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鸡蛋
在路上想着搞钱的法子。
现在最快能搞钱的方式应该就是信息差。
想着自己的优势。
给外国人画画,速度太慢,并且需要的人估计也没那么多。
今天是周日,他没有去学校。
而是在京城的一些工厂区逛了一下。
一千多块钱不是个小数目。
或许能靠自己的空间去赚钱。
“对了,拉砖。”
依靠空间拉砖,赚不了大钱,千把块的肯定没有问题。
就是得需要隐蔽一点。
这一天他逛了好几个厂子,砖厂,电线电缆厂,服装厂,食品厂等等。
他在一家食品厂外头看到了一条收鸡蛋的信息。
孙少平赶紧走进去看看。
门卫拦住了他:“哎,哎,你不是咱们厂子里的吧。”
孙少平:“我是京城大学的学生,过来搞调研的,想见一下食品厂的主任。”
京城大学的名头非常管用。
门卫对孙少平的警惕之心一下子就少了很多。
还专门带着他去见主任。
“叔,您抽根烟。”
门卫非常开心的把烟戒过来。
无论什么时候都流行送礼。
这家食品厂的业务范围挺广的。
有做调料的,像酱油,味精这些,还有面包,豆干这一类。
孙少平看了下厂子的规模,有着好些个厂房,估计着食品厂得有百多个工人。
很快到了主任的办公室。
孙少平走了进去。
“京城大学的学生,你找我是?”
孙少平:“主任,我在厂门外看到您这儿要收鸡蛋?”
“对,最近厂里研发了一种新的面包,很不错。想投入市场,鸡蛋是主材料,需要大量的鸡蛋。”
孙少平:“我可以提供。”
“小同志,你可能还不知道这个大量的意思。几千斤,不是几十斤。”
孙少平:“我可以提供,您在门口的那个告示写着,鸡蛋四毛钱一斤收购,这样,我提供给您三毛八一斤怎么样?”
“最起码需要一百斤起收,几十斤的送到咱们厂子里来,还需要对接的话那样就太复杂了。”
孙少平:“没问题,我至少给您带过来一千斤。”
“什么时候拿过来,太晚了估计就不行。”
“下周六,下周六我一定带着鸡蛋过来。”
孙少平很有把握,因为他在昨晚的那个村子里就看到了不少的母鸡。
很多人都喂了鸡。
城里人不方便喂。
但是乡下人基本很多都会喂养。
有着空间的能力,这个运费就省下了。
多少的还能再赚个差价。
鸡蛋放久了就会坏掉。
村里人又会舍不得吃。
村里买的人很少。
想卖掉必须来城里,可一来城里地里的活就会耽误掉。
并且一来一回的,大多数人还没有车子,太不方便了。
孙少平知道,一斤鸡蛋,赚个一毛钱左右的差价肯定是没问题的。
在食品厂谈好之后,孙少平出来了。
想着事情这么快就能够解决了,心情有些舒坦。
骑着自行车一个多小时再次到了长峪村去,这里是农村,差不多三十公里的路。
有自行车的话,一个多小时能到,要是没有车子光走路,就要走大半天了。
再次到了老伯家中。
老伯看到孙少平才过了一天这又来了,有些意外,心里想着难不成他这么快就搞到钱了?
搞到钱也好,自己能早点搬,搬走到儿子工作的地方住去,儿子早就叫他过去住了。只是对这儿还有点怀念,但再怎么怀念,也比不过在子女身边的好。
孙少平:“叔,您家里的这几只老母鸡都下蛋吗?”
老伯听到孙少平的话,有些疑惑,“伱要买老母鸡?”
孙少平:“我想买鸡蛋。”
老伯想错了,还以为他是过来看房子的,竟然只是买鸡蛋。
京城大学的学生跑这么远,到他们村子里买鸡蛋的来了。
就算城里的鸡蛋贵上那么个几分钱。
但也不值得跑这么一趟吧。
他以为孙少平买的量少。
那样的话,在城里买也是一样的,就几分钱的差距。
别说是京城人了,就算是双水村人对几分钱也不会太过于在意,去花大量的功夫折腾。
老伯的耐心很好:“小孙,你要多少鸡蛋,我拿给你。”
想着昨晚卖立柜赚到的两块钱,这两块钱都能买上四五十个鸡蛋了。
他喂了四只老母鸡,平均一天能收到三个鸡蛋。
一个月下来就能有接近百来个。
但是鸡蛋放上几个月就会坏的。
只能拿到城里去卖掉。
多的话就卖便宜一点。
孙少平:“叔,你家的鸡蛋我全要了。”
“全要了?”
孙少平想了下给工厂的价格是三毛八分钱,于是开口说道:“对,全要了。两毛三分钱一斤,您看行不行。”
一斤就赚个一毛钱。
这个价格还算是公道的。
可能比城里的价格要低了点。
但是对于在农村来说,又是大量去收,这个价格算是非常好了。
“没问题,我这儿还有两百多个鸡蛋呢。三十多斤。”
孙少平:“叔,您看看能不能帮我个忙,看下村里谁家鸡蛋多一点多,您帮我去问问,叫他们把鸡蛋送到村口来。只要是送过来的,我就全收了。”
一家平均三十多斤,十家就是三百斤。有个三四十家的也有千斤。
有些人家喂鸡多一点的,喂了个十几只几十只的那种,鸡蛋就更多了。
有钱赚谁都积极,大家都认为这是一件大好事。
虽然家庭联产承保责任还没下来,但是这个村子已经和原西县的双水村一样实行分组分户单干了。并且搞副业的人也多,种菜的,喂养的。
一个个的村民们拿着篮筐到了村口来。
又在村民那儿借了个称,开始称重量。
“大姐,你这儿是十斤,两块八您收好。”
“叔,你这是六十斤,一共十六块八,您点点。”
孙少平:“这个装鸡蛋的篮子能不能也卖给我,我给您算一毛钱。”
很快,一筐一筐的鸡蛋,堆积在了村口。
多的有七八十斤,少的就只有五六斤。
“早晓得这儿能卖鸡蛋,我们家就不吃了。”
足足两个小时,才把这些东西给搞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