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9章 巴金老师的来信

第302章巴金老师的来信

张琳转学走得无声无息,因为张卫东的干预,她不用承担因为年轻种下的苦果。

对当时的人来说虽然惊世骇俗,可没有目标了,想攻击也找不到对象。

后来在苏景阳经常走的路上偷偷看过几次,懵懂的情感终究是慢慢淡了下来。

姗姗的高考终于来了,张卫东如临大敌,后世送考生的所有套路,他都用上了。

每年高考总会有那么几个傻瓜考生,忘带准考证,迟到,不带笔笔,忘写名字,紧张到上厕所等等。

这种事绝对不能发生在姗姗身上。

以前高考,家长并没有后世那么重视,姗姗自己本来是很轻松的,可被张卫东这么一来,反而更紧张了,来到考场的时候,她还在埋怨又检查了一遍的弟弟。

一个半小时,还真有家长跟张卫东一样在门口等着的,不过就二三位。

张卫东看着电子表,计算着时间,快要结束的时候,从国营商店里买了一瓶雪菲力汽水,他这才知道,感情本地是有饮料厂的,而且在这个年代好像活的还不错的样子,每家供销社都有他们家的货。

姗姗终于从人群中走出来,张卫东忙迎上去问:“大姐,怎么样?”

“还行吧。”姗姗也不确定。

“快回家吧,吃完歇会下午继续考。”

姗姗说:“下午你不要来了,站外面这么久多热呀。”

“没事,我要在大姐出来的时候,就看到咱家人。”

回家关月玲果然已经做好了吃的,几个小的眼巴巴看着姗姗,姗姗说:“说了别等我,让你们先吃吧。”

关月玲没问她成绩,而是问她说:“累了吧,快洗洗手吃饭。”

妹妹习惯吃饭的时候要姗姗抱着,今天也不例外,张卫东说:“妹妹今天我抱你。”

姗姗看着桌子上的菜说:“妈,这也太夸张了,做那么多菜,多热。”

“今天是你的大日子,你只管吃好喝好去考试,什么都别想。”

“嗯。”

张琳说:“大姐成绩那么好,这次一定能考上,你们别瞎操心。”

高考,全城的中小学都放假了,教室被征用,她和彩霞三人都在家帮着干活。

任可欣说:“我也觉得大姐那么努力,今年一定能考上的。”

姗姗笑说:“还不知道呢,心心你好好学习,以后争取也考上大学。”

任可欣为难地说:“我太笨了,不像三姐,一看就能学会。”

彩霞说:“心心你才不笨呢,比我聪明。”

确实,她和任可欣一个年纪,整天除了埋头学习,别的事都是任可欣出头为她办的。

关月玲说:“快点吃饭吧,不要打搅大姐,她下午还要考试。”

下午送姗姗高考的队伍又扩大了,张卫东和彩霞任可欣三人都去了,张琳现在轻易不出门,主动说要在家照顾妹妹和张浩康。

姗姗进去后,关月玲从阴暗处走出来说:“那么热怎么都站在太阳下,快到树荫里去。”

“妈,你怎么不早点来,大姐才进去。”彩霞奇怪的问。

“我其实早就来了,一直站在边上看着你们呢,这么多人跟着,不好。”

姗姗高考结束后,和关月玲母女俩聊天聊了一夜,张卫东没加入,这些年姗姗两人受了太多的委屈。

母女俩说着说着一会哭一会笑,直到第二天醒来,眼睛还有些红肿。

高中生活结束,姗姗就能帮关月玲做很多事了,关月玲一闲下来,就开始六神无主,在张卫东面前嘀咕说:“一家子整天坐吃山空,就是有金山银山也不行呀,不然我回村干活吧。”

“妈,绝对不可能,地里的事你就不要管了,我不会再让你回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大姐只有暑假有空,等开学她就得去上学,你就好好歇一阵子吧。”

“可是这样整天闲着要不是办法。”

母子正说着,门外有人喊道:“张卫东在吗,这里是不是张卫东的家?”

打开门一看是邮递员,邮递员举着一张单子说:“张卫东是谁,让他来领。”

“我就是张卫东,给我吧。”

邮递员说:“不会吧,五百四十块的稿费,别闹,怎么可能是你的,快让你家大人出来。”

关月玲应声走出来说:“同志,他确实就是张卫东。”

可是,这怎么可能?

张卫东说:“京城来的汇款单吗?是收获杂志还是小说月报?”

见他说出了来源,邮递员这才确定没送错人,递给他说:“收获寄过来的,还有一份信,邀请你去京城参加一个研讨会。”

张卫东说声谢谢,接过来,邮递员确认了好几遍地址,才确定没错。

收获杂志在全国鼎鼎大名,可一个孩子接到他们的汇款单,这也太不可思议了吧。

张卫东打开汇款单,上面果然写着让他参加半个月后的作品研讨会。

关月玲和姗姗听说是张汇款单,就追问说:“这钱哪来的?怎么会寄给你?”

张卫东坦然地说:“他们准备发表我的小说,就给我稿费,这不是很正常吗?”

呵呵,很正常。

母女俩都惊呆了。

“小说发表了吗?在哪里,我看看?”

没有样书,说明还没发表。

小说还没正式发表,居然就寄来了稿费,这显然不寻常。

张卫东在看信,信居然是巴金老先生自己亲手写的,先是盛赞了这部小说,接着又轻描淡写地说,我们有一些同志对这个故事有想法,所以邀请你来京城一行,定稿以后就能发表。

他在这封不同寻常的信里发现了问题。

一些同志,说的是什么人?

收到稿费的好心情一下没有了,暗想抄书是不是抄太早了。现在国内的整个意识形态都没放开,真要拿出来,会引起轩然大波的。

《活着》里面福贵这样一个人,他的一生,如果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看,除了苦难就是苦难,没有别的,描述就太沉重了,在当下不符合主旋律。

记得余华老师当初说过,这个故事巴金老师通篇看过,坚持要发的,可发表的时间已经是九几年,那时候还有这么多争议,现在想发的话,巴老在里面不知道会承受多大的压力。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