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1章 :取宋朝的法,治大唐的国

对于王安石如何评价?

那么,评价一个历史人物的三要素,时代背景、王朝情况、个人身份。

首先,时代背景,王安石是庆历二年的进士。

这时候的北宋皇帝是宋仁宗。

大宋在这期间,有着宋夏之战,签订了庆历和议。

还有着庆历增币。

泱泱大宋,没有接受来自于番邦们的朝贡,反倒是要给这些番邦们朝贡?!

可以说,面子和里子都没了。

有读书人觉得这是耻辱,也有大部分人却想着委曲求全,反正给的钱,也都是赵宋王朝的钱,他家中的一个子儿,都不可能拿出去的。

所以,给钱就能够买来安宁,何乐而不为呢?

大宋在这时候的弊政已经显露出来了。

也有一些读书人看到了。

这些人是谁呢?

范仲淹。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然而,朝堂之上都是士大夫,范仲淹的庆历新政,在其他人看来,这就是夺权。

重文轻武的结果,就是文官们把持朝堂。

而他们最喜欢做的是什么呢?

就是卖弄自己从书本上学到的那点儿道理。

然后开始想要坐在宰相的位置上,掌握着相权,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那个人。

出将入相。

便是出自于这个时代。

故此,王安石是以进士和地方官的身份,看着景佑党争、庆历新政的。

也就是说,他是宋仁宗时期的进士,以读书人和进士的身份,也算是旁观者的身份,看着朝堂上的庆历新政。

这是时代背景。

再看王朝的情况,三冗问题已经是积重难返了。

作为地方官,王安石是深刻地感受到这种问题的严重后果,以及百姓们承担着巨大的压力。

大宋对外的战争节节败退,对内的制度,也是有着巨大的隐患。

在这样的情况下,再来看看王安石这个人。

王安石之父王益时任临江军判官。

也就是说,王安石并不算是一个寒门士子,他有一个临江军判官的父亲。

这给了他还算是优越的生活环境,让他可以读书,还可以跟着父亲云游四方。

在地方上,这个从五品的官职,还不是虚职,是有着实权的。

相当于是现在的市长。

可以说,王安石小时候的文赋,完全可以写一篇我的·市长·爸爸。

所以,王安石并不能完全体会到一个寒门,一个最底层的百姓们的生活,到底有多艰难。

但是,不能完全体会到,却可以看到。

因为他考中进士之后,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官。

也都是地方官,可以说是父母官。

看得多了。

自然也就知道如今的大宋是一个什么样子的。

往上,看到了景佑党争、看到了庆历新政的失败,往下,看到了民生疾苦。

可能在这时,王安石已经有了想要革新的苗头。

一直等到了宋神宗登基为帝。

这才遇到了他的伯乐。

熙宁二年(1069年),升任参知政事,主持变法,陆续制定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等。

庆历新政意图解决三冗问题,也做出了很多的改变,涉及到了很多方面。

但是庆历新政却没有王安石这般全面,也没有他这般宏大,以及立意更高。

因为王安石是真的在变,直接立下了各种法度。

这就是让朝廷在处理政务的时候,有了一个依据,所有人都要按照规章制度行事。

然而,也正是因为王安石的改变,涉及到的内容太多,又直接立下了法度。

这种强硬的法度,需要的是一个真正武断的帝王,可以在此基础上,取其精髓。

借着这个机会,彻底解决北宋朝廷面临的三冗问题,还有士大夫党争的问题。

可惜,宋神宗并不是这样的帝王。

他算得上是王安石的伯乐,却又不是一位合格的伯乐。

只能说,在登基为帝之初,他需要一个有能力的大臣支持他,成为他手中的刀。

然而,宋神宗没有想到的是,王安石想要做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儿。

宋神宗害怕了。

不敢再用这把刀了。

只能是把王安石给罢相,换一个人。

结果,又发现这些人用起来,就是没有王安石用着顺手。

最后又提拔了王安石,但是王安石坚持改革的心,依然非常坚定。

他是为了这个天下。

而不是为了宋神宗。

故此,最后还是被宋神宗给抛弃了。

陈平安对于王安石的看法,那就是心怀天下,却未能看清楚事情的本质。

改革是没什么错的。

包括那么多的法度,更是前无古人。

若是真的能够成功,的确可以让北宋焕然一新。

国祚延绵,甚至是连靖康耻都没有了。

然而,王安石没能看清楚,他想要变,那就要获得帝王的大力支持。

这个天下到底还是赵宋的天下。

其次,他需要很多很多盟友,需要更多的人和他一起来做这件事情。

而不是自己单打独斗。

一个人的精力和能力也是有限的。

要拉拢一切可以拉拢的人,要把这种担子,放在更多的人的肩膀上,甚至是天下人的肩膀上。

这才有可能会成功。

陈平安的看法,其实也就算是后世人的看法。

“之所以要变,是因为赵宋出现了三冗问题,已经是积重难返了。”

“变的目的是为了让赵宋更强,是国富民强。”

“然而,王安石太急躁了,就好像是人渴了,要一口气直接喝完这一茶壶的水。”

“虽然解渴,却更烫嘴。”

“均输法旨在调节物资供需关系、平抑物价以打击大商人,这就动了商人的利益。”

“既然动了他们的利益,也应该要想办法,再给他们一个生路。”

“就好比,给了他们一棒,那也该给他们一点儿甜枣,哄一哄,安抚一下。”

“可是,王安石并没有这么做。”

“他觉得商人就要被打压,天下商贾一般黑,不值得他给甜枣。”

“商贾们的背后,其实也有着更多的受益者。”

“朝廷打压大商人,触动了太多人的利益,以至于他们开始抵抗这种法度。”

“想要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解决制造出来这个问题的人。”

“故此,王安石给自己招来的敌人实在是太多了。”

“看起来是要救大宋,实际上,只会让局面更乱,更糟。”

李世民点了点头。

他觉得陈平安说的和史册上王安石的所作所为差不多,有心想要救大宋。

可惜,方式错了。

而不是方法错了。

王安石的那些法度对于当时的大宋来说,绝对是一剂治病良药。

然而,方式错了,再好的治病良药也变成了催命符。

“只是可惜了啊。”

“生不逢时。”

“这样的官员就不是那么用的。”

李世民感慨了一下。

对于一个帝王来说,他最喜欢的自然是任用各种各样的官吏,来给他的李唐天下治理的更好,也是稳固他的皇权,以让世人忘记了玄武门之事。

在李世民看来,只要是自己励精图治,对得起李唐天下,对得起黎民百姓。

后世人看完了史书,对于他的评价,必然也不会刻意注重玄武门之事。

而王安石这样的官吏,可以提出那么多非常有用的法度,又能心怀天下。

这样的官吏若是在大唐,用好了,绝对可以让如今的大唐政吏更为清明。

陈平安说过,越是繁华,发展的越快越好,带来的问题也会越多越复杂。

最大的问题,也是最容易影响到百姓们能不能安居乐业的问题,也就是吏治。

为此,陈平安在描写宋徽宗的时候,也就着重描写了宋江和方腊这两个起·义·大军。

史册上有着陈平安特意写的一句话,叫做逼上梁山。

意思也很简单,宋江这一伙儿人,根本就不是自己想要谋反的,而是朝廷逼迫他们谋反。

所谓的朝廷,自然也就是当地的官府。

只因为贪官污吏掌控着权柄,只因为朝堂之上有着六贼祸乱朝纲。

导致这些人从忠臣变成了反贼。

差一点儿推翻了大宋。

当然,也可以说,他们就是北宋走向灭亡的导·火·索。

正是他们的谋反,让金贼认识到了大宋是多么的弱小,也正是因为他们的谋反,让金贼认识到了大宋的关内是多么乱。

当然,金贼的南下,也有着北宋的那些文官们卖弄自己的权谋,做了很多不是人干的事儿,激怒了金贼,这才导致他们直接率兵南下,入侵大宋。

结果,他们发现大宋不是一般的弱,轻轻松松就兵临大宋皇都京师。

可以说,轻松到了连金贼自己都有一些不相信的程度。

好好一个赵宋王朝,闹出了世上天大的笑话。

这也是李世民非常惋惜、愤慨、恨铁不成钢的原因,这么好的一个忠臣、贤臣、大才,结果就这么被埋没了。

确实是可惜。

陈平安说道:“陛下,用千年之后的话来说,一代人有着一代人的使命。”

“北宋不能没有王安石,而王安石也注定埋葬于北宋。”

“不管是范仲淹还是王安石,他们都是北宋那个时代,那个环境下出生以及长大。”

“唯有如此,才有他们这两人。”

“如今的大唐已经推行了州学,读书人越来越多,这文化的氛围感也会越来越强。”

“到时候,睁开眼看着这一片广袤的大地的人,将会越来越多。”

“相信也会出现像是范仲淹、王安石那样的人。”

李世民喝了一口茶,说道:“说起来,我们倒是商讨北宋多一些,看了大唐史册,却也只是得到了一点儿教训。”

“大唐也不是没有王安石,提出了两税法的杨炎算得上是一个大才。”

“再往前,春秋战国时期,那么多的谋士,管仲、伍子胥、范雎等。”

“而最为津津乐道者,莫过于商鞅变法。”

“大秦之所以能够奋六世而一统天下,乃是那商鞅进入大秦之后,建议秦王以法度治国。”

“这和你所说的有法·可依、依法·治国不谋而合。”

李世民还是想要根据北宋的亡国,来商讨出来一个解决三冗问题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这也是他对于大宋的史册研究的更多的原因。

大唐也并非是完全因为尚武而亡国,其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唐玄宗之后的藩镇割据,大唐犹如大周,皇权势弱,政令走不出长安。

而王安石在见到北宋羸弱之后,想要走大秦时期商鞅的路。

比如,施行了那么多的法度。

李世民对于青苗法、保甲法、免役法等都很感兴趣。

陈平安也根据记忆中看到的一位网络大神的帖子,讲解的王安石的变法之路。

了解过这些。

比如,保甲法是王安石变法时期推行的一种户籍制度,旨在通过将居民按照户籍进行编排,实行连坐制度,以加强社会控制和税收管理。

保甲法规定,乡村住户每十家组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以住户中最富有者担任保长、大保长、都保长。保甲法的实施是为了防止农民的反抗,并节省军费。

实施保甲法的方式是户有二丁者,抽一人为保丁,农闲时习武,夜时轮换值班巡查。

此外,保甲法还规定了以税户三十家为一甲,甲为保下的最基层组织。

通过这些措施,保甲法旨在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加强对人民的镇压,同时也是募兵制向征兵制过渡的一种尝试。

保甲法的利在于,第一点提高治安水平,保甲制度建立了严密的治安网,通过保丁的夜间轮差巡查等措施,有效维护了地方治安,减少了犯罪活动的发生。

第二点,节省军费开支,保甲法使各地壮丁接受军训,与正规军相参为用,从而节省了国家的大量军费开支。

第三点,促进经济发展,保甲法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土地兼并的势头,减少了富者与贫者的社会差距,有利于农村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第四点,增强国家控制力,保甲法的推行提高了中央政权对地方政权的控制力,保证了国家政权的稳固,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奠定了基础。

同时,这种法度也有弊端。

第一点,权力滥用与管理失控,在保甲法的实施过程中,存在权力滥用和管理失控的问题。一些保正、保甲等职位的官员可能利用职权谋取私利,导致社会不公和民怨沸腾。

第二点,信息失真与治理失效,保甲制度虽然建立了严密的治安网,但也可能导致信息失真和治理失效。例如,连坐制度可能引发诬告和造谣行为,使无辜者受到伤害。

第三点,增加人民负担,保甲法的实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管理和维护,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人民的负担。

第四点,社会矛盾激化,保甲法的推行触动了部分权贵和豪强的利益,导致社会矛盾激化。这些权贵和豪强可能通过各种手段阻挠保甲法的实施,甚至引发社会动荡。

第五点,制度执行困难,保甲法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面临诸多困难。例如,各地保甲上番的时间和规模不一,实施状况也不一,导致制度效果大打折扣。

这也是这个法度最后没能形成一个良好的效果的原因。

比较之后,发现弊大于利。

不过,也不是没有可取之处,第一点的治安网,如今就能慢慢地完善。

不需要另外设立保甲官职,而是以不良人替代。

陈平安讲述过千年之后的警司,从地方到京师,从最基层到上层。

这种制度其实更值得借鉴。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