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心中有佛,手里有刀

“不错。”

妖僧朗声说道:

“江南士绅阶层,偏居一隅的庙堂、经济、文化集于一身的江南士大夫集团。”

“事实上,自两晋之后的南北朝,也形成了同样的东西,那便是门阀!”

“无论是门阀,还是士大夫,他们抱团掌握话语权,掌握文化传承,目的都是为了分权夺利,从皇帝的手里分权!”

徐钦脱口而出。

“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姚广孝点了点头,“徐公子试想,无论是门阀还是士大夫,到底凭的是甚么,敢跟皇帝平分天下的权柄呢?”

“是军事,还是财富?”

徐钦闻言摇了摇头,“是地域文化!”

“正是如此,就是地域文化。”

姚广孝对徐钦的回答非常满意,他继续道:

“正是因为门阀、士大夫、豪绅等人物,千百年来形成了独特的江南文化,这种在和平时期远胜过军事和钱财的东西。”

“他们掌握了这个东西,也就掌控了话语权,他们甚至敢抹黑当今皇帝,而朝廷却拿他们毫无办法。”

姚广孝从案几后面站起来,在书房内踱步。

“所以说,想要打击江南士绅们的话语权,就必须要从佛法方面下工夫。”

“江南百姓非常信佛法,只要大家的思想统一了,门阀失去了绝对话语权,他们就没有了能威胁皇权的能力。”

“如此一来,朝廷便可以让各种思想互相博弈、对抗、辩论,从而达到集权之目的。”

徐钦颔首,他已经明白了妖僧的意思。

而且这个想法,必然得到了朱棣首肯,否则,就算姚广孝想推,也推不动。

“既然如此,那大师打算何时开始有动作?”

“这要有个先后顺序。”

姚广孝习惯性手抚长须,垂目道:

“老衲需要徐公子在这两地试点,先用门阀豪族的人头,来震慑人心一番。”

“这叫心中有佛,手里有刀,菩萨心肠对人,金刚手段做事,做事留余地,出刀不留力。”

徐钦朗诵了一段后世江湖上的警世名言,却很符合当下形势。

“说得好。”

姚广孝继续道:

“老衲还要引入道门,在中间掺合。”

“这便是新的道门佛家之争,恐怕会在世人心中,掀起滔天巨浪。”

“越乱越好。”

徐钦接过话题,旋即发表自己观点,“天下大乱,达到天下大治,这跟晚辈搅局兀良哈三卫是一个道理。”

“思想意识和江湖势力往往是融为一体的,他们内部乱起来,几方势力都反而靠向朝廷,就形成了集权。”

“确实如此。”妖僧赞叹道。

借着推行摊丁入亩的机会,把江南这些不肯臣服于永乐朝各派势力,好好地清洗一遍。

这的确是个好机会。

而且,强推摊丁入亩是第一波。

等整个江南在秋收之前,所有土改田税结束之后,第二波攻击,就会由妖僧这边发起。

这样一来,对永乐新朝怀着很大敌意,且从奉天靖难起,就诋毁朱棣的江南门阀豪绅阶层,必然会遭到重创。

然后接下来,就是继续进行‘柔性削藩’,帮助朝廷解决宗室内部对皇权的威胁。

作为建文余孽的聚集地,就彻底大清洗,永乐王朝的统治,也就进一步稳固。

江山稳固,更有利于强国富民。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朱棣是个称职的好皇帝。

两人随后又交流了片刻,徐钦方才起身离去。

五千稽征卫大军,浩浩荡荡自南京城北侧的神策门、金川门,太平门、朝阳门而出。

一半多兵马是乘船顺江而下。

从陆路行走的,只有一千五百余人,领头将军正是张辅。

本次出行,徐钦是钦差大臣,是正使,而张辅则是副使。

而张辅是侯爵,二品武职。

徐钦呢,则是区区三品文职。

在大明朝,武职品级都很高。

一个卫指挥使是武职三品,都指挥使是二品,副总兵或右提督是从一品。

军左提督,总兵官就是正一品。

这些都是老朱这土鳖定下的老规矩,重武轻文。

反观文职,六部九卿都只能是二品,建文朝直接提到从一品,但时效不长。

朱棣上台,还得执行太祖那一套规矩。

可和平建议时期,官场处置文官抛头露面较多。

不得已,就出现了三品文官领导二品,甚至于从一品武官。

这个奇葩现象的追踪,现在看来应该从永乐朝慢慢开始的。

这次,徐钦就带了个头。

所以,历史上大明朝到了崇祯年间,这个奇葩倒成了常态化。

因为朱棣渡江是先入金川门进入南京城,所以,本次出征,同样由金川门出发。

朱棣称帝之后,南直隶四周是望风而降。

而天下无敌的燕军铁骑,压根就没有踏足南直隶的核心区域。

当初准备攻击扬州城,守城主将降了,燕军连城都没入,直接杀向镇江。

淮安就更不用说了,朱棣完全是绕过去走的。

金川门的镝楼上,文渊阁的几位学士,除了解缙着绯色,其他人都是身穿绿袍。

他们正聚在一起目送大军出城。

枪矛如林、旌旗蔽天,冰冷的战甲在烈日下闪耀着寒光。

铠甲上斑驳着洗不掉的血迹,在阳光下反射出让人心悸的光芒。

这样雄壮又充满肃杀之气的大军,让站在城头观望的学士们,不由得感到胆战心惊。

就连自诩见惯世面的解缙,心里也暗自打起鼓来。

文渊阁七大才子,徐钦只带上两个,作为自己的大秘。

一个是杨士奇,另一个是杨荣。

三杨中就有二杨了。

七人中有两个知点兵的,一个叫金幼孜,是个合适的首长身前的战术参谋,跟东汉诸葛孔明手下的法正那般角色。

另一个便是杨荣,他擅长屯田、边防、粮饷等筹划和后勤的事情。

这个正是徐钦这次出征所需人才。

让人瞧不明白的是,徐钦带的另一个大秘是杨士奇,而不是解缙。

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解缙太孤傲,不太合群,虽有才华但不好用。

杨士奇则不一样,人家谦卑。

当初,讨论摊丁入亩这件事时,解缙和另外两人有不同意见,一句话就是不妥。

不过,既然皇上决定了,他们只能不留话柄地侧面讨论一番。

作为文渊阁的主阁大学士,今日的解缙是又气又妒。

.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