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一章 西征东征

“在下正是大宋使者。”赵普并没有隐藏自己的身份。

“既是宋国使者,为何不去找文公,反而来找我赵氏?”依旧是赵毋恤在发问。

“自然是来与赵氏谈笔生意。”赵普回答的很干脆。

“你们想做什么?”

“自然是帮助赵氏度过眼前的危机。”

“你们这么做有什么目的?”

“作为后辈,帮祖先解决眼下的困难,难道还需要什么回报吗?”赵普笑了笑。

“别在这里玩这一套。”赵盾忽然开口了,“虽然我们是古人,但也不是随便两句赞美之词就能够骗过的。既然阁下身为宋国使者,却来为我赵氏出谋划策,想来提出的建议对贵国征伐河北应该也是有很大帮助的。如此看来,贵国提出的建议,莫非是让我们继续攻略晋阳?”

“赵氏祖地,怎可掌握于外人之手?”

“如果阁下就只有这点本事,那便请回。”赵盾也不客气,“这纵横辩舌之术,阁下还是多练练再来吧。”

“还请等一下。”赵普做了个手势,“在下敢提出这个建议,自然是有合理的解释。”

“说说看。”赵盾打量着赵普,“如果阁下还只是用一些虚妄之词来糊弄,就休怪我们不讲情面了。”

“那么,在下首先就从单纯的利害说起。”赵普气定神闲,“不知赵氏府上可有地图?”

“自然是有的。”赵胜起身,很快就从后宅拿出了一幅完整的地图。赵普看了一眼就确定下来,不是同舟阁的版本,似乎是赵氏自制,周围只标注了附近的城池。

“首先,我们要有一件事情达成共识。”赵普在地图上指了一下,“事实上,贵国选择的方向不止两条,还有一条也可以考虑的——也就是南下陈留。这条路线似乎一直以来都不在贵国君臣的考虑之中,此为何故?”

“我晋国缺少统领水军的将领,而贵国的水师之强有目共睹。若是我军真的南下,贵国凭借水师之利切断我军粮道,我军不战自溃。”还是赵胜开口接过了这个问题。

“很好,贵我两方在这个问题上达成了一致。”赵普点了点头,“那么接下来就是第一个问题,既然知道我军水师强盛,那么我军如果从开封向平原进行补给,贵国可有办法阻止?”

“无有。”赵胜摇了摇头,“就算我军把平原围了起来,高唐的援军也能很快抵达。”

“那么各位觉得,洛阳的唐,能否像我军一样对晋阳进行补给呢?”

“不能。水运便利,远超陆路;何况并州境内,山路崎岖难行,运输粮草的补给部队只怕还未等抵达,粮草就要消耗大半,就算洛阳富甲天下,这等粮草运输之法怕也难以为继。”

“晋阳和平原,又是哪边更加富裕一些?”

“在刘氏掌握下的晋阳,应是比石氏掌握下的平原更加富裕,但是单纯凭这两地而论,其实相差无几。”

“贵国攻占了壶关,想来也应该控制了一部分并州。这么算起来,晋阳可没有平原富裕。”

“这么算的话,倒也不差。”

“晋阳论产出,不如平原,论后勤支援能力不如平原,那么为什么不以晋阳为目标呢?”赵普反问了一句,随后不等赵氏众人回答便继续道,“最重要的一点无非就是晋阳的地理位置。相比于平原附近的平坦地形,并州境内的山势崎岖,对于进攻方而言也是一件难事。若是旷日持久,不仅攻不下晋阳,届时还可能后方空虚,被我军坐收渔利。”

“没错。河北之地。不可能存在两个胜利者。我军攻晋阳,却被唐国趁虚而入,那么唐国毫无疑问就是我军最大的敌人,但是当贵国攻下平原之后,一个口袋内伸进了三只手,那么这三只手势必要先掐起来。偏偏唐国、我国、贵国连成了一条线,那么我国无论与谁开战,都只是会让另一方得到好处罢了。”赵盾道,“光凭借阁下现在分析的这些,可不足以成为我军与唐国开战的理由。而且,基于这些理由的话,反而攻击贵国的平原是更优秀的选择。”

“晋阳补给不利,山路崎岖难行,便意味着短时间内难以发起攻击。唐国想要在河北扩张,只有两条路,要么走壶关进攻邺城,要么穿越云中、雁门,走代地进攻蓟。而以晋阳现在的实力,攻壶关则兵力不足,攻蓟则粮草短缺。短时间内对河北不会造成太大影响。而我军若是攻晋阳,以贵国的后勤支援能力,只怕我军还未能攻下晋阳,贵国已经攻破了南皮。如此看来,我军强攻平原,将贵国赶回黄河以南或许更符合我国的利益。不知贵国君臣对此是否有所考虑?”

“此言差矣。贵我两国战端一看,怎么可能轻易结束?且不提贵国能否顶着我国的后勤支援拿下平原,就算贵国能够拿下平原,难道我国就能够善罢甘休?届时贵我双方必然会围绕着平原再次厮杀,直到有一个无力再战为止。而这个时间足够唐国解决内部的障碍,攻取河北诸郡了。而贵国一旦打下晋阳,唐国是无力再行进取之事,贵我两国可以到时候再在河北一决胜负。”

“归根结底,不过是贵国在为攻伐河北找一把刀罢了。”赵毋恤冷哼了一声。

“贵国莫非觉得自己还有选择权?”赵普挑了挑眉,“贵国无论是西进还是东向,无论有意还是无意,事实上都是给另一方做刀而已。难道贵国还有能力两线作战,同时攻击平原、晋阳不成?”

“你说的确实不错,当前之势,我晋国不得不选择一方与之为敌,而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便宜了另一方。”一直在沉默的赵衰终于开口了,“只从客观的利弊说话,无论选择哪一边,都有足够的理由,阁下既然是代表宋国而来,应当明白,只是口舌之争,说服不了我们。”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