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解决,并且在新材料的研发上,也迈出向前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然而佩刀只是贴身的兵器而已,并不是战斗力的全部。
为了克制倭寇的手里倭刀,萧文明根据记忆中戚继光的兵法,还要为麾下子弟兵配置长矛、盾牌等其他兵器。
长矛、盾牌这种兵器,对质量的要求就没有那么严格了。
长矛那就是用最好的木材削成长棍,再在上面套一个钢制的矛头,也就齐活了。
长杆,萧文明从附近挑选了最好的枣木来制作;矛头,则让马青去打造。
工艺并不十分复杂,工时也花不了多少,只用了小半个月的时间,三百支长矛就打造而成,并配备军队了。
至于盾牌那就没那么容易了。
盾牌这东西形状可方可圆、尺寸可大可小,材料也是形态各异。
历史上最有名的盾牌,那就非罗马的方形金属盾莫属了。罗马军队的盾牌,每一面都能够护住战士的全身,并且还能组成严密的鱼鳞阵,用来防御箭矢的攻击。
这样的盾牌当然好,但也有两个明显的缺点。
第一是制作起来非常困难,萧文明现在掌握的生产力,连制造刀剑、长矛都抠抠缩缩的,想要一下子筹集那么多材料、那么多人力来打造盾牌,还是有些困难的。jiqu.org 楼兰小说网
另一个问题,就是方形巨盾的重量太大,运输起来十分困难,最好是用马车统一运输,等作战的时候再配备到每个士兵手上。而现在萧文明一匹马都没有,行动的时候自己都是靠两条腿走路,拿什么来运输直接盾牌呢?
于是萧文明忽然想起自己看过、写过的《三国演义》里面提及的蛮族用的盾牌:藤牌。
藤牌,就是用多年生的老藤,反复在油里浸泡并且晒干之后编织而成的盾牌。这样的盾牌十分轻便、又很坚固,并且具有一定弹性和韧性,或许对于弓箭长矛之类尖利武器的防御力不够强,并且还怕火,但对于刀剑砍杀这样的攻击而言,却有先天的优势。
正好可以克制倭寇的长刀。
然而就算是这样,每一个士兵在行军作战的时候,要同时戴着佩刀、长矛、盾牌等装备,分量也着实不轻了,对于体力的要求颇高。
不过萧文明麾下这些子弟兵,都是十六七岁龙精虎猛的年纪,萧文明又是好吃好喝的待着,体力方面自然是不成问题。
而配齐了武器之后,萧文明便在互相配合方开展了强化训练,并不要求他们掌握多少复杂的杀敌技巧,但至少要做到用长矛拉开距离、用盾牌护住身体、再用短刀贴身厮杀。
按萧文明的设想,这样一番训练下来,就会初见成效――虽然不能说能够对倭寇有碾压一般的优势,但至少不会像在金陵城下那一样,被二十几个不要命的倭寇,杀得没有还手之力……
除此之外,萧文明还要解决马匹的问题。
这可就是一个难题了,别说萧文明这里缺马了,整个大齐朝廷都缺马!
(本章未完,请翻页)
原本大齐朝建国百年以来,国力不断衰退,对漠北的控制已经趋近于无,也就失去了可以规模养马的天然的马场。
为了获得马匹,朝廷推行“马政”,在北方燕赵地区小规模地圈养马匹。这些圈养出来的马匹质量都不高,并且饲养效率低下,同北方戎羌游牧出来的那些战马相比,不但成本更高,在马的速度和耐力上更是完全没法相提并论。
属于是一项出力不讨好的业务。
偏偏就这些劣马,还是大齐军队的宝贝,往往死了一匹,想要再补充就不知要等到什么时候去了。
因此大元帅戴鸾翔,在年前的战争初期,打从一开始指挥作战的时候,就完全就不考虑能在野外机动战斗中击溃戎羌,而是选择了以步兵为主力,稳扎稳打、步步推进的策略。
然而即便是这样,在野驴岭一场惨败之后,燕赵养马之地也在戎羌的威胁之下,马匹的出圈量随之大大降低。
而大齐朝廷又面临着重建机动力量的要务,也同样受制于马匹的短缺。
可是马匹这东西,在冷兵器时代,就相当于坦克装甲车,对军队的机动力、冲击力、战斗力有着巨大的作用。
无论对大齐朝廷而言,还是对萧文明而言,大量高质量的战马,都是万万缺不得的。
就算暂时不发展专业骑兵力量,但是队伍里保有几匹军马,也是有极大的好处的。因为只要有了马,就有了马车,就能在行军过程中大大节省兵力。
总不见得让麾下将士全副武装的情况下,还抬着、扛着、推着几百斤重的物资长途跋涉、奔赴战场吧?
那这仗也不用打了,赶了上百里路,将士们累也都累死了,哪还有力气同对手拼命?
因此对于萧文明而言,马匹的问题一时半会儿那是解决不了的,只有慢慢想办法,也要看机缘巧合。
军事方面,萧文明一回来就做了一系列的安排,也渐渐开始有了些成效。但经济这边,萧文明却又遇到了麻烦。
他渐渐发现,发行的《水浒传》这部小说的收入,虽然没有比之前那本《三国演义》降低,可是也增长不上去。
毕竟这大齐朝认识字的人不多,市场也就大不到哪里去,又不能改编成电影、电视剧,一本书发出去以后大家买了也就买了,很难再有持续性的消费。
并且写书只需要一个脑子和一支笔而已,并没有多大的门槛。萧文明虽然现在还没有面临什么竞争,但大概不多久之后大家看着写小说能够赚钱也都趋之若鹜了。
所以现在虽然发书的收入还在,但萧文明也要做些未雨绸缪的打算。
然而萧文明对大齐朝整个经济制度和经济环境还不够了解,为了寻找新的赚钱的法门,他还是选择去询问足智多谋的温伯明。
温伯明的草堂就在临海县外,因几间草屋前头有一棵松树――具体来说是半棵松树――另外半棵被雷劈死了,所以他便自号为“半松先生”。
这位半松先生虽然桀骜不羁,但对萧文明还是
(本章未完,请翻页)
惺惺相惜的,听了他的话,先谦虚了两句:“哎呀,萧兄啊,你还不知道我吗?我是最不事生产的一个人了,我哪有什么赚钱的法门?我要是能赚钱,还至于为了几千两的赎身银子发愁吗?”
然而谦虚归谦虚,温伯明还是给萧文明想了两条门路出来。
别说,温伯明想的这两条路子,倒还真是一本万利的买卖。
一条是放高利贷。
萧文明现在手里不是有几个闲钱吗?那就借贷出去,把利息定得高高的,一个月一成的利息,那放出去多少钱,不到一年就能回了本。并且萧文明手里,那可是有三百屯田兵的,比寻常那些讨债的地痞流氓不知强到哪里去了,根本就不怕别人不还钱。
但问题是,放高利贷这种生意那可是损阴德的,别人还不出钱了就上门去逼债,逼不出那就扒房子、抢东西。抢的东西不够还账的,那就抢人――男的卖作奴隶、女的卖作妓女――反正不怕你出不出钱来!
这就叫“不怕欠债的精穷,就怕讨债的英雄”……
但问题是,这种断子绝孙的事情,王霸才做得出手,是不符合符想要有一番大作为的萧文明的画风的。
要是欠债的是不法奸商,萧文明自然同他没什么好客气的;可要真是缺钱的穷人,萧文明还真是下不去这个手……
第二条门路,则是贩私盐。
高利贷赚钱已经算是够多的了,贩私盐那个更是一本万利。
临海屯离大海边不远,海水是现成的、海边的滩涂是现成的、火辣辣的太阳也是现成的。只要把海水里的水晒干了,把盐晒出来、卖出去,那就能赚钱!一斤盐,绕过了朝廷、绕过了官府,直接卖给老百姓,差不多就可以换一两银子,可以让萧文明一下子赚个盆满钵满。
并且是人就要吃盐,吃盐就要买盐,纯粹是一笔可持续发展的生意。
而事实上,在现实的历史当中,也有不少地方割据势力,原本就是从贩私盐开始的,比如黄巢、比如张士诚、比如程咬金……
也因此,对于私盐的打击,历朝历代从来都是十分严格,大齐朝自然也并不例外。
面对私盐贩子,尤其是那些组织严密的、贩卖量大的,朝廷要么不抓,抓住了就是当头一刀,绝不跟你多废话,可以说风险大到了极点。
并且说起来可笑,萧文明作为屯田所的千户――虽然暂时还是候补的――他的一大职责,就是抓私盐贩子……
看来,这两条赚钱的好法子都被堵住了。
这就映衬了后世某位法律老师的明言:赚钱的办法,都在《刑法》里头写着呢!
想要做一本万利的生意,哪有那么容易?
所以说,现在的萧文明只能先夹起尾巴做人,老老实实把田种好,履行自己一个屯田所千户的职责,免得别人告自己一状,说自己连田都种不好,还怎么在将来继承千户的官职呢?
但是萧文明虽然老实了,却没有完全老实……
(本章完)
/77/77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