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怀恨在心的方士,大唐别开生面的阅兵式!

太医署们自然是有办法诊治重金属中毒的病症,在中毒不深的时候,做到药到病除。

尉迟敬德的身子骨也还算是可以,毕竟在这个时代,能够活到七十岁的人,真的不错。

不过,上一次发生了陈平安遇刺一事,牵扯出来前朝余孽杨十三。

这让李世民也是警觉不已。

多少有一些草木皆兵。

所以,事后还是让李君羡带着人去调查了一下,尉迟敬德为何还会中丹毒。

最后调查的结果,又有一些意外。

原来,当初陈平安谏言,所谓的仙丹妙药,大部分可能都是催命符,是慢·性·毒·药,李世民在验证之后,就把那些道士、方士给赶出去了。

而其中有一人,非常不满李世民的这种做法。

在后来,陈平安在大唐邸报上面讲述了丹毒之论,算得上是揭发了所谓仙丹灵药,都是骗局。

惹得这些方士们心生不满,他们也想过,要不要给陈平安下药,毒死他。

没了陈平安,他们也就能够继续依靠这个手艺养家糊口,受到那些权贵们的喜爱甚至是尊崇。

可是,平阳郡王府上和皇宫一样,防守严格。

有人晚上闯进去。

一夜过后,尸骨无存。

也有人想着接触陈平安,用手中最好的把戏,引诱陈平安承认仙丹妙药。

然而,陈平安从不养什么门客、幕僚之类。

更不相信任何一方士。

他们也就没办法接触到陈平安,最后没办法,退而求其次,看上了朝中的文臣武将。

最终,这人接触到了尉迟敬德,用一手障眼法,来了一个‘枯木逢春’,骗的了尉迟敬德的信任。

从此,天天给尉迟敬德炼丹,让他能延年益寿。

这尉迟敬德一开始也不太相信这方士的把戏,可是耐不住,对方手段高明,一手‘枯木逢春’真的是超高特技,再加上,尉迟敬德也是久经沙场的老将了。

所以,他的身上也是有着不少的刀伤、箭伤什么的伤疤,一到雨天、大冬天的,就痒的难受。

吃了方士的丹药之后,确实有所缓解。

也就信了。

以至于忘记了禁令。

这个方士也装作自己乃是医家的人,不是什么方士,也不是什么道士。

最终也就有了尉迟敬德在中秋佳宴上中风昏迷过去,还口吐白沫、全身抽搐的意外了。

太医诊治也比较粗暴,尉迟敬德的腹部已经鼓起的老高,这是灌了不少的汤药,温补又能催吐,残存的药汤子他是一口都喝不下去,即便是这样,太医还是面无表情的通过漏斗往他的嘴里面灌。

这个时代已经有了祛毒的法子。

像是尉迟敬德这种,就要先催吐。

先把胃部里面的丹毒给吐出来,然后再慢慢地调理,把其他器官里面的丹毒给排出来。

好在,尉迟敬德中毒不深,若是肾衰竭了。

那真的是神仙来了也难救。

尉迟敬德的事儿,也算是给李世民和朝中的大臣们敲响了警钟。

乱吃丹药,是真的容易吃死人的。

同时,陈平安在听到李世民讲述的原委之后,也稍微感慨了一下。

这蝴蝶的翅膀煽动的确实悄无声息、伏线千里。

“陛下,千年之后也有一个理论,叫做蝴蝶效应。”

“字面意思就是蝴蝶在长安煽动了一下翅膀,结果却引起了东海的海啸。”

“其理论说的确实生存之理,也就是一个人所做出来的任何决策、行为、说出来的话等,都可能影响到很多人。”

“这个也相当于是舆论,臣发表了一篇丹毒论,必然会影响到很多人。”

“不说这朝中大臣,就是乡野之民,可能都会受到影响。”

“比如,有一个贫苦之人,因为身染重疾,若是臣不发表丹毒论,他在遇到那些方士的时候,会被他们骗的倾家荡产。”

“可是,在听闻了臣所写的丹毒论之后,遇上那方士,可能就不会相信他们。”

“那么,他不会倾家荡产,他身边的人也会被影响,他的亲戚也会有影响,很多本该发生的事情没有发生,而是发生了另外一个状况。”

“也就是说,原本历史长河是这样的,但是在一些原本没出现的事情,却突然出现,那么,历史长河就不是原本的长河,而是产生了分支。”

“也不能说是分支,因为这也是历史长河,是所有人共同存在的,也算是一条大河!”

“陛下,往后史册就是一条长河,而我们所在的大唐,就是另一条长河。”

李世民听懂了。

这也是他们当初讨论过的内容。

而这一次,算是又得到了验证罢了。

用陈平安的话来说,史册上记载的天灾可能都会有所改变,毕竟,如今的大唐在发展的方向上,和历史上也不同。

兴修水利、挖渠引水,那就改变了一些河道的走向。

而高炉炼铁产生的工业废水、废气等等,也对自然环境产生了影响。

还有,在西北等地开始植树造林,防止黄沙吹倒了长安。

这也是在改变了西北之地的环境。

环境的改变,也就可能改变了自然,自然的改变,也可能导致天灾的改变。

李世民思索了一会儿,说道:“不能预料就不能预料吧,若是没有什么改变,那我们所做的一切都将会没了意义,而既然改变了,也就不要强求他还能保持着原样。”

陈平安也是佩服李世民的心性,果断的很干脆。

“陛下英明。”

等到身前的火锅煮开了,一些浮沫漂浮着。

两人熟练地用勺子弄出浮沫,倒在另外一个碗里面,又等了一会儿。

直到羊肉在铜锅里面翻滚着,香味也扑进了鼻子,李世民和陈平安两人就非常熟练的用豆腐乳,韭菜花酱,芝麻酱,香油给自己调料碗。

进入九月之后,关中的温度开始慢慢地降低。

虽然还不到寒冬腊月那般寒冷刺骨,不过,这时候,也确实是刷火锅最好的时候了。

从关中最好的牧场运送来的黑山羊,然后经过御厨们的宰杀,再用超高的刀工,切成了薄薄的羊肉卷,放在铜锅里面,只需要煮上那么一会儿,就可以吃了。

“朕又让人在西山那边建了个琉璃大棚,往后,冬天的青菜会越来越多。”

“若是这水路打通了,用上那舰船,其实还能把东南之地的青菜,运送到北地。”

“长安之地的百姓也能在冬天吃上便宜青菜,而不是以腌菜度日。”

这也是发展东南的策略之一。

相比较起来,冬天的长江以北,那都基本上无法耕种了。

因为长江以北的土地都是一片冻土,不适合耕种,就是这土豆,那也是等到冻土解冻之后,才能耕种。

这要是提前耕种,种子早就被冻着,一到开春,全都烂在地里面了。

而高州等岭南之地,冬天就是这北地的春天一样,温度比较高,还能耕种。

这才是真正养人之地。

至于什么荒山野岭、深山老林、瘴气、虫蚁什么的,也不是不能克服。

深山老林之地,自然不会去开发。

这些山林也不适合开荒。

大部分都是河水冲出来的平原或者是丘陵地带。

长安作为六朝古都。

自唐以后,因为西北沙漠化,再加上,北地的游牧民族之壮大。

等到了宋朝,皇帝放弃了把长安作为皇都的打算。

关中已经不再是那个关中了。

而长安之名,原本就寓意着长治久安。

可作为六朝古都,这个寓意似乎也只不过是皇帝们的奢望罢了。

宋朝定都在了开封,明朝定都在了金陵,以及之后直接去了蓟州,建立了新的皇都。

或许,这些皇帝们也有过想要迁都,继续把长安作为皇都的打算。

但是因为关中之贫瘠,也只能放弃了这个打算。

不过,陈平安却觉得长安就应该如它的名字一样——长治久安!

为了让这座都城在以后,依然能够被皇帝们选中,作为皇都。

陈平安也想到了不少办法。

在西北开始建立防护林。

从西关、阳关,甚至是玉门关开始植树造林,没有太多的人参与,一人一天一棵树,一年下来,也有三百多棵树。

这时候,土地沙漠化也不是很严重,水源也没有受到影响。

所以植树造林并不是那么的困难。

再然后,就是修路了。

以长安为中心,修建通往周边州城的官道,从四辆马车同时通过的宽度,再到如今的六辆马车可以同时通过。

如今,已经修建了这样的官道有十条了,最远的官道,就是长安至高州!

不错,为了能够开发岭南,为了能够掌握南越之地。

李世民下令,修建长安至高州的官道,其实也就是联通长安至襄州、江夏、高州。

有了如此发达的官道,让长安更方便联络各地,甚至是能够快速出兵到达各地,又或者是也能方便各地勤王大军,迅速到达长安。

想要富,先修路。

这句话绝对没错的。

十月中旬,朝廷里有一场极为盛大的点兵仪式,十二卫的兵马会在这个寒冷的冬日里,接受皇帝的检阅。

作为马上帝王,历史上,李世民也喜欢搞这种检阅仪式,还有盛大的秋猎活动。

虽说有一些铺张浪费。

可是,作为帝王,作为大唐的明主,稍微享受一下,又怎么呢?

不过,陈平安讲述了千年之后的阅兵式以后。

李世民觉得自己拿点兵仪式,实在是太不符合他大唐帝王的身份了。

用千年之后的话来说,那就是太没逼·格了。

陈平安讲述的那个阅兵式,那才是真正符合他天可汗身份的点兵仪式。

为此,李世民也直接提出来,要弄一个阅兵仪式。

要让番邦使臣们在来到大唐,参加大年会之前,看一看大唐的阅兵式。

让他们见识一下大唐十二卫的士气。

所以,兵部走了很正规的流程,文书上到了中书省,中书省又联合了门下、秘书监等,商讨之后。

制定了大唐的第一个阅兵式的规章制度。

和五年规划一样,五年一次阅兵。

主要目的也在于检阅十二卫军队的士气,也为了彰显大唐威望。

番邦的使臣们看到了如此装备精良的大唐十二卫,回去之后,必然会禀报一二。

以后,他们若是想要扣关,那就要掂量掂量了。

能不能打赢这装备精良的大唐十二卫。

仲冬之月,长安城外,一片肃穆而庄重的气氛笼罩。

这一天,大唐皇帝李世民邀请了各国番邦使臣一起在长安外,参与了阅兵仪式。

因为长安的长街并不太适合这种阅兵仪式。

在长安城外,建立了两个营地。

将士们从一个营地走向另一个营地,然后李世民等人会在道路中间建立观望台。

以及,给百姓们也留下了不少位置。

差不多有着十万人左右。

至于其他的百姓,只能是自己找位置了。

兵部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备,命令各军将帅挑选精锐部队参加,同时准备讲武场地。

场地长宽一千二百步,四周各有通道供军队入场,中间设有步兵和骑兵的军营,左右厢各分三军,以北为首,左右军之间相隔三百步,立标柱五根,作为两军行进停止的界限。

讲武前三日,尚舍奉御在北厢场地安置了帷宫,作为阅兵式的临时指挥所。

讲武前一日,阅兵将帅和士兵们集中在帷宫进行最后的训练。树起的旗帜作为军门,各色旗帜象征着各军的方位。场

地中间和四角都树立了五彩牙旗,部署旗鼓甲仗,大将之下各有统帅,一切井然有序。

阅兵之日,天刚蒙蒙亮,全军便已经戒严。

士兵们披甲戴胄,步军列成直阵等待。

大将立于旗鼓之下,六军各有鼓十二面,钲一个,大军号四个。

随着天色的渐亮,鼓声、号声此起彼伏,预示着阅兵式的开始。

李世民乘坐革辂车,在兵部尚书披甲骑马的侍卫引导下,从北门进入阅兵场地。

车驾到达两军的北方停车,皇帝下车进入帷宫。

此时,领军开始带领小驾仪仗进入场地,陈列在殿廷。

文武百官、各州使者以及蕃客也陆续到达,分列两旁,场面壮观。

阅兵式正式开始,首先进行的是步兵方阵的检阅。

士兵们步伐整齐,甲胄鲜明,精神抖擞。

接着是骑兵方阵的展示,骑兵们骑术精湛,战马嘶鸣,气势如虹。

李世民看着这一支支训练有素的军队,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在阅兵式的最后阶段,李世民亲自检阅了军队中的精锐部队。这些士兵们都是经过严格挑选和训练的,他们的表现更是让李世民赞不绝口。

李世民亲自走到士兵们面前,与他们握手交谈,还说了一些鼓励和问候的话。

将士们无不感动,眼神中的忠诚度在快速地上升着。

回去之后,恐怕是一个月都不会洗手了吧。

大唐的步兵方阵,他们身着铠甲,手持长矛,步伐整齐划一,如同山岳般稳重。

紧接着是骑兵队伍,马蹄如雷,尘土飞扬,每一名骑士都显得英勇无比,仿佛随时可以驰骋疆场,杀敌立功。

吐蕃使臣达玛多吉,眼中闪过一丝震惊。

他见过无数战场,但如此威武壮观的阅兵式,还是第一次。他忍不住低声赞叹:“大唐之兵,果然名不虚传,纪律严明,气势如虹。”

突厥使臣阿史那·骨力裴罗,本是草原上的勇士,但此刻也不禁心生敬畏。

他望着那些骑兵,仿佛看到了自己部落的勇士们,但大唐的骑兵显然更加训练有素,装备精良。

他心中暗自思忖:“若我突厥与大唐为敌,恐怕难有胜算。”

东瀛使臣犬上御田秋,也被这磅礴的气势所震撼。

他低声对身旁的侍从说:“大唐之强盛,非我东瀛所能及。吾辈当以此为榜样,努力学习,以图自强。”

天竺使臣沙门僧侣阿难陀,本是个超脱红尘的修行者。

此刻,他也被大唐的阅兵式所吸引。他双手合十,低声诵经:“愿大唐国祚永昌,百姓安居乐业。”

波斯使臣是个精明的商人。

他深知大唐的繁荣与强大,对于两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有着极大的兴趣。

他望着那些威武的士兵,心中暗想:“大唐如此强盛,其商品必然也是上乘之选。此次来唐,定要好好把握商机。”

李世民站在帷宫前,目送着军队有序地离开场地。

这算是大唐以这样的方式进行的第一次阅兵,场地也是临时搭建的,规模也不是很大。

但是给人的震撼感还是很强的。

就比如,重装步兵方阵,他们手持长矛,身穿厚重的铠甲,步伐坚定有力,仿佛一座座不可撼动的山岳。

还有弓箭手方阵,他们手持长弓,动作整齐划一,仿佛万箭齐发之势就在眼前。

最令人震撼的,当属骑兵方阵的亮相。

他们骑着高头大马,手持长枪利剑,走在两个大营之间的宽大道路上。

马蹄声震天动地,仿佛大地都在为之颤抖。

他们的速度不快不慢,动作之协调,让人惊叹不已。

每当骑兵方阵经过,百姓们都会发出阵阵欢呼声,为他们的英勇与威武而喝彩。

特别是在阅兵式的最后,李世民、李靖、李勣亲自率领一支精锐部队进行了实战演练。

他们展示了骑兵包抄、步兵突袭等战术动作,每一次冲锋都如同雷霆万钧之势,让人感受到了大唐军队的强大与威武。

陈平安也在李世民的身边,观望了一下由他讲述了千年之后的阅兵式场面,以及阅兵式的真正意义之后,李世民联合了李靖、李勣等人,制定出来的这一场大唐别开生面的阅兵式。

震撼确实是很震撼。

陈平安在高中和大学的入学期间,也确实参加了军训,知道如何操练队列。

但是,大唐的天策军是什么?

那可是跟着李世民一起打天下,还打败了各路诸侯的精锐军队啊!

大唐的陌刀将也是这天下,甚至是这大地上一等一的武卒。

这样的一支精锐军队,需要陈平安去教他们队列吗?

根本就不需要。

因为他们已经可以做到队列整齐,做到令行禁止,只是走上那么一趟。

仅仅是走过去,就能够让人看到尸山血海一样。

这第一场大唐阅兵式,也就这般过去了。

可这个话题却经久不衰。

敬晓月抱着小云萱走过来,轻声道:“郎君,小云烨自从看了阅兵式之后,就也喜欢上舞刀弄枪了。”

陈平安道:“没啥不好,这样可以强身健体。”

敬晓月嘟着嘴,坐在陈平安的身边,轻声道“妾身……妾身不想让他上战场。”

当年,他的父亲就是一员武将。

父亲一死,敬家的脊梁骨都要断了。

所以,她更想要让陈云烨将来可以当一个文官,就算是一个县令,那也是极好的。

陈平安安慰道:“没事,小云烨现在也正是舞刀弄枪的年岁,可以先让他锻炼一下身子骨,至于以后是想要文举,还是武举,那都看他自己吧。”

“我们做父母的,不能太溺爱孩子,不能过于约束他们,这人生的路,还是要他们自己选择,自己走下去。”

“相信我,小云烨他以后还是会对研究更感兴趣的。”

敬晓月看了看怀中的小云萱道:“好吧。”

陈平安伸手,笑道:“我来抱!”

敬晓月小心地把小云萱放在了陈平安的怀中,这一放,小云萱已经睡醒了,眨巴着水汪汪的眼睛,朝着陈平安打了个哈欠。

陈平安顿时宠溺地看着小云萱,欢喜地笑着,还逗弄她。

敬晓月瞅着自己的闺女道:“别人家的老爷都喜欢儿子,你的阿爷偏偏对你和你那阿姊更上心。也不知道你们是怎么修来的福气,会遇到你阿娘和我,还有喜欢你喜欢到心尖上的阿耶。”

陈平安也没有解释什么,千年之后,小棉袄可是人生难求,而小云萱也被他逗着,张开没牙的嘴巴咯咯咯的傻笑。

不一会儿。

小云烨带着小云菱也过来了。

平阳郡王的宅院里充满了欢乐,一家六口,再加上三十几位仆人,如今也都喜欢这个温暖了所有人的宅院。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