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林云面前,朱标觉得自己没有隐藏想法的必要,所以朱标也当着林云的面,讲出了他的内心所想。
这一刻,林云突然觉得朱标这个人还真的挺有意思。
有时候林云总觉得历史就好似一个轮回一般。
秦皇与扶苏,汉武与刘据,朱元璋与朱标。
这三对父子组成了历史上性格对比最为明显的三对皇帝与太子。
秦皇汉武与朱元璋,手段霸道狠辣,尽显帝王生杀予夺,冷血无情的一面。
而扶苏、刘据与朱标却又都是历史上有名的仁义太子,被后世无数的好事者称之为可惜的存在。
想了想,林云开口道:“不知太子有没有想过,如果秦皇汉武还有当今陛下不行霸道,这天下会怎样?”
“太子你有没有仔细地思考过当时他们所处的整个社会环境与天下格局?”
林云带着些许启发的期待的角度向着朱标问道。
朱标想了想,然后开口道:“我知道秦皇当年是刚刚一统六国,天下暗流涌动,六国残余纷纷暗自窥视的境况。”
“而汉武当年,应该是外有匈奴屡屡犯边,甚至于打到长安城下,内部诸侯王蠢蠢欲动,朝廷上下贵族横行,百姓生活越发艰难。”
“至于父皇…父皇如今刚刚定鼎天下,外有北元势力贼心不死,内有功臣良将居功自傲,多行不法,甚至于屡屡结党营私,妄图祸乱朝政。”
越说,朱标的脸色就变得越是难看起来。
说到底,这些东西,朱标都知道,但是往日里,没有人会跟他讲,而他也没有仔细地思考过这个问题。
想也知道,朱标身边汇聚的,从小接触到的教育基本上都是儒家士子给他灌输的理念。
虽然因为有朱元璋的存在,所以朱标不会被儒家教成一个开口仁义道德,闭口到的仁义,但是面对实际问题却束手无策的废物。
但是朱标的行为处事之中,无疑会带有许多儒家的印记在其中。
但是现在被林云这么一点拨,朱标即使是再傻也有些明白,这种情况之下,的确是霸道比王道更适合。
眼见着朱标有所感悟,林云说道:“想来太子现在明白为什么这些赫赫有名的大帝要行霸道了。”
“秦皇想要行王道,但是那些被剥夺了六国贵族身份,失去了故国的六国子民是听不进去所谓的道德仁义的。”
“汉武想要行王道,但是那快要蚕食到长安边上的匈奴,那随时可能再度造反,那已经在地方上尾大不掉的世家豪强们是听不进所谓的道德仁义的。”
“至于当今,太子绝对那些已经习惯了鱼肉百姓,横行乡里的勋贵们,还有那随时可能想要杀回来的北元残余,听不听得进道德仁义?”
“所以我便告知太子,所谓的霸道,不过是绕开了所有的中间与复杂的环节,利用最直接,最简单的手段达成君王所要做到的事情!”
“而王道则更为简单,而是通过种种迂回与复杂的手段,让天下听得进你的道德,然后按照你的意志行事。”
“所以霸道杀人,王道也杀人!”
“霸道杀人,简单直接,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王道杀人,便是教化先行,如果不通,然后再杀!”
“所以从某种情况来说,霸道比王道其实更难操作!”
“因为王道如果失败,那么大不了就是君王威严受损,中间也有及时挽回的机会。”
“但是霸道如果失败,那么很可能便是失败一次,就要输得干干净净!”
林云这一番话,直让朱标感悟颇深。
而伴随着这一句句话以最快地速度传递到朱元璋那里,朱元璋也不由得感慨连连。
“那先生不觉得这霸道的风险实在是太大了了么?”
朱标问到了问题的关键,对此林云赞赏地点了点头:“不错,这个问题问得好!”
“这就是为什么自秦皇以降,历代帝王真正做出了大成绩,开创了大功绩的只有秦皇汉武以及半个隋炀帝而已!”
这话一出,朱标顿时就有些接受不了了:“先生,别的不说,唐太宗与汉高祖行的都是王道,难道他们没有大功绩么?”
听到朱标的反驳,林云并没有生气。
真理这个东西,越辩越明!
“太子可以想一想,从始皇帝到如今这一千五百年来,对于我们这个民族,最重要的一个理念是什么?”
“仁义?”朱标带着些许的不确定说道。
林云摇了摇头。
“礼仪?”
林云再度摇了摇头。
“文化?”
林云还是摇了摇头。
眼见着朱标猜了三次都没有猜到正确的答案,林云准备直接揭开谜底。
这边,奉天殿内的朱元璋却几乎与林云同时,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大一统!”
当林云将这个答案告知给了朱标的时候,朱标先是一愣,紧接着带着些许的疑惑看向了林云。
见此,林云跟朱标讲道:“太子可知,出了大明之外,天下还有无数的异域番邦。”
“这些异域番邦,小的只有大明的一个城镇大小,大的可以达到大明的一个行省大小。”
“即使是偶尔出现了看上去极为庞大的帝国,但是实际上却是各自为政,中枢对地方大多数时候只有名义上的统治,地方上的税收与政务甚至于军事都由地方自己负责?”
闻言,朱标认真地思考了起来。
“这个我知道,前朝其实是有蒙古帝国一分为四,这其中忽必烈占据的地盘正是我们大明加上漠北之地。”
林云点了点头:“那太子你想一想,元朝是怎么统治地方的?”
“军镇林立,地方散乱,中枢斗争严重而又残酷以致无法有效管辖地方,以致天下动荡,百姓难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