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启禀陛下,师贵妃有喜了

第230章 启禀陛下,师贵妃有喜了

汾州。

赵鼎一身大红袍站在矿山上,身边跟着不少的官员,还有王渊派来的护卫。

这时候的开采,其实就是露天采矿。

也有一些矿洞。

但是因为技术原因,大部分都是直接露天开采,把上面一层的泥土层全部拉走,露出里面的石炭,然后开采这些石炭,拉到北地,又或者是南方给卖了。

北地自然也就包括西夏的商人、大金的商人、甚至是蒙古的商人都有。

而且,他们给出的钱财更多。

矿主赚的也就更多。

石炭从黄河顺流而下,一路上,经过很多码头,每个码头都会有行脚商。

他们买到石炭之后,用脚夫来运送,一人背一些,一路上,能高价卖了,也就直接出手了。

等到卖完了。

就继续进货。

不管是春夏秋冬,石炭都能卖出一个不错的价格。

夏天的时候,肯定卖不起价,但是石炭又不会过期、也不会腐烂,直接存放起来,到了深秋之后,就开始卖。

况且,将作监那边,还有铁匠铺子,都是需要这些石炭来打造更好的铁器,还有窑厂也需要石炭来烧制青磁窑。

只要是能赚钱,有不少人还真的不要命。

赵鼎所在的这个矿,属于一个小矿。

然而,这里面的矿工大部分竟然只有十几岁,最小是九岁,也要提着箩筐,负责运送石炭。

赵鼎得了赵煊的命令之后,先到了太原府,向王渊递上了书信以及皇令。

他先是明察暗访,然后以三万士卒,分兵包围了好几个大矿山。

直接以私自开矿,且把石炭卖给了金贼,有通敌卖国之罪,当即就把矿主以及矿主下面的几个管事斩首示众。

杀完了人。

又立即组织抄家。

抄完了家。

这才公之于众。

赵煊也在邸报上面让人发表了关于河东路那边私自开矿,贩卖百姓以做苦力,赚取百姓们的血汗钱,压榨百姓们的劳动,且,把石炭贩卖给金贼,有通敌之罪。

在得到了地方上的官员举报之后,便立即下令让赵鼎和王渊一起负责整顿整个河东路的矿山。

谁要是敢违背皇令。

杀无赦。

等到当地的官员,还有当地的其他矿主反应过来的时候。

赵鼎又是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控制了不少矿山,还有一些官商勾结的官员。

而这个矿山。

因为位置靠近西北,再加上,矿山比较偏僻,很长时间都没有发现。

现在发现了。

也已经为时已晚。

一共六十八人。

最小的九岁,最大的五十多岁,全部被杀。

矿主也已经逃跑,不见踪影。

“查!”

“不管如何,一定要查到此人。”

“犯下如此大的罪行,就不能让他继续逍遥法外。”

“先从当地人开始调查,直接把他的罪行宣扬出去,六十八个人命,他必须负责!”

空气中都是一股腐臭的味道。

不少官员都有一些不适。

赵鼎的心中只有愤怒。

不到河东不知道。

到了河东才发现,这些矿山是何等的污、秽!

矿主们又是何等的黑心。

他们简直是枉为人子!

赵鼎接着,又下令让将士们掩埋这些尸体,以防止瘟疫的发生。

然后开始安排人从附近的村落开始调查,还有这个小矿山以前运送石炭的路径,以及贩卖石炭的商贾,还有从他手中购买石炭的行脚商等开始调查。

一定要查到此人。

给百姓们一个交代。

离开了小矿山。

赵鼎带着官员们回到县衙。

“这一次,解救了多少百姓?”

身边的主薄连忙出列道:“回相公,一共是一千三百六十二人。”

赵鼎拿过花名册看了起来。

看完之后,吩咐道:“去询问一下,他们的户籍在何地,要是愿意回去的,就给他们粮食和身份文牒以及一些路费,让他们回去。”

“不知道家在何处,也无法回去,或者是不想回去的,那就送去平遥落户。”

“那里已经开始开荒,让他们去那里参与开荒吧。”

身边的几位官员连忙躬身道:“是。”

赵鼎这些时日是东奔西跑。

几乎是把整个河东路都快要跑遍了。

也几乎是马不停蹄。

因为他担心,速度慢了,有一些矿主也得到了消息,和今天看到的那小矿山一样,矿主直接把矿工全部给毒死,自己直接跑路。

这些小矿主本身就把矿山开在比较隐蔽的地方,一般人都找不到。

他要是跑了。

这天南海北的还真的不好追查。

杀死了那些私自开矿的大矿主,必然也要整合他们的矿山,然后建立国有矿山。

这也是赵鼎交给他的一个任务。

要用比较先进的工具,并且,还要招收矿工,给出一定的工钱,让他们开采。

开采出来的石炭,以非常低的价格售出。

到时候,这个价格也要根据矿山收支情况来定,不能太低,也不能太高。

定下价格之后。

邸报是要发布出去的。

就像是严格控制的生铁价格,如今就已经基本上做到统一定价了。

因为赵煊在陈规造出高炉炼铁法之后,就建立了三个大型的铁厂。

有了这三个大型铁厂,大宋的生铁的产量也就提上来了。

也就不必依靠那些商贾了。

赵煊正在建立国有资产。

石炭就是他的第一步,后面还有精盐,还有他的蒸馏酒,还有同福客栈等。

不过几天。

赵鼎就让人统计好了河东路的所有已经探查到的矿山资料,然后规定路线和区域。

以建造五个大型矿山。

除了这五个大型矿山之外,不允许任何私人继续开采石炭。

发现者。

杀无赦。

当然,如此一来,也必定会有一些百姓悄悄地自己去开采那些小矿山。

这一些,发现了自然要惩罚。

但是比那种直接以矿山的存在,控制百姓当奴隶,自己当包身工的矿主的罪行要轻很多很多。

建立五大矿山。

再用将作监研发出来的工具来开采,再用韩世忠建立的船厂的大帆船运送石炭。

最后卖给码头上的行脚商以及其他商贾。

还要供应将作监,以及大宋如今的三大炼铁厂。

任务还是比较重的。

……

赵煊把陕西路、荆湖路、淮南西路、淮南路、京畿路的农耕情况,还有商业情况,以及当地百姓们的生活情况,都摆了出来。

一共是二十四卷。

这些也都是御史台、吏部、殿前司,再加上三司等官署调查出来的结果。

大部分都是明察暗访,各自把各自调查的结果写出来上报。

最后由秘书监汇总。

好的、不好的,都有。

赵煊也没有觉得大家都是报喜不报忧。

毕竟,他来大宋快三年了。

从守住京师到如今的北伐成功。

用了三年的时间,完成了历史上几十年的抗金战争。

这看起来不可思议。

但是细细看来,却也在情理之中。

岳飞带着岳家军抗金,一路从江南打到了北地。

乃是南宋时期的脊梁。

赵煊直接就提拔了这样的人领军,成为了节度使,还有武官的官职。

让岳飞比历史上的权柄更大,地位更高。

还有一个宗泽。

这位能够镇守东京城两年,数次击退完颜宗弼的帅才,也得到了重用。

所以,金贼并不可怕。

中原有着敢战之士。

只是在历史上,缺少了敢战之将,以及缺少了敢战之君。

赵桓自己出城去金营求和。

自寻死路。

赵构带着行在一路逃亡,从相州逃到了临安,从临安逃到了海上。

连赵宋的皇帝都逃了。

试问。

那些将士们还有信心去抵御金贼吗?

又有刘光世这种逃跑将军。

还有杜充这种为了自保,挖了黄河的河堤,淹了开封城和几十万百姓。

皇帝逃了。

大将军也逃了。

士兵们不逃,等着被金贼砍吗?

赵煊以宗泽为帅,以岳飞、李彦仙、韩世忠、吴阶、曲端、王渊这些名将为先锋将军,各领一军。

这样的真容,要是还打不过金贼。

那才是最大的问题。

三年。

击退了金贼。

收复了河北三镇。

挽救大厦于将倾。

也算得上是万世之功。

也让赵煊的声望达到了一个巅峰。

秦桧、王时雍、万俟卨这样的私心比较重的臣子,也只能俯身,不敢有太多的小动作。

赵煊想要地方上的情况,想要一个数据,谁敢糊弄?

摆在诸位相公面前的。

是几个官署的官员们化身成为了贩夫走卒,在地方上明察暗访记录在册,形成的文书。

当赵煊介绍完这种明察暗访的方式之后,诸位相公的心中却也是精彩无比。

像是李纲和宗泽这样的大臣,那是深深地对赵煊对于地方上的关注,对于朝政的重视,对于大宋兴盛的重视。

如此明君,千古未有。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

又有哪一个,是让官员们化身成为贩夫走卒去对地方上的百姓的生活进行明察暗访,又有哪一个,是对贪官污吏们严惩不贷,抄家斩首的?又有哪一个,说出了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又有哪一个,定下了不和亲、不纳贡、不割地、不赔偿的对外祖制?

又有哪一个,在大厦将倾之时,以非常之手段,用了短短三年不到的时间,反败为胜、击退了强大的外敌?

唯有坐在这首位的陛下!

诸位相公是一一翻阅了二十四卷,对于大宋国家的基本情况,有了一个更加清醒的了解。

总的来说。

形势一片大好。

真的。

陕西路在金贼被赶走了之后,进行了一次整顿,整顿力度比较大。

贪官污吏的人头滚滚落地。

让政吏清明了不少。

再加上,大宋和西夏互市,陕西路就是一条丝绸之路。

让陕西路的商贾们赚了不少钱。

他们赚了钱。

陕西路的总体经济也就一片向好。

然后就是这一次的矿山整顿。

不少黑心的矿主被杀。

那些被矿主们控制的矿工们被朝廷解救了。

他们离开矿山,从事农桑。

其实,陕西路一代最适合耕种土豆和玉米,只不过,赵煊没能带过来。

赵煊鼓励因地制宜,多多种植适合当地的特色农物,还有药材等。

并不一定非要耕种粮食作物,一些其他的产品,也可以耕种一些,然后作为精品农产品卖出去。

到时候,朝廷可以采购一些,再在邸报上面宣传一下,定然会有有钱人跟着购买。

比如枸杞。

人到中年,开水泡枸杞。

邸报只是说了枸杞利于肾。

就有不少有钱人趋之若鹜,把枸杞当做是了强身健体的药材。

陕西路的总体情况还算是不错。

连番整治之后。

所有人都老实了。

该上交的赋税也都交的比较足,兴修水利、水库、挖渠引水,百姓们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再说荆湖路。

经过这大半年来的开荒,耕地面积提升了好几倍,以前从河北逃难过来的百姓,也都从其他的地方安置到了荆湖路,成为了荆湖路的新户。

他们每一家都有几亩地。

春耕。

秋收。

也都有朝廷帮助,地方上的士兵还会放他们回去参与春耕和秋收。

还有短工。

早起的工人。

他们各地帮助农户、佃户、地主等春耕和秋收,每天给结算工钱。

就连朝廷的好几个工事,也都暂停,让这些工人去参与春耕和秋收。

完成了春耕和秋收之后,再回到工地。

经过户部的调查和统计,他们预测今年的粮食,将会是去年的一倍之多。

粮食的产量在增长。

这是最好的消息。

当然,地方上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比如当地的家族观念比较重,还有村子之间的矛盾也有,为了抢水灌溉,两个村子之间,也出现了打斗。

还有江南水匪影响了当地的安宁。

水匪们水性好。

有着船只。

逃得快。

不好剿灭。

这些水匪有一部分,还是方腊的余孽。

还有学院建立之后的招收学子、教学内容、教学条件、夫子人数不够,官学和私塾之间也有矛盾,其实也是一种竞争导致的矛盾。

还有……。

赵煊把这些问题全部都摆出来了。

“诸位相公,朕不怕麻烦,也不怕面临这些问题,有问题,想办法解决。”

“不能因为问题而逃避,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往往就是这些小问题慢慢地变成了大问题,从而让百姓们苦不堪言,最后只能走向反叛。”

“如今第一个问题,是官署制度、官职制度、官吏制度,有的相公是一身肩挑好几个任务,忙的精疲力尽。”

“有的相公却拿着俸禄,什么都不做,每天都是游手好闲,让其他的官员做事,他之负责上报,又或者是做出一些不合理的安排,胡乱作为。”

“大宋如今的官职看起来不多,但是根据吏部的统计,大宋的官员竟然有几十万之多?!”

“朕打算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官署、官职、职权。”

“还是那句话。”

“朝廷不养闲人!”

李纲、宗泽等人互相看了看,冗官问题确实是一个大问题,也是一个要快刀斩乱麻的问题。

陛下有意改制啊!

赵煊打算给他们一个商讨的空间。

便直接离开了议事堂。

刚坐在那里,还没拿起奏章。

王怀吉就匆匆走进来,在赵煊的身边轻声禀报道:“陛下,师贵妃有喜了!”

师贵妃,也就是李师师。

“嗯。”

如今怀孕的妃子,何止李师师一人。

赵煊还是和往常一样,多安排了几个有经验的宫女服侍,又给了一些赏赐。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