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9章 各方势力搏弈

清海军混合舰队在九江马当,遭遇了滑铁卢,被迫撤退到安徽芜湖停泊修整,消息传到北京紫金城,朝野上下一片哗然。

摄政王载沣更是心如火焚,面如死灰,慌乱中寻求应对之策。

倘若武汉起义之火不能尽快扑灭,将远不止一省一城的事变,漫延至全国,时间延误,梁柱摧折,大厦倾倒。

一个庞大的大清帝国,即便是腐朽之极,也不等于它衰弱得不堪一击。

情急之下,摄政王让内阁总理大臣、庆亲王奕劻,求救于东交民巷的洋人公使们。

奕劻派主管外务的协理官,送信函至英国公使馆和美国公使馆,告之事态的变化,请求英、美两国政府的支持,希望驻汉口的英、美等国的海军舰船参战,炮轰起义军三道桥,刘家庙等驻点,帮忙清军收回失地,从而挽回清王朝在武汉三镇的败局。

英、美公使都表现出少有的同情,均表示他们会指示本国驻军,给清政府以力所能及的一切援助。

几天之内,汉口长江水域聚集起十九艘外国军舰,其中英舰8艘,美舰3艘,德舰5艘,俄舰2艘,日舰1艘,他们封锁了汉口江面,不允许武汉革命军的舰船靠近,岸上码头还有海军陆战队把持,大有武装干涉之势。

消息传到陈天华的司令部,他当即派人前往汉口,先跟英驻汉口总领事交涉,而后是美和德。

陈天华这些年跟英、美和德这三国关系处得还算不错,技术合作和国际贸易也是跟英美德做得最多,尤其是跟英方,无论是银行金融,还是矿产铁路的勘探开发合作,是所有洋人国家中最多的。

他心里也十分明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大英帝国在西方列强中最有权威性,国力最强悍,俗称日不落帝国。

这时候,陈天华多年的生死之交,英籍好友伊恩,现在是英驻上海总领事,他跟英驻汉口总领事葛福关系非常好,甚至跟英公使朱尔典关系都不错。

在伊恩的斡旋之下,葛福最后明确表示,六国军舰和军队是为维护租界和侨民的安全,除非受到攻击,否则,他们不会轻易参战。

最后协商结果是,起义军的武装船只不允许在汉口江面上停泊,但渡口码头可以使用,这就方便了汉口起义军的增兵调动,弹药和后勤保障。

有了这个结果,陈天华认为己属不易,这口气只能憋在心头,以他现在的力量,无法跟帝国主义列强们比拚硬扛。

当然了,这个结果并非真正是伊恩个人斡旋的功劳,他只是顺水推了一把而已,而真正的‘顺水’,是帝国主义列强们的本国利益和对华策略。

西方各国,都非常不喜欢清朝这个泱泱大国,发生什么革命与大变革,让这个东方古国与民族强大起来,因为他们对唯唯诺诺的清政府奴役惯了。

当今清政府,早已是列强们手上洗顺了的一副牌,虽说已经腐朽不堪,但是却容易掌握、把控,本国利益都能得到保障,当然不希望一个代表新思想的强硬政权上台。

尽管陈天华为代表的武汉军政府,宣称承认之前西方各国在华权利,但是,革命,对于一个现存利益的拥有者,一个对所在国主权的入侵者,即使现在矛头不指,谁能保证以后不指?全面掌握政权之后还不指?

况且,陈天华是个什么样的人,恐怕东西方列强们对他研究透了,他是个十分强悍的奇人、伟人,总让人惶惶不安,始终感觉到一种巨大、潜在的威胁。

但从长远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旧势力、旧体系总是要被新兴力量所砸碎,取代,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谁也阻挡不了的。

西方列强们,那些精明的政治家们,他们这点是心知肚明,所以,他们从长计议,谨慎地选择观望姿态,暂时性的中立,决不轻易去得罪陈天华。

具体策略是:旧政权我会声援,或适当保护,新政权我暂不出手,留有余地,等到事态明朗了,我好站出来说话,总之,一切都是为了本国利益。

这就是西方列强,目前对待武汉起事的外交基本法则。

这场外交风波总算是这样过去了,目前三道桥那边,起义军和张彪的清军还在对峙中,铁良的第一军陆续到达,分别驻扎在祁家湾和滠口一带,军司令部设在孝感,但都按兵不动。

没有强有力的炮火支援,双方力量对比,只能算是势均力敌,虽说清军兵力上绝对占优,但他们内部心并不齐整,各自心怀鬼胎。

王遇甲、王占元和李纯等人,根本不理睬督统铁良大人的出击命令,说了一大堆不能出击的理由,并不想真的进攻起义军,他们是在等待朝廷的重大人事变动。

……

清澈的洹河,当地人称安阳河,是一条古水,源于太行山脉。

洹河北岸,袁林以西,京汉铁路东侧,有个临时停靠的车站,据说前些年袁宫保兼任邮电部尚书时,特意设立一个临时站台,名为袁家车站,方便自己随时随地返乡。

所谓洹上村,是个占地三百余亩的特大宅院,实际只有一户人家,那就是大名鼎鼎的袁家,当地泥腿子们都叫袁宅,或袁家花园。

洹上村离安阳城只有三里远,西路京汉铁路只有一里路,交通十分便捷,它坐北朝南,呈方形,四周筑有砖砌围墙,高七米,厚约五米,很像城墙,墙内四周建有上下二层的碉楼。

面南的围墙中间开了一个拱字型的大门,门上方的墙壁上,横刻着三个大字‘洹上村’。

袁宫保去年底被摄政王载沣强行下野,将官职撸得一干二净,回乡当渔翁垂钓。

但他直隶参谋部,卫队营是原封不动带回洹上村,这里,就是他的另一个司令部,什么电讯电报,情报讯息等畅通无阻,他时刻关心着局势的变迁。

正当陆军大臣铁良在汉口前线为军令不畅,捶胸顿足之时,袁宫保却在恒上村东书院里,与自己的长子,以及心腹幕僚长杨度,品茶聊事。

刚过完五十岁生日的袁宫保,正当壮年,他矮墩结实的身躯,一张方正国字脸,脸颊红润滑油,浓眉大眼而不怒自威,只是八字胡须微微有点花白。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