一个脸熟。

而大臣们也需要这些学子们的建言,这样一来,他们才能够获得更多的关于推行官学的想法。

七天后。

推行官学的第二次扩大会议开始。

由国子监的几位大儒博士站出来,讲述了自己的观点,首先就是从四书五经之中精简内容,然后加入了农学。

有一些,则是建议加入兵法。

总之,这些人的思想还是一样的陈旧,依然坚持以圣人之言,独尊儒术。

弘文馆这边就不一样了。

怎么说,这些人也算是李世民找来的写手,后来交给了李承乾,自然是站在李承乾这边。

他很快就反驳了国子监的那些大儒,圣人之言还用教吗?

学子们去书局买四书五经就可以自学,上面的注解也有,根本就不用去教。

官学必须是要能够让天下学子们可以通过学院的学习而成为博学多才的人。

所以,必须要有足够多的学习的内容才是。

区区一个圣人之言,学子们已经开始反对了,这种官学,天下学子们必然不会认同。

然后,弘文馆的大学士们就提出了要增加九大类课程。

圣人之言要学,此乃礼教,让天下万民能够知礼、遵礼。

农学也要学,学子们五谷不分,又何以知晓,农户耕种之不易,又如何培养出来农学之人才?

工学也要学,将作监这些年的发明创造,让大唐有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盛世。

不管是蒸汽机还是发电机,都是前古未有之创举。

若是学会了工学,有了更多的人才,是不是可以有了更多的利国利民的创举?

这时候,国子监的大儒们就会站出来,用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来反驳。

设定这样的官学,就会很容易出现各类学派,到时候,又是和先秦时期一样。

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情况。

学派林立,各自围攻。

到时候,岂不是天下大乱?

弘文馆的大学士们则是反驳,官学并非是百家争鸣,官学就是官学,从没有过什么学派林立之现象。

谁若是胆敢建立什么阴阳家、杂家、墨家、法家等,那就是反对官学、反对大唐。

官学在建立之后,也并非是一成不变,而是要根据天下学子之需求,根据天下大势来改变。

官学也永远以儒学为主,首先就要让学子们知礼、懂礼、守礼,然后在这基础上,再去学习其他相关学问。

唯有这样,才能够教导出来德才兼备的学子。

国子监的大儒们发现自己确实是无法辨明自己的观点,对上了弘文馆,直接落了下风。

这种辩论也给了大臣们一个借鉴,更明白官学到底是什么。

官学多多少少有一些像是杂学,就是把天下最好的学问都归纳在一起,建立一个学派,就叫做官学。

用赵王陈平安的话来说,就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四书五经确实很难让学子们学到书本之上以外的才能,无法教会他们,太阳为何东升西落、五谷是哪五谷,又是如何耕种,如何收成,教会他们,如何建造一辆钢铁巨车。

就像是弘文馆的大学士提出来的,朝中分六部,学院分六学。

如此一来,岂不是也能为国育才。

那么,有了六部,就不能没有九寺,有了九寺,就不能没有御史台。

当然啦。

如今的军机院,已经直接从武学院那边挑选他们需要的人才了。

武学院算得上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学院,不在官学的讨论之中,官学主要针对的还是文官。

第二次的推行官学扩大会议,结束之后的商讨过程和结果,也很快就出现在了大唐邸报上。

恒州。

吴王府。

许敬宗看着大唐邸报,心中是无限懊悔。

这么好的机会,自己竟然不在京师!

“官学,若是能够推行,必定又是一份大功啊!”

许敬宗很想要回到朝堂,在这恒州,已经没有太大的建树了。

但是他现在已经和吴王李恪绑在了一起,想要回到朝堂,估计是不太可能了。

他还要保证吴王不会有什么心思,更要保证,吴王能够一直这么安稳地活下去。

最大的担心,也就是太子李承乾登基之后,会不会来一个斩草除根。

这就麻烦了。

他已经打听到了不少消息。

其中就有在贺州的李泰,以及崔仁师、令狐德莱等人在岭南之地的那些行为。

清河崔家,差不多要变成了贺州崔家了。

许敬宗却没想着把许家也弄到恒州这边,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面。

他必须保证自己有一条退路。

李恪风尘仆仆地走了进来,他去下乡了。

有人为了引水灌溉,这水渠的水的问题,打起来了。

两个村子,一个水渠,有些不够用。

但是再修建一条水渠,就又是一个非常大的工程,两个村子都不想自己出钱出力,再去修建一条水渠。

只是一条水渠,两个村子就会为了抢水而打起来。

好在,李恪及时赶到,最后强势镇压下来,同时,规定了灌溉的方式。

分单双日灌溉。

若有违反,当罚二十大板。

“老师,大唐邸报到了吗?”李恪看着许敬宗手中的大唐邸报,问道。

许敬宗递给了李恪。

“到了。”

“你看看吧。”

李恪上前,接过大唐邸报就看起来。

浏览完毕之后,又看起了封神榜,这封神榜已经到了最后几回,马上就要开始封神了。

许敬宗看了看李恪,见到他看着封神榜入迷。

摇了摇头。

他也算是明白了李恪的心思。

对那个位置,没有一点儿想法。

只想要治理好恒州。

“听闻,赵王在将作监造出来一很大的钢铁巨车,名为火车。”

“这火车一天可行百里路,关键是,火车可以运输百石的货物,犹如巨兽一样。”

“看看赵王这些年发明创造出来的那些物件,很多都是利国利民之物,也都是我们从未见到过,甚至是想都无法想出来的。”

“你就没有一点儿感想?”

“不打算也研究一下?”

“赵王可是把很多学问都写在了大唐邸报上,若是有心,或许还能在这恒州建立一个小型将作监。”

“不说发明出来钢铁巨兽,就是这一个小小的发明,比如,改良蒸汽电灯。”

“或许,还能造福恒州一地的百姓,更能够造福天下万民。”

李恪摇摇头道:“非也,非也,赵王之学问,若是仅仅从大唐邸报上面学,恐怕也不过是皮毛罢了。”

“赵王之学问奥妙无比,常人难望其项背,唯有有着天赋的人,进入将作监,一点一点地学习,才有可能有着创造发明的能力。”

许敬宗轻声道:“你不做,又怎么知道不能呢?”

李恪顿了一下。

并未回答,继续看着大唐邸报。

许敬宗也就不再说什么。

舒舒服服地晒着自己的太阳。

与此同时。

贺州,魏王府。

李泰怀中抱着一美人儿,说是来自于苏州,还是参演了舞台剧的女主,穿上一身白衣,背着一把白剑,当真是英姿飒爽。

他现在就好这一口。

桌子上摆放着一些瓜果、糕点,还有上等的美酒。

前面的舞台上,正在表演着舞台剧,有着江湖纷争,也有侠骨柔情。

乃是打发无聊时间的最好乐趣。

不过一会儿。

崔仁师走了进来。

“殿下,最新的大唐邸报送来了。”

李泰看着舞台剧,随口道:“嗯,放那就行了。”

崔仁师并未离开,而是坐在一旁,给李泰泡茶,又或者是倒酒。

他们之间的相处也算是经过这些年的磨合,有了那么一点儿的默契。

那就是,崔仁师给李泰提供物质上的需求,让他能够过得舒舒服服,那么,李泰就对他们的所作所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等到舞台剧表演完了。

李泰才对崔仁师问道:“什么事儿,说吧。”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