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3章:官学

读书自古以来都是绝对部分的最好的出路。

宋朝看起来是重文轻武,有了一个东华门唱响的说法。

最终导致了宋朝的灭亡。

但是这也不能说,读书人都是没了脊梁骨的人。

宗泽一介文人,最后还能独守汴州,请求赵构回皇都,收拾旧山河呢。

陈东一介文人,却还能在千军万马之中,指着金贼叫骂。

辛弃疾一介文人,却还能够提枪催马上阵杀敌。

读书是明事理。

而随着大唐如今的州学学院,甚至是县学学院的兴办,读书人越来越多。

这时候,也确实是需要有一个官学作为支撑。

或许,这也是将作监这么多年以来的努力的成功,不断地研究、开发、发明、创造。

有了曲辕犁,不够。

还要有蒸汽机铁犁。

有了蒸汽机铁犁,还不够。

还要有蒸汽收割机。

土豆、玉米,再加上兴修水利用以灌溉,再加上梯田,再加上那些个农具。

大唐的粮食年年都在提升,大唐的人口年年也都在提升,就是这大唐的边界界石,它都在自己动。

因为大唐是一个非常包容的王朝,大唐人也是非常包容的百姓。

朝中有着像是契苾何力这样的番邦大将军,民间也有着很多胡商,甚至是地方上都有了胡人为官。

他们也真的把大唐当做是自己的国家。

这里就是他们的家。

他们学习唐语,学习汉字,读四书五经,作诗、作赋,还参加了科举考试。

这就是这些年来大唐的变化。

肉眼可见的变化。

读书人多了,学院多了,参加科举考试的学子们也多了。

大唐邸报又是每一期都在报道,上面有着名儒讲学,也有着赵王陈平安这样的小说家写着小说。

文化在这些年来也相当于是一个井喷的状态。

这时候,学子们在学院中只是学着四书五经,只是读者圣人之言,已经有一些浅薄了。

很多学子想要学的更多,想要懂得更多。

有时候,他们甚至是把大唐邸报当做是他们获得知识,明白道理,学到更多的内容,为自己强文博识的唯一渠道。

在这大唐,大唐邸报也确实是有着这样的一个作用。

“殿下,这是五日后的大唐邸报草稿,还请殿下审阅。”秘书监监正褚遂良拿着大唐邸报走了进来。

这是暂定的草稿。

如今,大唐邸报的投稿稿件差不多快要堆积如山了。

秘书监每天都是从早到晚的审核,从这些堆积如山中的稿件里面,找到最好最优最佳的。

同时,这大唐邸报上还要留下两个版面,一个是赵王陈平安所写的封神榜,一个是名儒颜师古所写的小说。

这已经是特定的版面,必须要留着的。

所以,在这个大唐邸报的草稿之上,会有两个空白区域。

其他的地方,已经是各种大唐新闻了。

当然,这些大新闻,太子李承乾早就看到过,对于地方上的变故也有一个了解。

这就是大唐邸报的作用。

让各地的学子们投稿,把各地发生的事情都给写下来,直接邮寄到秘书监。

秘书监整理之后,就能够掌握大唐天下各道、各州、各县的情况。

监国太子李承乾也能第一时间掌握到天下十三道的情况。

李承乾接过来,审阅了一遍。

“看来,各地的学子们对于建立官学的渴望,已经是非常高了。”

“登善公,你可有什么看法?”

褚遂良知道,监国太子殿下这是要问政了。

思索了片刻,才回道。

“殿下,自古以来,教化乃国家之根本。今我朝繁荣昌盛,百姓安居乐业,然则学问之道,犹待广布。”

“夫官学者,乃国家培养栋梁之才之摇篮也。其意在于广纳贤才,因材施教,使有志者得以深造,有才者得以施展。如此,则国家之栋梁不绝,文化之薪火相传。且官学之设,亦可统一教化,使百姓知礼义廉耻,明是非曲直,从而民风淳朴,社会和谐。”

“如今之大唐已经非昔日之中原王朝,早已胜过他们百倍、千倍,不管是中原人,还是关外胡人,大家都能在这大唐天下安居乐业。”

“也真是因为如此,大唐拥有着广袤的疆土,还有着形形色色的人员。”

“这时候,兴官学,就是定下教化万民之本,不管是中原人,还是胡人,都要以官学为主。”

“此举,就犹如大秦一统天下之后的车同轨、书同文一样。”

“以后,大唐天下只有官学,大家也都要说唐语、学唐文、遵唐礼、守国法。”

“故此,官学也并非仅仅是官学,而是让大唐拥有着大同天下之基石。”

李承乾点了点头。

“登善公所言不错,父皇也是这般教导孤。”

“如今之大唐,乃是万族之大唐,父皇为天可汗,就要有着胸怀万族之天下的广阔胸襟。”

“兴官学,也并非仅仅是兴官学,更是要能让天下胡人都能知晓,这大唐,容的下他们!”

其实,用胡人的视角来看,那就是打不过,就只好加入了。

而用大唐天可汗来看,那就是百年之后、千年之后,还有边关之战火。

既然再多的战争,都无法彻底解决战火的问题,那我就直接解决可能会挑起战火的人。

那就是……天下再无汉·胡,之分。

大唐其实也是能够建立起来这样的机制的最佳时机,等到以后宋明时期,就不太可能了。

褚遂良听到李承乾的话,顿时又佩服起来。

不愧是天可汗。

竟然能够有着如此广阔的胸怀,还有那么大的野心。

天可汗是真的想要把大唐缔造成为一个前所未有的盛世大唐啊!

自晋以后,中原之地饱受战火的影响,到处都是生灵涂炭。

若是真的能够建立一个天下大同的大唐,那么,这般辉煌,必定是永记史册!

大唐邸报上面关于别的内容不多了。

如今大唐对地方上的治理,把控的非常严格了,最主要还是有了各地的学子们能够邮寄他们的稿件到达秘书监。

这就是上达天听。

地方上的官员们可不敢随意作死。

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百姓们所求也不多,就是一个稳定。

故此,大家才能开始争论起来官学,因为地方上也没什么好报道的了呢。

总要有一个话题,可以让他们充满着写作的激情。

而佛门的玄奘法师也好,还是道家的袁天罡、李淳风等也罢,这些人都知道,官学肯定不会在他们两家之中选出一个来。

真正有一些慌的人,还是儒家的那些名儒。

……

一觉醒来。

天塌了。

学子们竟然强烈要求建立官学!

不是?

儒家教义呢?

圣人之言呢?

至圣先师孔圣人就要被你们这些学子们给抛弃了吗?

最先慌的还是孔家的人。

一个一个,可都是凭借着自身孔家的血脉而天生富贵呢。

这一下子。

大唐要是以官学为主。

他孔家还能享受到昔日的荣耀吗?

孔颖达在这件事情上,乃是沉默以对。

每日还是照常在国子监中给这些学子们上课,似乎外面推行官学的事情,和他无关。

名儒王琰就没有孔颖达这么有耐心了。

在监国太子李承乾于东宫的显德殿,提出了官学一事之后。

当天晚上。

王琰就找到了孔颖达。

“冲远兄,你就真的愿意朝廷推行官学吗?”

孔颖达喝着茶。

“官学乃是天下学子们的心之所向,又岂能是你我可以逆势而为?”孔颖达说道。

王琰道:“如何不能?”

“至圣先师孔圣人以《论语》教化万民,汉武帝独尊儒术,又是何等的霸道。”

“如今,在某看来,那些学子们都是被人所利用了!”

“他们的心智已经被别人给迷住了,根本就不知道,推行了官学之后,对于大唐而言,将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孔颖达放下了茶杯,看着王琰,问道:“弘智兄,凡是都要讲一个利弊。”

“你既然说官学对大唐会有影响,敢问,又有哪一些影响呢?”

“其弊端又有哪些?”

王琰立马回道:“学子们以后只知道官学,而不知道儒学,甚至是连至圣先师都忘记了!”

“若推行官学,那么,官学又是那些学问?”

“佛门、道门,还是说……先秦时期的墨家工匠之道?”

说到之类。

王琰似乎更是愤愤不平了。

“哼!”

“什么凡是都讲一个利与弊?”

“只有商贾们才谈什么利与弊!”

“陈平安区区一个孺子,竟然想要推行他的工匠之学!”

“我看啊,此人就是狼子野心!”

孔颖达微微蹙眉,看着王琰,沉声道:“弘智兄,慎言。”

王琰怒其不争地说道:“难道不是吗?”

“你就是怕了!”

“那陈平安确实是发明创造出来了很多东西,也确实是缔造了这样一个盛世大唐。”

“但是他现在终于是露出了他的狐狸尾巴!”

“他想要推行他的学问,他想要成为圣人,他想要摒弃儒学,把他的那些师父们的学问,都给弄出来,招收更多的弟子,成为大唐最大的学派!”

“试问,到时候学子们人人都是打铁,人人都去刨木头,这朝野上下,治理一方的官吏们,都是以工匠出身,他们懂得如何治理地方,又懂得如何处理公务,又知道怎么调节百姓之纠纷吗?”

“什么利与弊?”

“我看,就是故意而为之!”

孔颖达一句话都不说,喝茶的速度却比一开始要快了。

或许,他竟然就不应该来的。

王琰喷了好一会儿。

才感觉到口干舌燥,再一看,孔颖达一脸淡然地坐在那里,顿时气不过。

“竖子不足与谋!”

说完,挥一挥衣袖,离开了这里。

孔颖达叹了一口气。

什么是大势?

他在国子监看的清清楚楚。

国子监的学生们都开始觉得四书五经不过平平,圣人之言,确实有道理,可以让他们明辨是非。

但是他们想要学的更多,他们想要知道,这个大地为什么是圆的。

他们也想知道,九天之上到底有多少个星星。

他们更想知道,这个世界到底有多大。

圣人无法说清楚这个世界到底有多大,什么山海经等,也无法说出真正的世界之全貌。

他们想要知道的唯一办法,那就是去看大唐邸报。

又或者,去向那些商贾们求证。

他们去过东瀛,也去过天竺,更去过那遥远的地中海。

他们见到了黑衣大食,也见到了白衣大食,更见到了北俱芦洲。

这是四书五经上面没有的内容。

在国子监的学生们,已经开始迫切地想要了解更多,每一天,似乎都有着问不完的问题。

这种好学的程度,就算是孔颖达也不得不感慨。

如今之学子和他们那时候有一些不一样了。

他们那时候学的读的是史,学的是圣人之言,以能够注解圣人之言引以为傲。

他们不需要去知道这个世界到底有多大,也不需要知道,两小儿辩日的说辞,到底谁错谁对。

他们更不需要知道为何两个大小相同,重量不同的球,在同一高度落地,却能够同时落地,而不是重一些的球先落地。

儒学到了现在,已经无法去解释很多很多的现象。

用有一些学子的话来说,他们并非是要摒弃儒学,而是在儒学的基础上,要能明白更多的道理。

孔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既然如此,那就应该让自己知道的更多才对啊!

学子们如今对于推行官学的渴望非常强烈,他就算是联合更多的大儒站出来阻止。

恐怕也是无济于事了。

不管是天下学子,还是庙堂之上,都在推行官学。

仅仅是他们这些年迈的酸儒,就能够阻止吗?

“阿耶,阿耶!”

“太子殿下相召!”

也就在孔颖达起身,打算离开这里的时候,他的儿子孔志元气喘吁吁地跑来。

孔颖达道:“莫慌,我这就去。”

孔志元看着镇定自若的孔颖达,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

孔颖达轻声道:“放心吧,大势不可违,我们应当顺势而为。”

说完,直接坐上了人力车,去了东宫。

“冲远公,你且看看。”

“这是仲谧公、嘉运公等人编撰出来的官学教本,暂定的是一共六大课程。”

“国学、算经、地理、历史、工学、农学,以次六大课程为官学。”

“其次,每一年的教本都会不一样,这是第一年,也就是八岁的学子们入学之后要学习的内容。”

孔颖达是真的没有想到,官学来的会如此的快。

在看到工学的时候,心下已然明了,这就是那位赵王的学问了。

果然……。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