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李世民:你这狈懒的家伙!(求订阅)

陈平安在来的路上就已经想好了说辞。

只不过,他也没有想到李世民这时候正在召见高士廉等一众文武官员议事。

有一些话,自然也不好当着这些官员的面说出来。

“陛下,臣以为,只是把改良之后的造纸技术广而告之,还是不够的。”

“因为造纸的工序和炒茶不同,需要的材料也并非茶叶那般,直接在茶山上采摘茶叶便可。”

“这新的造纸材料,用的是毛竹、稻草、藤构、桑树皮、楮树皮等,而这纸张之所以比麻纸要洁白,还用了石灰水。”

“所以,造纸的成本就比较高昂,一般人,是很难弄出这样的上佳纸张出来,就算是小作坊,一个月生产出来的纸张,估计也不会太多。”

“臣以为,陛下应该在蓝田建立造纸司,专门用来造纸。”

“造纸司隶属于户部管理,造纸司造出来的纸张,可以首先保证朝廷的供应,然后再把额外的纸张,卖出去。”

“一来,朝廷可以有纸张可用,二来,读书人也可以购买造纸司的纸张,用来读书。”

“若是只以固定的作坊,雇佣长工,甚至是徭役。臣以为,造纸术从此往后,恐怕也难以再有什么突破性的改良。”

“唯有让造纸形成一种商业,才可让一些商贾趋之若鹜,而他们的参与,不仅仅会推广造纸术,还会费尽心思去改良,让自家作坊造出来的纸张质量更好。”

“如此一来,形成了商业竞争,才会让造纸术持续得到改良,以后会出现更好的造纸术造出来更好的纸张。”

李世民听完,若有所思。

这一点,陈平安早前就已经讲过了。

唯有形成商业竞争,才会让产业得到发展,得到技术革新,才会有创新的技术出现。

若是这造纸司里面的纸匠都是徭役,他们每天起床之后,就是造纸,一眼看到头的人生,久而久之,也会麻木。

他们就会失去了思维,变成了一个木头一样的人,每天都是吃饭、造纸、睡觉。

这样一来,想要让他们主动去改良造纸技术,是不可能的事情。

而形成了商业竞争,商贾们会想办法赚钱,会想办法提高自家造出来的纸张的质量,也好卖一个好价钱。

造纸技术就会因为竞争而得到改良,会很快出现李家纸、陈家纸、张家纸什么的。

纸张会越来越多,也会越来越便宜。

也只有形成了商业竞争,纸张的质量得到提升,纸张也会更便宜,读书人也就能够用得起纸张了。

这是陈平安当初讲述的造纸司理念,同时,也在完善他的货币价值理论。

只不过,也有人觉得这个做法有问题。

杜如晦很快就想到了,直接抱拳,施礼道:“陛下,臣以为,陈平安之建言,有待商榷。”

“朝廷建立造纸司,归属于户部管理,然后造出来的纸张供应朝廷,这一点,臣赞同。”

“可是,造纸司造出来的纸,拿出去卖。请问,造价几何?定价几何?”

“若是低了,朝廷需要担负造纸之费用,若是高了,便是与民争利,天下读书人身上又有几个钱。”

“读书本就不易,平常百姓,一年的生计,也不过是养家糊口,又哪里来的钱去买纸,让家中子弟读书?”

“这岂不是增加了百姓们的负担嘛?”

所以,说到底,国企制度在大唐这个时期,是很难直接施行起来的。

一个与民争利的思维,或者说,儒学教育的局限性和弊端,让这些朝臣们总是喜欢端着架子,给自己一个为国为民的心理建设。

或许,在杜如晦等人看来,朝廷经商,那是万万不能的。

百姓们肯定会指着鼻子骂,朝廷竟然也开始经商起来,造出来的纸张,不免费给他们用,还要赚钱?

你们莫不是穷疯了?!

房玄龄却若有所思,他在想着陈平安所说的造纸司的制度,可不可行。

朝廷不得经商,造纸司也算不上是经商。

因为造纸司完全可以和盐池监一样,来一个盐铁官营制度,也能让读书人用得上纸张啊。

造纸司这事儿,也并非完全死不可行。

同样,也在思考造纸司这个问题的人,还有魏徵,这位思考的是造纸司建立起来,还允许其他商贾造纸,让纸张成为行当。

这样的做法,是好,是坏,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首先,造纸司的纸张,可以供应给朝廷,文武百官都能用到纸张了。

这也方便他们写奏章,也方便史官们编撰史册。

其次,造纸司的纸张卖出去,若是比其他的商贾卖的价格低一些。

是不是就能够形成制约,不会让那些纸商们乱喊价,抬高纸价?

还有,陈平安所言的商业竞争,似乎有一些道理,不仅仅可以用在纸商一道,也可用在茶商、布商、粮商等行当中。

是商业竞争,而非商贾逐利。

这两个词,表达的意思,其中的深意也有所不同。

魏徵感觉自己好像是抓到了什么点,却又差了那么一步,被什么东西给限制了。

李世民听完杜如晦的建言,又看向了陈平安,却又略过了他,看向了房玄龄。

因为他不想让陈平安成为众矢之的,和上一次建造科学院一样,最后落得个难办,那就不办了的结果。

陈平安既然提出了造纸司,说出了几点大道理,那自然肯定是有用的。

不仅如此,李世民在陈平安几个月以来的思想灌输之下,其实还想到了一点。

那就是纸商税!

只不过,征加这个税,肯定不是他这位大唐帝王开口提出来。

的有个人提出来,背上这个锅。

很明显。

在后来能够深得帝心的长孙无忌,很快就想到了这一点。

“陛下,臣以为,造纸司可行!”

长孙无忌抱拳,大声说道。

“有了这个新纸技术,完全可以建立造纸司,雇佣纸匠们来造纸。”

“朝廷要用纸,必须也要拿出钱财来买,不过以最低价,也就是可以计算出造纸的本钱,不管是花费的材料、人力等,算出每一张纸的本钱。”

“朝廷可以在本钱的基础上,多给一点儿,算作造纸司给朝廷供应纸张的盈利。”

“在保证可以供应给朝廷的纸张之外,把那些多余的纸张拿出去卖,也不是不行。”

“关键是,朝廷要在此基础上征加商税。”

“既然有了纸商,形成了行当,那必然要缴纳商税!”

“不然,陈平安辛辛苦苦改良了造纸术,就这般直接公告于天下,让各地造纸的作坊,都能够用上如此上等的手艺,造出来品质绝佳的纸张,还用来赚钱,岂能就此让他们白白与读书人争利?”

“既有纸商,必有商税!”

长孙无忌的话,让很多人眼前一亮。

陈平安都不免多看了几眼,不愧是未来几乎是只手遮天的人物。

现在就已经懂得如何简在帝心了。

李世民听着长孙无忌的话,那心思,一开始还很高兴,可是很快就又想到了陈平安写的史册。

在那史册上,长孙无忌于他死后的那些所作所为,说实在的,多多少少也是让李世民心中有一些膈应。

辅佐李治登基为帝,倒是真的做了。

可在那时候。

他要是不辅佐李治登基为帝,他还能辅佐谁?

要是真的辅佐了别人。

恐怕,他不用几年,就可能引火上身。

毕竟,那时候,皇太子李治可是长孙无忌的亲外甥!

他不辅佐自己的亲外甥,却要辅佐一位和自己没什么关系的皇子吗?

不可能的。

辅佐李治登基为帝倒是做得还算是不错,对得起自己托孤大臣的身份。

可是后来的所作所为,那真的是让李世民膈应。

李治登基为帝之后没多久,就逼死了李恪。

李恪如今已经七岁,在李世民登基为帝之后,加封为汉王,也是深受李世民的宠爱。

长孙无忌却直接逼死了他生前非常宠爱的儿子,就算是有着为了李治帝位稳固的缘由,那也不行。

要是你最后为了李治的帝位,为了大唐,真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那也就罢了。

可是,李治登基为帝之后,你本应该慢慢地归还本属于皇帝的权柄,最后就算是告老还乡,也是无可厚非。

可杀害皇室,就是给李世民的心中留下了一根刺。

不过,长孙无忌现在的一番话,那是说到了他的心口上,也是有理有据,本就是他想要的。

“辅机所言确有一番道理。”

李世民赞许地点了点头。

魏徵也是感觉到眼前一亮,抱拳道:“长孙仆射所言当真是治国良策。”

“臣也以为,建造纸司可行,乃是利国利民之策,不仅可让朝堂百官能用上纸张,也可低价售卖,便于天下读书人学文识字。”

“征加商税,亦可规范纸商,让他们不可胡乱营商,影响到读书人买纸。”

有了长孙无忌带头,然后魏徵也表示支持建立造纸司,然后征加商税,那自然也会有第三人。

至于李靖、李勣等人,则表示这些和他们是一点儿关系都没有。

根本就不想掺和这一国策。

当然,主要还是他们都是武将,若论战场杀敌、排兵布阵,他们是能手。

若论这造纸司的利与弊,他们是真的论不出什么来。

杜如晦一开始说的有一些道理。

可等到长孙无忌、魏徵两人站出来之后,似乎更有道理。

当然啦,李靖、李勣两人是有一些想法,也是支持造纸司建立起来的,盐、铁、布、茶都有官署,新纸出现,以陈平安的能耐,必然也会像是茶叶、布匹一样,产量比较高,卖的也比较好。

纸张卖得好,用的人也多。

关键是,他们也能用到了啊。

刚刚,李靖、李勣两人也在那新纸上面写了一个字,仅仅是一个字,就让他们感受到了新纸和麻纸的天壤之别。

等到大部分人都发表了意见,大部分人也都同意建立造纸司。

李世民才看向了杜如晦,问道:“如晦,你现在可有什么建言?”

杜如晦也被长孙无忌的一个提醒,解决了心中的疑惑,当即抱拳道:“陛下,臣之疑虑已经祛除,当无疑问,也无更好之建言。”

李世民笑着点了点头。

“没有如晦你之提问,又何来辅机之良言?”

“汉高祖遇事不决问陈平张良,汉昭烈帝遇事不决问诸葛丞相,朕若遇事不决,自当问诸卿。”

“既然此事,大家已经无疑问,那便算是定下来了。”

说完,又对陈平安道:“这造纸司就交给你了吧。”

陈平安一听。

什么?

让我去建立造纸司?

这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嘛。

我就只是想着老婆孩子热炕头,如今,敬晓月已经怀有身孕,正是需要我陪伴的时候,岂能接下这么个大工程。

“陛下,臣还想着继续改良造纸术,还有那纺织机,雕版印刷术也需要改进,并且,臣已经有一些想法。”

“若是能够改进雕版印刷术,再加上这纸张产量提高,质地也很好,可以装订成为书籍,到时候,拓印文赋,也就更简单了。”

“而且,臣……臣能力有限,年岁也比较小,人微言轻的,怕是会辜负圣恩啊。”

陈平安说的是情深意切、诚恳从心。

李世民也没觉得陈平安是想要偷懒,而是真的就觉得确实不应该把建立造纸司的事情交给陈平安,他早前就有言,若是纸张得到了改良,有了新纸,就可以做出装订成册的书籍。

他也见到过由麻纸、楮纸装订起来的书籍,用蚕丝线缝制的,确实比竹简好很多,能记载很多内容。

只不过,这些纸张做成的书籍,都不好保存,过不了几年,稍微翻阅一下,就会损坏。

若是陈平安的新纸能够装订成册,做成书籍,又能保存很长时间,也的确又是一功劳。

李世民先是笑着微微不满道:“你这狈懒的家伙。”

听起来像是骂人。

实际上……。

那自然不是,李世民真要是骂人,那就不是这个神情,也不会说出这样的话。

“也好,你还有诸多琐事在身,不能全靠着你一人。”

说完,环视了一下。

“诸卿,可有人才举荐?”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