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3章 :出局

玄奘法师的大唐西域记也算是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毕竟,大家也都知道他一个人不远万里前往天竺求取佛经,贞观三年出发,贞观十四年回唐。

这便是有大能耐的人。

很多人知道自身平庸,自己做不到,可以像是玄奘法师那般,孤身一人从长安出发,出西关,穿过荒漠,踏过雪山,到达天竺。

而玄奘法师做到了。

那他就值得敬佩。

人总是有一种慕强心理。

而等到下一期的大唐邸报发行之后,几位大儒,甚至是赵王陈平安都对玄奘法师所写的大唐西域记发表了评论。

大儒们论的是内容,对于阿耆尼国这些已经是只存在于史册上的番邦王国,进行了讨论。

比如地理位置在什么地方,根据史册上的记载,其风土人情又是如何?

毕竟,这些年来,往来大唐的胡商也有不少,而安西都护府建立之后,移民搬迁了不少。

所以也就有了不少的相关信息,是可以去查证的。

有着这些大儒们做注解,加以介绍了玄奘法师所写的那五个番邦王国的情况。

天下学子们也就看的更明白了。

原来,贞观四年时候的西域是这个样子的呀。

原来在荒漠中还有蛇,还有那么多的虫,原来……。

这也算是涨了见识。

同时,陈平安对于大唐西域记的评价也算是比较高了,肯定了玄奘法师所写的大唐西域记乃是一部最好的西方地理教本。

这对于玄奘法师所写的大唐西域记来说,就相当于是最高的评价。

陈平安有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不出门,永远看不到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

不出关,更不知道大唐之外,又是什么样子。

只有亲眼见到了,才知道外面的真实世界,亲眼见到的给人的感受和从书本上看到的给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

有了陈平安这位在士林之中,也算是名儒的人肯定。

大唐西域记的谈论之声也更多了。

最起码,上面讲述的那些番邦王国,也都是存在的,只不过最后消亡于历史长河中。

这就相当于是读史册一样。

读的都是大唐西北丝绸之路上的那些王国的历史。

玄奘法师看了两遍手中的大唐邸报,特别是赵王陈平安对于他所写的大唐西域记的点评。

放下之后大唐邸报之后,双手合掌,念道:“阿弥陀佛。”

他本就是灵光一现,然后学着大唐邸报上面写小说的方式,写了这一部大唐西域记。

本意,自然还是想要能宣扬一下自己的大乘佛法。

大唐如今讨论最多的一直都是官学,天下学子们最关心的也是官学。

而天可汗又下令,大唐关内不能建造太多的寺庙,一个州城只能有一个,一个县城也只能有一个。

多出来的就要拆掉,不得再建。

不仅如此,每一位僧人都有度牒,不允许寺庙暗中招收僧人。

查出一个,严惩。

天可汗对于寺庙和道观的管理非常严苛,也从没有表现出自己信佛。

他若是把自己翻译出来的大乘佛法送去秘书监,应该是不会被允许发表出来的。

相国寺、慈恩寺的主持们却希望玄奘法师能够站出来,参加水陆法会,以辩经的方式,弘扬佛法。

若是能上达天听,也好献上大乘佛法。

但是玄奘法师从天竺到越州,从越州到贺州,从贺州到九江,从九江到荆州,从荆州到达京师长安。

这一路走来。

他看到的更多的是医馆行医治病。

已经很少有僧人化缘,也更看不到僧人在行善修行。

玄奘法师也就了解了如今天可汗对于佛门的态度,这已经不是一场两场水陆法会就可以让佛门兴盛。

天可汗不想见到佛门兴盛,就算是他们做着再多的努力,也是无济于事。

不仅不能弘扬佛法,甚至是还会引来天可汗的不满。

这也是玄奘法师不同意相国寺的主持,把自己翻译出来的大乘佛法送去将作监那边,发表在大唐邸报上。

一旦这么做了。

那就向天可汗表明了他的功利心。

佛门讲究的是清规戒律,怎么能够有着一己私利呢。

不过,玄奘法师看着大唐邸报上的小说,看着封神榜最后的封神,看到了里面的西方教,看到了慈航道人成为观音菩萨,看到了多宝道人成为了多宝如来。

似乎也看到了一丝希望。

一个契机。

天可汗从未有过什么态度。

但是一部封神榜就代表了赵王陈平安的态度。

玄奘法师也就写出来了这一部大唐西域记。

“师父,师父。”

“大唐西域记写好了吗?”

“不得了啊,自从这一次,赵王点评大唐西域记之后,外面对于大唐西域记的讨论声音更多了呢。”

“秘书监也来了一位上使,说是请师傅能继续写下去,下一期好排版呢。”窥基人还未到,声先到。

玄奘法师拿出了手稿,交给了窥基。

西域记的内容已经刻印在他的脑海里面,那么多的所见所闻,他都没有忘记。

所以写起来,并不会耗费心神。

窥基连忙上前,接过了手稿。

施礼道:“师父,我现在就送去秘书监。”

玄奘法师点了点头。

窥基拿着手稿,就好像是拿着宝贝一样。

到了前院。

相国寺的一众和尚们都眼巴巴地看着。

窥基昂首挺胸地大步走着,离开了相国寺,坐上了人力车,然后就迫不及待地打开了玄奘法师的手稿。

这算是一手的手稿。

外人想要看,还要等好几天,等到那大唐邸报发行才可以呢。

窥基快速看完。

只觉得这关外的番邦们都是一些未曾教化之民,不知礼教,还是这关内好。

等到了秘书监,窥基态度就恭敬了一些。

端着步子,走进去,把玄奘法师的手稿交给了上使,施礼之后,这才离开了秘书监。

而陈平安点评大唐西域记,说是可以当做是大唐关外地理教本,也自然被关注了。

李承乾等人就在讨论这件事情。

要不要,由朝廷出一本书,专门用来介绍关外的地理。

……

大唐现在的重心在于开发东南、西南之地。

因为这里的雨水丰沛,就算是有着高原地带,可是相对来说,也要比西北之地好多了。

从汉中一直到越州。

这些地方只要是能够种植的,也都慢慢地进行了开垦。

再加上一个河套地区,就算是纵贯南北了。

长安城依然还是这东西南北的中心,以官道连接着东南西北之地。

发展是大唐的重中之重。

同时,还要兼顾着向外探索的任务。

高句丽、东瀛的人到了北俱芦洲已经很长时间了。

暗探们送回来的消息表明,东瀛人已经在北俱芦洲接触到了那边的土著人。

双方还有过一次大战。

最终,东瀛人保住他们的都城,并且还俘虏了不少土著人,让他们成了苦力,给东瀛人修凿房屋。

也就是说,如今的大唐,向西已经探索到了地中海,向东,也已经到达了北美洲。

这也是因为大唐的造船厂一直在改良帆船的原因,技术上不断地在突破。

不然,以大唐原本的造船技术,也就一个龙舟,却不太适合在海上航行的。

有了陈平安的技术指导,再加上大唐本来的那些少匠们掌握的技术,对帆船进行了改良、改造。

这才有了‘远航号’。

“快去京师大书局!”

“今日开始,书局公开对外售卖六科教本!”

“早买早看早学啊!”

贞观十四年的腊月二十日。

长安城中的京师大书局,也就是大唐最大的书店,开始对外售卖六科教本。

这是直接公开的。

不管是胡商,还是西方的商人,都能购买。

在教本一事上,似乎并没有对外进行文化封锁。

因为陈平安也知道,既然是教本,以后就是人手一本,这种封锁,根本就不可能成功。

既然如此,那还不如不封锁。

反正,以现在大唐的技术来说,已经算是超前了。

西方想要赶上,那还要走很长的路。

前世,中原用了三十年赶上了西方的科技,如今,西方估计也要用很多年,才能够赶上大唐这时候的科技水平。

甚至是更长的时间,毕竟,他们还要先推翻了那什么。

“这好像是八岁孩童入学所学的教本,看起来,实在是太容易了吧。”

有人已经买到了一套。

不少学子们都连忙上前,围了起来,开始观看着朝廷公布出来的第一套教本。

“拼音、标点符号、诗经、千字文,这些确实是启蒙之作。”

“还有着算经,也是从一加一等于二开始学。”

“还有这农业、工业,也都是基础性的知识,对于一个八岁孩童来说,应该是刚刚好。”

也有学子们看出来更高一层的谋划。

“这才是我们想要的官学。”

“你们想一想,若是八岁开始入学,先从这些教本开始学起,每一年,增加一点儿难度。”

“十年之学,会学到多少知识?”

“这般教学,才是我们想要的教学啊,徐徐渐进、顺其自然。”

众人一听,好像也是这么一回事儿。

“是啊。”

“以前,我们入学之后,就开始学习四书五经。”

“可是听着那些圣人之言,有一些,我们已经懂得了,有一些,我们听了之后,也不太懂。”

“五年求学之路,最后也不过是写了一些诗歌,又或者是学了一点儿圣人之言的道理。”

“恨不能再回过去,能够成为八岁孩童,从头再来啊!”

——

“我倒是觉得不必如此。”

“如今,京师大书局正在售卖第一套,也就会有第二套、第三套……。”

“我们把这些教本买回去,自己读、自己学,若有不懂,等到明年开学之后,再去问夫子。”

“总之,朝廷既然把这教本公之于众,直接售卖,不就是为了让我们这些已经过了年龄的学子们,还能买到所有的教本,然后从头开始学起吗?”

——

“对啊。”

“七度兄说的不错。”

“我们完全可以买下所有的教本,然后自学,也应该能学到很多有用的知识。”

“若想要学,什么时候都不晚。”

——

“快看着地理。”

“上面描述,大唐的商队已经到达了地中海呢!”

“话说,这地中海又是在何地?”

学子们看着第二套教本。

地理一书上,开始描述大唐的丝绸之路的路线,以这一条丝绸之路的路线来描述西方的地理。

比如,过了西南的高原地区,穿过了山川和峡谷,从越州出发,再穿过雨林地区,就能够到达天竺。

天竺北部乃是山川,靠近天山,也算是天山之南。

从天竺再往西,还有一片广袤的大地。

这里有沙漠,也有戈壁,也有平原,穿过了这里,到达了地中海。

地中海的气候宜人、土地肥沃,也没有山川,都是丘陵,还有很多草原。

相比较起来,地中海更适合人居住。

到达了地中海的商贾们描述下的地中海,是一个和江南水乡一样的地方。

真要说起来。

地理这本书似乎很快就成为了很多学子们争相讨论的热点话题了。

一来,很多人对于大唐之外的地方,确实是非常好奇,毕竟也都是一些新鲜的事物。

二来,大唐的商队竟然已经到达了那么远的地方,也确实是让人非常震撼,也有一种自豪和骄傲。

然而,世家大族们看到这个教本,那是真的难受了。

想当年,出身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十分的重要。

就算是世家大族落魄了,但是只要是他姓卢,就算是这当朝的大将军尉迟敬德,都能不屑一顾。

世家大族的子弟们就算是穷的连饭都吃不起,却还能自称自己出自于那一房的卢家。

可随着这些年过去,学子们似乎早就不看重什么出身了。

什么王崔卢郑李,什么五姓七望,什么清河崔氏、赵郡李氏,对于世人来说,也就是稍微有点儿钱,有点权罢了。

除此之外,啥也不是。

以前的人把出身看的十分重要,可随着李世民推行了州学、县学,随着以工代赈、以工代役、以工代徭等。

百姓们的手中也有一些钱了。

大唐邸报上又天天宣传着官府如何如何作为。

科举考试的进士人数越来越多,也就有了更多的寒门子弟入仕。

出身越来越不重要了。

特别是这一次的推行官学。

世家大族在棋盘上是节节败退。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