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零一章 四败兀术

三百零一章 四败兀术

在当时的那种情况下,对于韩世忠的撤兵避战,很难作出批评。

实际上,韩世忠已经做得相当不错了。

韩家军是第一支,也是唯一一支渡过长江御敌的军队。

在没有援军,没有帮助的情况下,面对着金、齐联军的先头部队,毫不畏惧,几乎全歼了敌军的前锋营。

一直等到敌军的主力兵团到来,而自己的友军还无影无踪的情况下,韩家军方才收兵,心不甘、情不愿地退回了长江以南。

凭什么让韩世忠停驻在江北,孤军奋战?

这不是韩世忠有没有能力与金齐联军抗衡的问题,而是一个是否公平的问题;万一韩世忠把自己的部队拼光了,孤身一人逃回江南,成了一个光棍司令,到了那时候,让我们的韩大帅情何以堪?

这种事情又不是没有发生过。

黄天荡一战,韩世忠统率孤军,在长江把完颜兀术压制了将近两个月的时间,将完颜兀术的十万金兵打得狼狈不堪,死伤惨重。

而最后的结果是,在没有任何援助的情况下,被金兵南北两岸夹击,韩世忠的八千水军只剩下几百人。

要不是岳飞在湖南征四寇时故意相让,韩家军也没有那么快就恢复元气。siwu.org 猫头鹰小说网

假如张俊的部队和刘光世的部队能够一同过江,与韩世忠并肩作战,韩世忠绝对不会后撤,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

按照韩泼五的性格,肯定是冲锋在前,身先士卒。

事实上,当刘光世畏缩不前,当张俊诈伤不出而没有受到高宗皇帝严厉制裁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韩世忠撤军的必然后果。

对于刘光世和张俊的不作为,高宗皇帝没意见吗?

当然有意见,只不过小皇帝隐约不发而已。

刘光世和张俊都是典型的军阀,手中的兵力就是他们的筹码。对于他们的不作为。高宗皇帝不但不敢过于斥责。甚至还要对他们做出安抚,以免他们造反。

就这样。南宋的三大集团军全部都集结在长江的南岸:刘光世驻扎在建康府,韩世忠驻守在镇江府,至于张俊,他牢牢地“防守”在平江府。忠实地、长时期地给皇帝打前站,做皇帝的贴心小棉袄。

虽然如此,在南宋朝廷中,依然有血性的官员站了出来---他就是庐州知州、兼淮南西路安抚使仇悆。

仇悆竟然准备拼死守卫庐州城。

当时淮西大部分的官员都已经逃回长江以南,而刘光世江东、淮西路宣抚司的急件不绝于道,其内容无非是命令仇悆焚烧积聚,放弃庐州。

按照宋朝的官制。淮西安抚使归属于江东、淮西路宣抚司管制,也就是说,刘光世是仇悆的顶头上司。

换而言之,仇悆应该奉命行事。弃城撤退;而他的死守其实是在抗命。

对于仇悆的违命不遵,刘光世非常生气,派统制张琦带领几千兵士前来庐州,企图以武力劫持仇悆,胁迫胁迫他带头逃跑。

仇悆大怒,喝道:“若辈无守土责,吾当以死殉国!寇未至而逃,人何赖焉!”

仇悆是当时庐州权力最大的官,他不但没有做出任何撤退逃跑的举动。而且“坚不为动,神色无少异”。

张琦顿时羞愧万分,他一个文官都不怕死,我们堂堂七尺男儿,武将出生,难道连个读书人都不如?算了,横竖是个死,不如留下来与敌人拼了。

就这样,仇悆的守军又多了几千兵马加入。

金兵的主力部队到了,很快就把庐州城给围了个水泄不通。

是的,淮西地区有好几个大城池,完颜兀术必须要分兵去占领,间接减轻了仇悆和庐州城的负担。

然而,作为如今淮西地区唯一一个坚持抵抗的守官,仇悆要面对的敌军数量是最多的;数不清的营寨驻扎在庐州城的周边,把城池包裹起来。

金、齐两国联军的士兵蜂拥而出,组成了一片汪洋大海;而庐州城在这片大海之中,俨然成了一座孤岛,被狂风暴浪不断侵蚀。。

然而,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仇悆还是坚守了两个多月。

靠的是什么?

勇气、舍生忘死,如此而已!

临安府皇帝行宫,高宗端坐在高高的龙椅上,脸上一阵阵的发烫。

高宗皇帝没有发烧,只是被打脸而已。

好不容易等到皇帝有勇气去抵挡金兵,而手下的三支集团军居然当众拆自己的台,这不是打脸是什么?

真想不到,花费了如此巨大的粮饷,居然养了这么一些窝囊废。

皇帝的情绪已经充分表达在他红彤彤的脸上,朝堂之下,一片寂静,没有人愿意在这种时刻去招惹皇帝。

这个时候,值班太监突然送过来一份加急奏章。

高宗皇帝打开一看,原来是李纲给朝廷的奏报,上面的说法大有新意:

“岳飞新立功于襄汉,其威名已振......陛下倘降明诏,遣岳飞以全军间道疾趋襄阳......捣颍昌以临畿甸,电发霆击,出其不意;则伪齐必大震惧,呼还丑类,以自营救,王师追蹑,必有可胜之理......此上策也”

李纲的意思是,这是个前所未有的机遇,不仅是宋朝有危险,实际上伪齐的风险更大。假如让岳飞突然袭击开封府,将会有巨大的收获。

一旦岳飞能够攻陷汴梁城,断了伪齐大军的后路,非但可以逼迫金、齐联军马上退兵,还能给伪齐予沉重的打击。

即便岳飞攻打开封府不下,这起码是个围魏救赵之计,依然可以迫使金、齐联军尽快退兵,得以保全两淮地区的安全。

李纲的分析意见,得到了以张浚为首的大部分官员的认同。其中以参知政事沈与求的分析最为简单明了:

“诸将之兵,分屯江岸,而敌骑逡巡淮甸之间,恐久或生变。当遣岳飞自上流取间道。乘虚击之。敌骑必有反顾之患。”

于是乎,高宗皇帝顺应群臣的意见。给岳飞写了一封亲笔信:

“近来淮上探报紧急,朕甚忧之,已降指挥,督卿全军东下。卿夙有忧国爱君之心。可即日引道,兼程前来。朕非卿到,终不安心,卿宜悉之。”

好一句“朕非卿到,终不安心”,这个时候的高宗皇帝,倚飞何重!”

高宗皇帝的这封信虽然让岳飞出兵。但出兵的路线和李纲、沈与求等大臣的意见相距甚远。

李纲他们的建议是让岳飞北上,直接攻打汴梁城;而高宗皇帝是叫岳飞东进,以岳家军区区三万人,去打退金、齐十五万联军。

这个高宗皇帝也太看得起岳飞了把!

岳飞很快就收到了高宗皇帝的手诏以及朝廷颁布的命令。

说实在的。这是一个非常不合理的安排。

朝廷在长江的上游拥有十五万多的大军,却停滞不前,反而要让驻扎在长江中游的岳家军去入淮做战。

这岂不是用远水来救近火吗?

按照刘光世和张俊等人的做法,肯定是先拖上一段时间,容后再说。

但假如出现这种情况,这个岳飞就不会成为以后我们所熟知的岳飞了。

岳飞闻命即动,没有丝毫的拖延。一边集结兵力渡江,一边先期派出徐庆、牛皋率领两千骑兵去援救最危急的庐州。

按照之前朝廷与岳飞商定的结果,岳飞的大本营设置在鄂州,而徐庆和牛皋等将领驻扎在了江北的襄阳六郡。

这两千骑兵已经是岳飞先期所能派遣出来的最大的兵力了。

虽然多出了张琦的几千兵马,庐州城的保护战还是打得异常艰难。

双方的兵力太过悬殊了,虽然庐州城的城墙还算牢固,但敌军的抛石机和攻城车等让守军吃足了苦头。

仇悆还收到了一个坏消息,因为庐州城久攻不下,伪齐的元帅刘麟亲自率领大军来到庐州城下指挥作战。

这时候的庐州城已经是风雨飘摇,摇摇欲坠,从孤岛变成了一叶轻舟。

十二月十八日,凶煞宜忌:土府 血支 天吏 归忌 血忌 天刑

这一天早上,仇悆登上城门观察敌人的动向,忽然有一支骑兵部队来到城下,细看之下竟然是岳家军的旗号。

仇悆想都没想就打开城门,来得正是牛皋和徐庆一行两千骑兵。

仇悆对周围的将士说道:“这是牛皋牛观察,我们如今有岳家军相助,势必一举破敌,庐州守得住了。”

牛皋和徐庆还没坐稳,就有五千名敌军骑兵逼近。两人立即出城迎战。

岳家军的行为把庐州的守军都吓了一跳,兵力严重不对等,岳飞的部下都是些什么人,这是勇敢还是狂妄?

在城外,淮西深冬的寒风里,大群敌骑渐渐逼近。

牛皋命令士兵展开“岳”字旗和“精忠岳飞”旗示敌,五千敌骑大为惊愕,他们料想不到会在此地出现岳家军。

牛皋一边带头冲锋,一边大声喝道:““我牛皋也,尝四败兀术,可来决死!”

岳家军在淮西的首战很快就结束了,以岳家军的大胜告诉终。

在敌我人数相差甚远的情况下,依然能够以少胜多,还追逐敌兵三十多里,沿途敌方人马自相践踏,死伤甚多,其余则皆狼狈逃窜。

这一战还有另外一个成果,把完颜兀术在历史上的地位给降低了一个级别。

古语有云:兵对兵,将对将。

在此战之前,完颜兀术的对手还是诸如吴玠、岳飞等主帅级别的大将,而在此战之后,完颜兀术被降低了一级,成为了牛皋的对手。

ps:

圣诞旺季到了,又到了出货的时候,陈豆可能每周只能三、四更了,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