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死亡公路

时间来到十二月份,北川省境内的气候变得更为严寒,天气也更恶劣。

天气的极端,主要表现在小雪的不断。

陈桐鸣甚至有过计算,在最多的时候,这该死的天气竟然能持续下二十个小时的雪,而一天也才二十四个小时啊!这是一个多么让人无奈,而又感觉害怕的数字。

当然,偶尔有这么一天,也只能说天公不作美,赶路的人,实在不走运。

可自打进入十二月后,在第一周的七天里,平均每天的下雪时间都能达到九个小时以上。

因此,就连张君傲也都抱怨起来,这可真是倒霉的十二月。

毕竟,风雪是不能阻挡他们继续往省会进发的决心的,但会给他们增添许多麻烦,打乱原有的计划。

原先以为,有了那群雪橇犬的帮助,他们就能以每天至少100公里的速度,往省会城市-定宁市进发。

顺利的话,一个星期内,他们就能住进温暖舒适的旅馆中了。

可现在这个速度,必须减少到了70公里以下。雪橇犬们终究不是机器,它们再怎么吃苦耐劳,也是有生理极限,以及情绪感受的。

再者,因为风雪会影响行进时的视野,有时候即便一再小心,也可能会迷了路。

这种情况,他们在重新出发后的第四天,就已经遇到了。

然后,又花了两天的时间,才把路线给修正了回来。

鉴于现时的天气变化,为了避免再次发生这种事,张君傲也不得不开始为计划做出改变。

最初,张君傲坚定的认为,在前进的路上,要有意地避开人口聚集地,这就包括了各大城镇,甚至是村庄。

这是因为,他们有能力在野外长时间生存,无需寻求他人的帮助。这也能减少与陌生人打交道时,可能存在的一些麻烦。

最重要的是,这能降低他自身暴露的风险!

但随着与北宁市距离的缩短,在路上需途径人口聚集地的概率,也在不断增加,总会有避无可避的时候。

与其在路上一再浪费时间,还不如尽早抵达目的地,以防迟则生变。

这里说的变化,不是说担心天气还会变得更恶劣,是怕局势有变。

前天,他们在一处平原上,发现了许多被破坏的防御工事。

有曾经横跨平原,不见尽头的铁丝网防线,如今被断开了许多阔口;有曾经排成矩阵,可抵挡坦克、装甲车前进的钢铁拒马,如今被炸得七零八落,严重变形。

再有步兵战壕、高炮阵地……等等,都有被密集炮火给洗地过的痕迹,那些遗留下的弹坑,甚至连持续了多日的风雪,都无法完全将其掩盖。

可想而知,如果没有了皑皑白雪的掩饰,眼前能够看到的平原,就只是一片焦土地狱。

毫无疑问,这片平原,曾经是一处战场。而且是有过很沉重伤亡的战斗发生,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守的一方,都在这里留下了许多人命。

最终,张君傲还选择绕开了这片平原,他当时的说法,是担心在雪地上,还会残存着未被引爆的地雷。

但其实,他还有着另一个顾虑,通过手上地图的对比,他已经初步能够推断出,在平原的背后,是丰庆市。

虽说,抵达丰庆市后,只要一路沿着省道走,距离北宁市就只有300公里。

可他不确定,在平原的背后,又会有着怎样的景象。自己又是否,能够接受那样的结果。

这是因为,丰庆市是拱卫着省会-北宁市的七座周边城市之一,地处西北。

按理说,洛萨夫帝国的陆军部队,是从北川省的东北部打开缺口,继续往内陆行军的。

如果要尽可能快地逼近北宁市,通过闪电战来夺取最具价值的战略目标。那丰庆市的位置,根本就不在最短的行军路线上。

但事实足以推翻怀疑,在平原战场上目睹的一切,已经证明了在丰庆市的周边,有过大战发生。

而距离那场平原战斗结束的时间,不会超过十天。

为了绕开丰庆市的城区,他们在路上又多花了三天的时间,沿途也经过了一些郊外村庄,但不敢逗留。

一是不想惹来麻烦,二是看到的情况,也的确不容乐观。

一些村子不说十室九空,但也至少走了一半以上的人。而留守在村子里的,多是一些老弱妇孺。

路上本来就人少,即便偶然发现人影,可当对方也发现有一群狗拉着车时,光是瞧见这声势,还未等看清状况,就会慌忙逃走。

最初,张君傲也曾尝试过去敲响几户人家的门,想询问一些情况,可根本无人愿意应门。久而久之,他也就不做打扰了。

走了三天蜿蜒曲折的乡道,也就顺利绕开了丰庆市的中央地界,来到与北宁市接壤的临界地带。

这时,才又步上平坦开阔,地标清晰的省道,继续往北宁市进发。

过了界碑,既意味着已经正式踏足北宁市,也代表着距离北宁市的市区,还有着210公里的路程。

北宁市作为省会,共管辖着8个市辖区以及10个县,总面积达到了6万平方公里,单论地域面积的辽阔,就相当于某些沿海发达城市的几十倍。

自然与土地资源丰富,是它作为内陆城市的优点,但缺点也很明显,就是交通设施不够发达。

在需要严重依赖陆地运输的现状下,却连可以连接四面八方的铁路网都没构建好,对于公路的建设也很一般。

以至于,对许多百姓而言,最常用的运输工具仍是:驮马。

当然,这也是整个北川省在经济发展上的痛处。

不是说没有钱修铁路,而是不敢修得太好,只因这里的地理位置,太过敏感。

一旦敌人打过来,这里大力建设好的基础设施,就会沦为敌资。

完善的铁路设施,一旦落入敌手,就会极大地方便了敌人运输物资和兵员。

交通的不便,也意味着,辖境内人口的流动,不会那么频繁。

尤其是对于那些,视土地即为身家性命的农民家庭而言,一旦离开了乡土,该如何生存下去,就成了必须顾忌的问题。

但当敌人打过来的时候,是走还是留,就成了更大的问题。

在张君傲的老家清溪镇,在黑河县,大部分的人就会选择留,因为很多家庭根本连逃跑的能力都没有。

因为,如果洛国人一路打到北宁市,就意味着逃难的人也得一路被追赶着,疲于奔命地在冰天雪地里,逃亡上千公里。

在这种情况下,大部分人都会死于饥寒交迫,死于百病缠身,又或是死于野兽的袭击,以及比野兽都还不如的强盗手里。

如此一来,逃跑成了下下策。只能期望,到来的敌人不要太泯灭人性,日后生活在沦陷区的日子,至少还有一口饭可以下肚。

反之,与北宁市越是靠近的地区,人们在得知敌人将要打过来时,倾向于逃跑的想法,就会更强烈。

这无关乎什么骨气,或是民族情节,只是各自有活下去的理由,仅此而已。

因此,在最后这200里路省道上。陈、张二人所见到的风景,果然也不再单调了,但多出的几分,全是凄然。

在这逃亡大道上,时不时就能发现一些被遗弃的物件,有装着衣物的藤箱、有厚重的被褥、木器家具…...

虽然尚未有直接目睹,那千车万担,绵延数里,流民不绝,哀啼不止的场景。但就凭这一路的遗弃物,就能想象到那种惨不可喻的悲凉。

不知是决策有误,还是真的讽刺。

如今,当那雪橇车行驶在以平坦笔直为多数路段的省道时,行进的速度竟然比在蜿蜒乡道的时候,还要慢上一些。

不仅是因为要留心指挥雪橇犬们,提前躲避零散落在路上的遗弃物,有时还得暂时停下来,拿上工具,干点体力活。

所谓的体力活,是陈桐鸣此前绝对意想不到的事情,不是清除路障,而是掩埋尸体。

就是掩埋那些,不知具体出于何等原因,但最终还是倒在了这条公路大道上的逃难人。

意想不到,是因为这种对“自身全无利益,唯有默默付出”的善举,是张君傲执意要去做的。

最初,在路上发现第一具尸体时,是一个大概只有八、九岁的男孩。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人,倒卧在雪地中死去。

实际上,这个男孩身上的衣着,还是挺不错的,不像是穷人家的孩子,起码出身中人家庭。

但当翻动这个男孩尸身,看清楚他的五官时,陈桐鸣就已经明白到,这个男孩会被人遗弃的原因。

那是一副特殊的畸形面孔,陈桐鸣结合他前世的认知,知道这是一个患有“唐氏综合征”的小孩。他虽然不确定在现在这个世界,这种先天性的疾病,被命名为什么。

那个用于被遗弃的理由,又或是借口,已经很是了解。

平日里,一个正常家庭要养育这么一个有智力障碍,且外貌明显异于常人的小孩,已经是得承担许多压力。

而到了非常时期,这种压力显然就会演变为更大的负担。

在逃亡路上,其实很多人都是没有具体目标的,这路上数之不尽的遗弃物,就是最好的证明。

那种朝不保夕的危机感,会让人的心理底线不断降低。

当他们决定丢弃身边的某一样物件时,其实在内心里,就已经开始为下一样的要割舍的事物做盘算了,可以是一件衣服,也可以是老人、孩子。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