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论坛结束后的第二天清晨,一个突发事件打破了平静。一群当地农民聚集在梯田门口,举着"反对破坏传统"的标语进行抗议。
"怎么回事?"我快步走到现场。
何俊迎上来解释:"是张家村的村民,他们认为我们推广的新技术会影响他们祖传的耕作方式。"
我仔细观察了一下,发现这些农民大多是上了年纪的老人。他们的眼神中透着担忧和固执。
"让我来和他们谈谈,"我说。但就在这时,季雪拉住了我。
"小心,"她压低声音,"我刚才注意到人群后面有几个形迹可疑的人,好像在煽动情绪。"
我点点头,示意团队成员保持警惕,然后走向农民群众。
"各位乡亲,"我提高声音说,"有什么想法我们可以坐下来好好聊。"
人群中走出一位白发老者:"小伙子,我们种了一辈子地,现在你们要用机器取代我们的经验,这不是要断了我们的根吗?"
"老人家说得对,"我诚恳地说,"您们的经验确实很宝贵。但是,您还记得昨天论坛上那位印度老农说的话吗?"
老者愣了一下。
"他说,最好的创新不是消灭传统,而是让传统焕发新生。"我继续道,"比如您们看天气的经验,我们就把它编入了智能系统,让更多人能学习使用。"
这时,陈宇带着几位参加过试点的年轻农民走了过来。
"叔叔婶婶,"一个小伙子说,"我家试用新技术后,产量提高了不少,而且更轻松了。但我们种地的手艺一点都没丢,反而学到了新东西。"
渐渐地,抗议的人群开始议论纷纷。我注意到,那几个可疑的人正悄悄往后退。
"让我给大家演示一下,"我说着,走到田边拿起一把锄头,熟练地翻动着土地。"您看,这是您们教我的方法。"
然后我又打开手机,调出监测数据:"这些数字,其实就是把您们的经验转化成了科学依据。"
老者凑近看了看,若有所思:"这么说,我们的经验还能教给城里人?"
"当然,"我笑道,"而且通过科技手段,您们的智慧可以传播得更远。"
这时,赵晴带着几位国际专家走了过来。
"这位是联合国农业专家,"我介绍道,"他专门来学习你们的种植经验。"
专家用流利的中文说:"在全球范围内,像你们这样的传统农业智慧都是非常珍贵的。我们要把它们保护好、发扬好。"
听到这里,抗议的人群明显松动了。老者摆摆手:"大家散了吧,看来是我们想岔了。"
等人群散去,我们立即组织团队分析情况。
"那几个可疑人员我已经让人跟上了,"陈宇报告,"初步判断应该是竞争对手安排的。"
季雪补充道:"他们可能是想利用农民的传统观念制造矛盾。"
"不过这次的风波也提醒了我们,"我思考着说,"在推广新技术的同时,确实要更多地考虑老一辈农民的感受。"
"要不要暂停项目?"何俊问。
"不用,"我说,"反而要加快建立'农业文化传承基地',请这些老农民当老师,教年轻人传统技艺。同时,我们用科技手段把这些智慧系统化、标准化。"
"这样不仅能保护传统,还能给他们带来新的价值。"季雪眼睛一亮。
下午,我专门去拜访了那位带头抗议的老者。在他家简陋的堂屋里,我认真听他讲述了几个小时的种地经验。
临走时,老人拉着我的手说:"娃啊,不是我们不想进步,只是怕几代人的根基毁在我们手里。"
"您放心,"我郑重承诺,"有您们这些'活字典'在,我们的根基反而会更稳。"
夜里,我们召开紧急会议,讨论如何完善项目方案。这次风波虽然来得突然,但也让我们对"智慧融合"有了更深的理解。
创新不是简单的新旧替代,而是要在传承中突破,在突破中传承。只有这样,我们的事业才能真正扎根于这片土地。
喜欢我在校园当最强关系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