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见帝不跪

1903年5月15日,李奇维在侍卫的带领下,正式踏入紫禁城。

这时候京师的面积远没有后世的大,主要分为内城和外城两部分。

其中内城的中心区域是皇城,住的都是皇亲国戚,王公贵族等。

而在皇城的中心,则有一块长方形区域,那就是紫禁城,是专供皇帝本人、皇子、妃子们居住的。

紫禁城由明朝永乐帝朱棣所建。

当时朱棣把建文帝拉下马后,由于南京是对方的势力范围,不好掌控。

于是,他就把都城从南京城搬到了京城。

明清两代,紫禁城都是皇帝及皇室成员的住宅和办公地点。

它建筑的整体布局,大致可以概括为“左祖右社,前朝后寝”。

紫禁城的南门就是知名度最高的“午门”。

在午门外面有一大片平地,那里是六部官员办公的场所。

这里已经不属于紫禁城,而是属于皇城了。

同时,以紫禁城的中轴线为分界线,就在午门外,还有左祖右社。

左祖是指左边的太庙,里面供奉着清朝各位皇帝的牌位。

右社是指右边的社稷坛,象征清朝立国之本。

而紫禁城内可分为前朝后寝,它的分界线是乾清门。

乾清门前是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皇帝登基、大婚、册封等最重要的仪式都在这里举办。

这里是紫禁城的门面,代表着皇家的高贵与神秘,象征意义极为重要。

很长一段时间,皇帝都是在乾清门上朝会,处理政务的。

乾清门后则是著名的三宫六院、乾清宫、坤宁宫、御花园等所在地,是皇帝和妃子们寻欢作乐的地方。

如果说太和殿是前朝的门面,那么乾清宫就是内廷的门面,在明朝时是皇帝的寝宫。

但到了雍正帝时,他看中了乾清宫西边的养心殿,于是就搬到那里居住。

雍正是个工作狂,他还在养心殿前成立了军机处,挨在一起,距离很近,方便自己处理军国大事。

所以,后来的皇帝也基本都住在养心殿了。

而乾清宫则成为皇帝召见朝臣、批阅奏章的地方,一些小规模的宴筵也在这里举办。

不过,光绪很惨,他都不住在养心殿内,而是被慈禧软禁在瀛台。

瀛台已经不在紫禁城内了,但还属于皇城范围。

光绪依然要去上朝,每次退朝后,就会被带到瀛台,瀛台四面环水,只有一条路通向外面。

光绪周围有很多太监监视,任何东西都得慈禧点头才能带进去。

有一次光绪无聊,叫一个小太监带了一个弹弓给他,结果慈禧知道后大发雷霆,这个小太监投湖自尽。

从此,再也没人敢听光绪的话,光绪要求什么这些太监都装作没听见。

所以,他虽然贵为皇帝,但吃的用的穿的恐怕还不如一般的富足之家。

直到1908年逝世,光绪都是被幽禁的状态,可怜他比慈禧还早一日驾崩。

然而今天,光绪却异常兴奋,因为他即将见到李奇维了。

本来,慈禧是不允许光绪单独召见李奇维的。

但是不知什么原因,英法等国的公使强烈抗议,要求慈禧松口。

英国公使萨道义,更是直言李奇维是他们大英帝国的爵士,拜见大清皇帝是礼仪之交,清朝不许阻拦。

慈禧不喜,但也无可奈何,反正也只是一个小官而已,无足轻重,于是派人去瀛台接回光绪。

此时,养心殿内,光绪终于见到了心心念念的李奇维。

对方整个人就如一柄藏锋的宝剑,锐利逼人。

光绪心中大喜,果然和那些尸位素餐的酒囊饭袋不一样。

这样人的气质才配是朕选中的人。

李奇维身材高大,面容英俊,再加上特有的西学气质,只一眼就折服了光绪。

而李奇维也是第一次亲眼看见了光绪,和想象中完全不同。

对方的身上,并没有王霸之气,一靠近就让自己瑟瑟发抖。

今年33岁的光绪,此时穿的是便服,就像一个邻家大哥一样,眼神中带着欣喜。

李奇维有点怀疑,光绪长期被压抑,被幽禁,可能精神状态不太正常。

小太监见李奇维愣在那里,也不跪下磕头叩拜,于是尖声喝道:“大胆,见到陛下,为何不跪!”

李奇维笑了,他终究要面对这一刻。

自皇帝这个职位诞生以来,一直都是世界上最高贵的存在。

万人之上,代天牧民。

凡人见到天子,那必须跪到尘埃里。

虽然有些朝代,皇帝和大臣们相处的和朋友们一样,但清朝不同。

这个华夏有史以来最封建的王朝,它的规矩格外森严。

然而,康雍乾三朝积累的帝王之气,在最近几十年,被打的粉碎。

世界上有太多的人不把清朝皇帝放在眼里了。

李奇维就是其中一员。

“我是英国国王亲自册封的爵士,可以不向大清皇帝行跪拜礼。”

“何罪之有?”

说完,李奇维罕见地拿出了自己的爵士封授状,以证身份。

这一下,立刻就把小太监堵的哑口无言。

因为关于跪拜这件事,英国还真跟清朝争执过。

1792年,英国政府派出了以马戛尔尼为首的使团,访问清朝,企图在清朝做生意。

结果双方因为觐见礼节问题,发生了激烈争吵。

马戛尔尼认为,英国和清朝是两个独立的国家,英国不是清朝的附属国,所以不需要向清朝皇帝跪拜。

但乾隆听后十分震怒,说你们这帮外夷若是诚心恭顺,朕必加以恩待;若是妄自尊大,那就回你们的英国去吧。

最后还是和珅出面,想了一个折中方案,让马戛尔尼单膝下跪,以见英王之礼觐见清朝皇帝。

马戛尔尼为了英国开拓市场,只能忍气吞声,照做不误。

马戛尔尼回国后,立刻开骂,他公开宣称:

清帝国好比是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

它之所以在过去一百五十年中没有沉没,仅仅是由于一帮幸运而能干的军官们在支撑。

而清朝胜过其邻船的地方,只在它的体积和外表。

一旦一个没有才华的人在甲板上指挥,那就不会再有纪律和安全了。

他还说:清政府的政策跟自负有关,它很想凌驾各国,但目光极为短浅,只知道防止人民智力进步。

但无论马戛尔尼如何不满,英国对清朝还是无可奈何,鞭长莫及。

1816年,英国再次派出阿美士德率使团访问清朝,此时清朝的皇帝是嘉庆。

结果双方又一次没有谈拢,嘉庆和他老爹一样,要求必须跪拜。

咋滴,你跪我爹,不跪我,是不是看不起我。

这一次更惨,阿美士德就是不从,最后连嘉庆的面都没有见到。

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了。

英国因为工业革命,国力暴涨后,立马不远万里,暴揍清朝一顿。

揍完不满意,因为清朝开放的口岸太少了,于是又揍几顿,才有了现在的局面。

如今的英国公使,见到光绪和慈禧,再也不用下跪了,而对方也没什么意见。

而且为了表示蔑视,英国在清国的最高外交人员就是公使,而不是大使。

因为英国觉得清朝体量虽然大,但本质是小国,不配和自己同级,于是只派公使。

清朝在英国却派出的是大使。

大使、公使、参赞...

外交人员的等级,代表的也是国家的脸面。

所以,当李奇维拿出他英国爵士的证明后,小太监傻眼了,不敢强迫李奇维跪了。

万一再弄出个什么外交事故,他有十个脑袋也不够砍的。

这个时代也没有什么严格的国籍制度啥的。

李奇维一个清国人,却拿了英国的爵士,到底怎么算,谁也说不清楚。

这一下,场面尴尬住了。

最后还是光绪主动开口,化解了问题。

“好了,李爱卿留学海外,深受英王器重,见帝不跪,也在情理之中。”

“不必对他苛求太多。”

小太监回复个嗻,然后悻悻地退到一旁。

他是慈禧的人,就是来监视光绪的,可不在乎光绪生不生气。

光绪甚至还贴心地让李奇维坐下回话,这在小太监看来就是天恩了。

他内心诽谤李奇维走了狗屎运了。

李奇维面色平静,始终不苟言笑,“谢陛下。”

插曲过后,光绪立刻进入主题,问道:“爱卿在英国留学,可知为何西方列强能如此强大?”

李奇维想了一会,说道:“这些问题,想必陛下的老师们早都解释的很清楚了。”

“我说点我个人不一样的看法。”

光绪立刻打起精神,做仔细听状。

因为他平时能接收到的信息,都是被美化和加工过的,千篇一律,毫无新意。

而李奇维可是真正在西方待过的,自然有不同的感受。

“德国首相俾斯麦曾说过:国家想要强盛,就必须重视教育。”

“而他们也确实是这么做的。”

“在德国,实行的是义务教育,如果一个孩童不去上学,他的父母甚至会被罚款。”

“这在国内听来,简直是天方夜谭。”

“再说大学教育,西方各国政府无不全力打造一所高端大学。”

“以此吸引全世界的人才。”

“英国有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德国有柏林大学、哥廷根大学;法国有巴黎大学;美国有哈佛大学等等。”

“我所在的剑桥大学,其地位之高,恐怕国内无人能够想象。”

“就连英国政府也无权管辖剑桥大学,不管是学生的招收规则,还是教授的聘请,全部是大学自己做主。”

“政府的作用只有一个,就是给大学提供行政上的方便。”

“这一点,和我们华夏的无为而治的思想很像。”

“在教育领域,更是要如此。”

“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解放人的想象力,不受到任何束缚,这样才能做出原创的研究。”

“陛下也不用担心,学生们都没有束缚了,还会效忠大清吗?”

“因为这里的想象力,指的是格物的想象力,而不是研究四书五经的想象力。”

“西方的大科学们学富五车,也从未见哪个人专门反对自己国家的。”

“反观我大清,唯一拿得出手的恐怕就是京师大学堂了。”

“但恕我直言,它和剑桥大学比起来,就是稚童和成人的区别。”

李奇维一通分析,直接将光绪干懵逼了。

他从来没有听过这方面的内容,也没有人讲给他听。

清朝又有几个人在剑桥大学读过书呢。

所以,光绪想象不到,大学还能这样办,竟然连政府都管不了。

同时,光绪的眼中出现一种火热的情绪。

“所以这就是李爱卿你回国办教育的原因吗?”

“你还是心系我大清国的是不是。”

李奇维说起谎话面不改色,信手拈来,“回陛下,微臣赤子之心,天地可鉴。”

“我大清积弱已久,问题太多,想要强盛起来,有千头万绪的工作要做。”

“但这些工作的核心就是教育。”

“只有教育才能强国,只有教育才能可持续发展。”

“就算大清能一直从国外买长枪大炮,但万一某一天人家不卖了呢?”

“所以我们要自己造,而造这些高科技产品,就需要大量的人才。”

“这些人才都是通过兴办教育培养出来的。”

“这就是微臣一直建议要多建大学的原因,而且还要侧重理工科的培养。”

得益于李奇维的奏折,光绪现在能大概了解这些专业词语的意思。

“爱卿真是我大清的忠臣啊!”光绪由衷地发出感叹,被忽悠的团团转。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