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恪的确写的入了神。
既然要写帝王之政,当然得写大庆未来该做的事,以他对庆帝的了解,他总结了七件:一、劝民于田亩;二、官员改革;三、设立内阁;四、治理漕运;五、迁都;六、建立三大营;七、南下北征。
庆帝在一旁看的心潮澎湃。
“招抚流民复业中原各地鼓励垦种荒闲田土,实行迁民宽乡,督民耕作,蠲免赋税。”
官员改革更是说到他心坎上了。
“不言者罪之,言有不当者勿问。”
“凡郡县有司及朝使目击民艰不言者,悉逮治。”
“水旱朝告夕振,无有雍塞。”
他本就想改,一扫官员们奢靡萎靡之风气,只是不知道怎么下手。李恪所写,都落到了实处。
“为治之道,在于宽猛适中。”
“给冤臣平反,除了犯谋反、大逆,谋杀祖父母、父母等重罪不赦外,其余罪无大小,通通赦免。”
“启用冤臣,他们都是死过一回的人,有必死之志去做官,必能无往而不胜。”
接下来,设立内阁,正合他意。
“设立内阁,设立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文华殿大学士,以五品官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这一次,范贤查春闱舞弊,他正想利用这一点,逼林相退位。有些大臣猜想他要换相,实际上,他想废相。
废除宰相制,天子直领六部。
中书省上承天子,下统部院。连皇上下旨,部院上奏,都要经过中书省上呈下达,这权力实在是太大,太可怕了。
相权过重,皇权必定受损。
当初赖明成要参范建范贤父子,林相还当庭说这不符合规矩,就是要参,也要先经过他中书省。
所以,庆帝打算彻底解决掉丞相这个位置。
只是,没了丞相,天子直领六部各院,那样的话,政务肯定繁重,他想不到更好的办法解决。
李恪这设立内阁,启用大学士,给了他方向。
增设这些大学士,他们官职低,但是能帮皇帝处理政务,又不会像宰相那样做大。
……
庆帝继续看。
说到治理漕运,也是他一直想做的事,可这些年黄河疏了又淤,淤了又疏,但依旧时不时决口。
治河的大臣们,也想不到合适的办法。
李恪的法子,让他豁然开朗,觉得可行,那就是‘束水攻沙’。
第五条,迁都,在庆帝心中是不赞成的,京都对于他来说,已经很好了。
可京都离边疆的确太远,李恪那句‘天子守国门’让他心中激荡不已。
接着,他是越看越激动,建立三大营,尤其是要设立神机营,大规模使用火器,提高战力。
最后一条南下北征,更是他所想,哪个君王不想开疆拓土呢?李恪那句‘分封藩王与诸海’,更是让他热血沸腾。
看到这里,他才发现自己脚站的有些酸了,这才走开。陈萍萍,还有太子,二皇子他们都看到了这一幕。
他们心中好奇,那李恪到底写了什么?让皇帝在那看这么久?
李恪一口气写完,而后起身交卷。
其他考生都懵了,他们才写一半呢。
李恪一个人出了金銮殿,走在御道上,目光缓缓扫过,心中冷冷道:“这皇宫,本是我家的。庆帝没有叶轻眉,不可能坐上这个位置。皇室争斗失败,就是满门皆死。”
他想起了前世看电影中的一句台词:我等了三年,就是要等一个机会,我要争一口气,不是想证明我了不起;我是要告诉人家,我失去的东西一定要拿回来!
……
殿试之后。
庆帝立即把陈萍萍召到身前,问:“李恪的家世查清楚了吗?”
陈萍萍自然明白庆帝的意思,想未来重用李恪,自然要查他家世,别是谁的棋子。
“回陛下,查清楚了。”陈萍萍点头,“他来自江南苏州,出身寒门,祖上都是种地的小户,家中有几亩地。他进京后住在京都徐家,徐家是商贾之家,家主在苏州经商,京中只有徐家之女在住。李恪并没有与朝中任何人来往过。”
“很好很好!”庆帝眼中寒光闪过,“出身寒门,正好!朝中这些年,各大势力盘根错节,是时候多启用写寒门子弟了。”
庆国,虽然有科举,但是上升之路,还是被各大世家豪门把控。庆帝早想打破这一局面,只是天下世家势大,自己上位,也是得到世家豪门支持。
所以,他迟迟没有下手。
但是,陈萍萍不知道,鉴察院查到的李恪资料,北凉在十八年前就开始准备了,就是鉴察院也查不出破绽。
又三天后。
礼部主考会把前三名卷子递到皇帝面前,让他钦点本届春闱状元,榜眼和探花。
庆帝看着李恪的那份,提笔便点!
……
Ps:第6更!评价票117了,只差3张了,兄弟们,小作者奋力码字中,10章爆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