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4章:凯旋!

光顾着高兴了。

得了捷报。

这一会儿,李承乾和那些大臣们应该在东宫的对面官署议事堂那边。

跑去了东宫,估计也是见不到人。

这就是李世民不在西内的缺点了。

有一种待遇都下降了的感觉。

以前,这边会有人带路,也有人会通报的。

陈平安连忙转变了方向,去了议事堂。

果然,李承乾、房玄龄、魏徵、马周、王珪等人,都在这边儿。

站在了沙盘周边议论纷纷。

“这一战打的好啊!”

“不仅是让那阿史那·贺鲁吓破了胆,就是东瀛那边也乖乖地送上了白银。”

“如今,我们应该可以商量,该如何让高句丽、突厥、东瀛三方给赔偿了。”

“我觉得要要割地、要赔偿!”

“不然,我们如何向那些战亡的将士们的家人一个交代?”

“人是为了大唐战死,总要让还活着的家人可以享清福吧?”

“对!”

“要割地、要赔偿!”

陈平安走进来的时候,大家也都是议论纷纷。

见到了他走进来,连忙行叉手礼。

“见过大王。”

陈平安道:“免礼。”

李承乾上前,拿出了战报,交给了陈平安。

“陈公,父皇送来了好几封战报。”

“我们打赢了。”

“盖苏文自刎而亡,高句丽的国王也俯首称臣了。”

陈平安点点头。

接过战报。

仔细阅读着。

其他人都是安静地等待着陈平安读完战报。

“恭喜殿下。”

“当真是可喜可贺啊!”

“经此一战,大唐扬我国威,这天朝上国之名,再无人敢撼动了。”

“谁敢有异心,必定要问一问大唐的天可汗!”

李承乾也是高兴不已。

“是啊。”

“从今往后,谁也不敢对大唐有不臣之心了。”

这时候,房玄龄也走了过来,对陈平安说道:“陈公,你也是一位知晓兵事,博学多才之人。”

“对于此战,可有什么看法?”

李承乾心中懊恼了一下。

对啊。

孤怎么就没有想到呢?

这位才是大唐真正的大才。

自己应该第一时间向赵王陈平安请教,而不是和这些个大臣们议论嘛。

他们就算是说的有一些道理,可最后还是要房公、魏公、陈公三人首肯才行。

父皇还说过,遇事不决问房魏陈。

如今虽然也不是什么要紧事儿,但是捷报这事儿第一时间就应该让人去请陈公前来议事。

自己这一高兴,把陈公给忘记了。

实在是不应该啊!

李承乾懊恼了一下之后,连忙说道:“是呀,是呀。”

陈平安走向了沙盘。

其他人都连忙让开了一条道。

陈平安站在沙盘旁边,看着整个沙盘。

这是后来又做出来的一个沙盘。

非常大。

以高句丽为主。

连海岸线、高句丽东边的东瀛都有一部分呢。

可以说,在陈平安的指点下,也算是一比一还原了。

真的。

要是没有这些地图和沙盘。

李世民他们想要打败高句丽、突厥、东瀛三方,肯定是不可能这么轻松了。

陈平安指着北海的海岸说道:“大家且看,高句丽距离东瀛是最近的。”

“而从这高句丽往北,一直到这极北的地方,有一个海峡,再从这里往东,就是另一个大陆。”

“不知道大家还记得不记得这个大陆?”

众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最后,还是马周站出来了,说道:“某还记得,当初大王提出浑天说的时候,就曾绘制过一份大地地图。”

“上面标记着四大洲七大洋,我们这东海之滨也叫做太平洋。”

“而在这太平洋的东边,则是北俱芦洲。”

陈平安给李世民绘画出来的地球仪和地图,自然还是原本的命名。

因为他要给李世民讲述历史的进程,就要真实,不带自己的主观臆想。

而在给大唐的百官和世人绘制大地的地图的时候,就没有还用什么美洲、南美洲。

陈平安则是用上了西游记里面的四大洲。

大唐所在的位置,被称之为东胜神洲,西边拜占庭等国度所在的地方是西牛贺洲,南美洲和澳大利亚则是南瞻部洲。

至于北美自然就是北俱芦洲。

陈平安点了点头。

对于马周这位博闻强识的能力,也早已经了解了。

他继续道:“我们就可以把高句丽、东瀛这条线,当做是我们的码头。”

“我们的舰船以后从这里出发,进入这一个海域,然后找到这个北俱芦洲的海岸线,从这里登陆。”

“这样一来,我们就能够到达北俱芦洲,在那里,也有着更为丰富的资源。”

众人看了看陈平安。

还是有一点儿不太明白他的用意。

马周倒是有了一点儿猜想。

“大王的意思是,我们后面要安排人去北俱芦洲?”

“在那里,建立都城,然后和东瀛一样,把那些珍贵的物资运送到大唐?”

陈平安点了点头。

“差不多吧。”

“不过,这个运输就要等到我们的舰船速度非常快才可以。”

“别看在沙盘上就这么点儿距离。”

“实际上,那不是一般的远,仅仅是去一趟,可能就要三个月的时间。”

“不过,我们的人可以先去。”

“不仅仅是我们,此战之后,我们还可以让突厥、高句丽、东瀛他们先去探路。”

房玄龄看着整个沙盘,这沙盘上面并没有把北俱芦洲那边的山势等情况也造出来,所以只能是由脑海里面联想出来。

让突厥、高句丽、东瀛他们去探路,自然是可以的,但是该如何让他们去探路呢?

房玄龄想了一下,想不出来,便对陈平安问道:“大王,该如何让突厥、高句丽、东瀛他们去探路?”

“他们未必会心甘情愿吧?”

陈平安道:“在北俱芦洲有着很多金山,他们只要是找到了金山,就拥有了富可敌国的金子。”

“不管是谁,只要是找到了这些金子,那就是他们的。”

“大唐会承认他们的合法化。”

“还会以大唐市场上金子价格标准来购买他们手中的金子。”

有钱能使鬼推磨。

只要是告诉他们,北俱芦洲那边有着很多金山,有着很多财富。

鼓励突厥、高句丽、东瀛,包括大唐的那些富商,让他们先去探路。

财富才是他们冒险的最大动力。

除此之外,啥也不是。

只要是把这个宣传出去,再加上诱导,甚至是率先组队,又给突厥等三方的商贾,甚至是他们的贵族们比较大的自由,他们必然会跟着一起的。

这样一来,不仅仅是可以转化一下他们的对中原一直以来的觊觎之心,转化矛盾。

还能够借助他们的人手、资源等,对北俱芦洲进行一次探路。

只不过,陈平安能够看得很长远,而这些站在这里的人未必就能够看得这么远了。

有人在迷茫,听不懂陈平安这些话的深意。

现在打赢了。

难道不是应该要求割地和赔偿吗?

难道不应该让高句丽直接亡国,直接占据东北之辽城等地,建立安东都护府吗?

难道不应该是准备好,迎接陛下的凯旋吗?

为何要谈论这些?

这些难道不应是等着陛下回来了,再进行商讨吗?

为何……赵王来了,他们谈论的方向瞬间就变了?

去北俱芦洲探路?

这一去就是三个月,来回就是六个月,大半年的时间。

耗费大半年的时间,就只是为了带回来一点儿金子,又有什么用?

就这一来一回的时间,耗费的人力、物力等等,运输回来的金子,再以大唐的金子价格进行交易。

除非是能够带很多很多的金子回来,不然,这一趟,肯定是亏本的。

也有人在深思。

思考着陈平安所说的方案的利与弊。

赵王一来,就指着高句丽和东瀛,说是要把这里当做是码头,要组建商队前往北俱芦洲。

其意在探路。

让高句丽和东瀛去组建商队去探路。

耗费的自然是他们的人,至于这物资,肯定也是差不多的。

这样一来。

还能够消耗他们,削弱他们的实力。

此乃一计。

再然后,若是他们真的到达了北俱芦洲,也就能够知道北俱芦洲现在是一个什么情况。

要是能够带回来一些非常重要的消息,大唐以后也就知道了去北俱芦洲的路线。

此乃二计。

还有什么呢?

对了。

还有!

倘若高句丽他们真的带回来了金子。

那么,也就给了他们一个赚取钱财的渠道,告诉了他们,该怎么去赚钱。

而不是通过兴兵入侵大唐来抢掠。

要抢,也应该是去北俱芦洲,抢那边的百姓们。

这样一来,边关也就能够稳定了。

此乃三计,为镇边之策。

应该还有,还有……对,高句丽他们从北俱芦洲带回来了金子。

大唐也就有了更多的金子。

用这些金子制作成为金币,又或者是金子饰品什么的。

往后,大唐的金子也会越来越多。

此乃四计也!

想明白了这其中的利与弊。

也就不得不佩服。

赵王眼界之高,布局之深远,非常人啊!

房玄龄和马周也都是想的更多,甚至是更全面。

他们两人看到李承乾还在思考着陈平安所说谋划,眉头紧蹙,又有一些茫然。

应该是没有想到其中的关键。

房玄龄和马周两人互相看了一眼,就由房玄龄先站出来,开始讲述起来。

“在东瀛和高句丽建立码头,其利好大唐。”

“第一点在于……。”

房玄龄讲完了之后。

对陈平安问道:“陈公,不知道房某所言可否?”

陈平安佩服道:“房相不愧是这陛下身边的王佐之才,竟然能够看到这么多。”

“也确实是如此,句句在理,也正是我所想的。”

房玄龄稍微有一些惭愧地说道:“不,人老了,再加上,对于脚下这一片大地的了解,还是远远不如陈公。”

“陈公能够在看完了战报之后,就有了这般布局,比房某强多了。”

“不愧是天纵奇才。”

“大唐能够得你,乃万民之福。”

李承乾听完了房玄龄的讲解之后,才完全看清楚这里面布局的影响。

可以说,就是耗费高句丽和东瀛来给大唐蹚出一条路前往北俱芦洲的路。

要是以这个思路。

那还能继续延伸下去。

那就是一路向北俱芦洲,一路向西牛贺洲,还有一路,还能够去南瞻部洲。

这南北西四大洲,都要有人去探路。

大唐到时候就有了更多的丝绸之路,货物就可以卖到更远的地方。

这就不仅仅是聚天下财富,而是聚整个大地上的财富为大唐所用!

“先生智谋无双,孤佩服。”李承乾行叉手礼道。

陈平安连忙搀扶起来李承乾,说道:“殿下快快请起,使不得,使不得。”

“臣这点儿谋划,相信朝中大臣们商讨之后,也会越来越明了,也会想到这一点的。”

“至于割地和赔偿?”

“臣以为,也就不必了。”

“这一块地拿到手,可能还会烫手呢。”

“到时候,不管是突厥、高句丽还是东瀛,估计都惦记着自己割让出去的土地。”

“我们不要地,只要赔偿就可以了。”

“至于我所说的建立码头,自然是双方合作。”

“我们天朝上国就应该有天朝上国的心胸,要让高句丽、东瀛的百姓们看到。”

“大唐来了,他们的青天就来了。”

“唯有大唐才能够带着他们过上更好的日子。”

“得民心者,得天下。”

“大唐不仅仅要得这中原万民们的民心,还要得吐蕃、吐谷浑、突厥、高句丽、东瀛等番邦之民的民心。”

“等到以后,这东胜神洲的亿万子民们都以自己为大唐人而骄傲的时候。”

“所有人都会主动地维护大唐之国威!”

“这样的天下大同,才能够为万世之基业打下一个最牢固的基础。”

李承乾怔了一下。

他终于明白了父皇有时候教导他的那些话,是从哪里来的了。

原来,有一些话是出自于赵王陈平安之口!

陈平安所说的天下大同,在很早之前,就被李世民拿来用了。

在他看来。

既然天下大同是一个趋势。

那他现在就趁着大唐国力强盛之事,先把这条路走出来,给后人看一看。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

就算是最后没能走成功,最起码也有了路,不是吗?

始皇帝奋六世之余烈,打败了六国,建立了统一的王朝大秦。

而后,天下一统的理念也就一直存在。

并且从这之后,还有一个天下大同的说法。

若是大唐能够用一时之功,教化吐蕃、吐谷浑、突厥、高句丽、东瀛等蛮夷之番邦的子民,让他们学汉字、学汉语、知礼教、明是非、晓荣辱……。

往后,他们以大唐人之子民为荣!

天下大同的理念也会深入人心。

内部就算是乱了。

也会有一个盖世英雄站出来,再一次一统天下。

那时候。

不分什么吐蕃人、吐谷浑人、突厥人、高句丽人……,他们都是汉人。

甚至是这个‘汉人’的理念都会改变。

他们都是唐人。

中原之地,子民们都是炎黄之后,是唐人!

李世民的眼光被陈平安无限拔高之后,他也在慢慢地拔高朝中大臣们的眼光。

所以,陈平安说出这些话的时候。

大部分大臣们也都是能够理解,也能够联想的到。

“先生大才!”

“大王智谋无双!”

“我等佩服!”

陈平安又继续指着沙盘道:“我们还要继续移民,除了北地路线,还有这东南沿海的路线。”

“我们必须要给后人蹚出一条条通往其他三大洲的路。”

“这样一来,他们也就知道这个大地有多大,也就明白,天下之大,也不仅仅是中原这一地。”

“还有距离我们最近的西牛贺洲,在那边,也有着丰饶之地。”

“我们的子孙们也可以前往那些地方,不遭受北地苦寒,也不必遭受西北隔壁和荒漠。”

“那里,根本就不适合人的生存。”

“我们可以守护好黄河和长江的源头区域,把那里的人,都迁徙到这东南沿海。”

如今是贞观十一年。

下一个十年规划也将会在李世民凯旋之后,开始商讨出来。

陈平安也打算借助这一次的机会,和这些大臣们讲一讲,往后的大唐兴盛之路该怎么走。

讲述的多了。

他们多多少少也能够明白一些,听进去一些。

然后,在十年规划的蓝图上,也能够建言献策,也能够参与其中。

大家也都是认认真真地听着。

陈平安说的这些,也都是具有着很长远的眼光的。

往常,有一些话,可都是陛下站在这沙盘边上,挥斥方遒呢。

现在看来。

陛下似乎也应该是得到了陈平安的指点?

房玄龄和马周是越听越心惊。

因为陈平安所说的这些,完全就是百年大计,是真正的万世之基业。

若是真的能够做到像是他所说的那一步。

大唐必定能够传千年。

太可怕了。

实在是太可怕了。

很难想象,这世间竟然还有这样的人存在。

有人倒是觉得这可能是陈平安的那些师傅们想出来的,研究出来的。

陈平安一个人是不太可能想到这些。

一个人的眼光。

远远比不过两个人的眼光。

两个人的眼光肯定比不过一群聪明人的眼光。

陈平安说了,他的师傅有很多。

故此,研究万年之基业的师傅,也是很多很多才对吧?

他们不仅走遍了大江南北,甚至是还可能有办法,去了那西牛贺洲、南瞻部洲、北俱芦洲之地。

又用这个沙盘作为大地之雏形,开始推演。

这才有了大唐贞观年年初就开始慢慢地筹备,建立起来的西域丝绸之路、东瀛丝绸之路。

真的很难想象,他们又是如何跨越山海,前往其他三大洲。

王珪等人想不明白。

同样。

长孙无忌等人也想不明白。

李世民为何会有这般想法。

不错。

李世民的想法和陈平安差不多。

可以说。

在亲征高句丽之前。

李世民就和陈平安商讨过。

该如何扩大战果。

又该如何以十年之功,彻底解决北地之隐患,还能够促进大唐兴盛之发展。

陈平安也是在地图上和李世民讲述了要以丝绸之路为主。

不管是从西域往西方,还是从东南往西方,又或者是从高句丽前往那个美洲。

这些丝绸之路都是要尽快走出来的。

因为没有了外部战争,百姓们都能安居乐业之后,人口也会越来越多。

有钱的人越来越有钱。

穷困的人也可能会越来越穷困。

跟不上发展的百姓必定会被远远地甩在后面。

跟得上发展的人也会更富有。

贫富差距带来的矛盾就可能会产生内部矛盾。

那么,怎么办?

扩大外销。

不断地探索,不断地把货物送到西方卖掉,换取玉石、金子、银子、矿石、黑火油等。

因为在千年之后,黑火油成为了最大的能源资源。

大唐若是能够储存这些,等到以后内燃机出世之后的时代,必定会成为大地上最富有的国度。

藏富于民。

百姓们永远都能够不断地生产。

而生产出来的货物,永远都可以通过丝绸之路卖出去。

再得到那些物资,用于大唐百姓们的生活。

生产、销售。

一边流出,一边流进。

而在这个过程中的消耗,就是一个让大唐变得十分富裕的消耗。

李世民听得似懂非懂。

但是,就是懂了一点儿。

也算是明白了该怎么走。

“陛下,如今高句丽的百姓们对于我们还是畏惧更多一些,当以安抚为主。”

长孙无忌躬身道。

李世民道:“安抚自然是首要,不过,也要先拉拢一些人。”

“高句丽的那些商贾们肯定会十分愿意和大唐的商贾们一道行商吧?”

“给他们几个许可证,帮助他们在高句丽这边建立工坊。”

“让他们去弄一些货物,跟着大唐的商贾们走一遭,有了利益,他们自然会向着大唐。”

“朕也是看出来了,相比较起来,在这高句丽建立州学院,大力推广学唐字、学唐语、学礼教、明是非。”

“当高句丽的大部分百姓们都能够听得懂我们的话,并且也能互相交流。”

“三代之后,还有唐人、高句丽人之分吗?”

长孙无忌不说了。

他听出来这似乎就是陈平安的那一套。

多多少少有一些假大空。

太极宫前方,‘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八个字还在呢。

但是,仔细想一想,也不是不可行,还是一个长远之谋划。

若是大唐下一位帝王李承乾坚持下去,继续这么做,若是李承乾之后,还能坚持。

到了那时候。

确实是分不出什么唐人、高句丽人。

高句丽就真的成为了大唐安东都护府,也是大唐之疆土!

李世民按照和陈平安商讨好的规划,开始了战后的安排。

首先就是安抚民心。

这一点,对于李世民、长孙无忌、李靖等人来说,已经是做过了很多次。

早就手到擒来了。

很简单。

杀一批。

分一分。

惩治一批。

民心自然也就有了。

百姓们对高句丽的那些王公贵族们的不满,在突厥、东营两个援兵们劫掠之后,就已经是怨恨了。

现在,大唐要为他们主持公道,要杀了这些王公贵族,还要把土地分给他们,让他们耕种。

还要惩治那些贪官污吏,那些个欺压百姓们的人。

高句丽的百姓们自然是泄了心头恨,对唐人进驻高句丽也不是那么的抵触了。

大唐这些年来,可是培养了不少学会了高句丽语的学士。

几千人呢。

花的钱不少。

但是效果也是有的。

这些人完全可以成为副官,辅佐主官在这高句丽之地,治理高句丽。

毕竟,现在的高句丽还没学会唐语呢。

双方若是没有一个翻译,是真的无法沟通的。

十几天之后。

李世民也收到了来自于长安城的百官们商讨出来的国策。

又召见长孙无忌等人,开始安排如何去突厥,要赔偿,如何去东瀛要赔偿。

至于高句丽这边,赔偿已经到位。

并且还发个了三军,犒劳一番。

一直到三月初。

李世民才开始动身,带着中军的人,回长安。

长孙无忌被留在了高句丽。

他要在这里建立安东都护府,还要在海边建造一个码头,以及修建从营州到平壤、码头的官道。

又宽又平坦的直道!

有了这样一条官道。

大唐之兵,也能快速到达平壤之地,甚至是东南码头!

东瀛那边。

则是马周带队,以天使的身份,向舒明施压,交人、交钱,给赔偿。

不然,那就只有大军压境了。

大唐还能再打一场仗。

也没什么压力。

这一次。

李世民一路停歇的次数都比较少。

百姓们夹道欢迎。

他也就只是停了一会儿,寒暄了几下,就继续动身。

已经是五个月了。

五个月不见观音婢。

五个月不见小兕子。

五个月不见长乐。

五个月不见陈平安。

李世民是归心似箭,不想在路上耽搁,只想要快一些回到长安城。

长安这边也得到了消息。

几乎是每隔几天。

就会报道李世民的行程。

一直到了四月。

李世民终于是回到了长安。

于战马上。

看着远处的长安城。

李世民看了好一会儿,才扬起马鞭。

“驾!”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