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2章柏林

1915年3月初

李察一行抵达柏林,入住了选帝侯大街上的一栋宫殿式豪宅,身份依然是跨国电信公司的副董事长,来自大唐的李姓伯爵。

战争时期

德国人体现出了仿若机器一般的高度服从性和纪律性,全国上下被狂热的爱国情绪所笼罩,绽放出惊人的生产力。

工人在工厂加班加点的劳动,妇女儿童走入田间,弥补农村劳动力不足的缺口。

整个德国经济在第一季度比去年同期增长百分之11.7%,全国经济已经完全转入战时体制,实施了严格的供应配给制度。

德军攻入法国的自豪感激励着每一个人,在如今的西线和东线战场,训练有素的德国大军力抗英,法,俄三国不落下风。

无论东线还是西线,都是德军占据着进攻优势。

这是在什么情况下取得的辉煌战绩?

由于英国皇家海军对北大西洋的封锁,实际上海洋运输的通道已经被切割的七七八八,进口贸易量大幅缩减。

进口不畅通,出口的工业品自然也不畅通。

原本粮食,煤油,矿产等大宗进口货物受到极大的制衡,这给德意志帝国带来了相当大程度的困扰。

好在同盟国集团中奥匈帝国是传统的粮食生产大国,也是出口大国,能够满足德国大部分的粮食进口需求。

洛林阿尔萨斯和鲁尔地区的煤矿铁矿,基本上也能满足重工业所需,暂时还没有太大的问题。

至于一些用于生活改善的咖啡,蔗糖,可可,冻肉,罐头,茶叶,化工业用品那就没办法了,只能勒紧裤腰带少用或者不用。

这里的每一样商品,都是黑市上的抢手货,价格高得出奇。

唯一离不开的就是大唐帝国出产的“抗菌王”,这是德军前线官兵保命的东西,花费再大的代价也要进口。

在海上进口渠道基本中断的情况下,德国只有通过陆路走私才能获得。

一般的走私路线有两条,一条是经北欧国家输入德军占领的比利时,然后进入德国本土。

另一条经过红海明珠伏波市或科威特市,从陆路进入利比亚或巴格达,经过奥斯曼帝国,从巴尔干地区输入。

第二条道路更加漫长,沿途经过的城镇众多,但得益于德国人开辟的中东铁路,反而是主要的输入渠道。

战争中急需的煤油,润滑油,硝石,猪鬃,皮革和药品这些宝贵物资,大多数都从第2条走私渠道输入。

毕竟奥斯曼帝国也是同盟国的一方,对输入的物资实施了严密的军事保护,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令人满意。

大唐帝国一直秉承着中立政策,因为北大西洋贸易商还屡次受到干扰事件,与英法等协约国发生了尖锐矛盾。

现在的协约国军事集团也好,同盟国军事集团也好,都非常依赖大唐帝国输出的物资,所以形成了微妙的平衡。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李察一行来到了柏林。

下一站

他还计划访问法兰克福,维也纳,罗马,米兰,都灵,详尽考察全面大战中的欧洲各著名城市人文社会情况,从更高的层面诠释白人族群的价值观。

入住后的头一周

这座奢华府邸就接到了雪片般的邀请,各种社会活动和慈善晚宴,还有来自德国军方释放的善意。

法国人都知道的道理,德国人自然也明白。

世界电报公司的副董事长,又是大唐帝国贵族,这样的身份在大唐帝国也是上流社会实权人士,搞到一些“灭菌王”自然轻而易举。

这些应酬全都推给了许进勋,好在许进轩的秘书班子也不是吃素的,很快就为德国人搞来了一大批好东西,包括“灭菌王”。

所凭借的,就是运输潜艇。

运输潜艇是大唐帝国研发的560吨级新式潜艇,不装备武器,一次可以运输140吨货物,航程1200公里。

该潜艇从英国某个秘密港口出发,横渡英吉利海峡抵达比利时,单航程只有140余公里,非常便捷。

正常情况下,运输潜艇在海面上行驶。

往往在清晨或者傍晚视线不良的时候,以潜望镜深度突破危险的英国皇家海军封锁区,然后就可以大摇大摆的浮上海面航行。

哪怕遇到危险,潜入水下就可以躲避英国皇家海军舰艇的搜寻。

在这个发现潜艇靠眼晴看,发现了也没什么有利措施的情况下,运输潜艇往来英吉利海峡如鱼得水。

返回的时候

运输潜艇满载着黄金,白银,珍宝古玩和其他高价值物品,还有少数德国输出的工业品,例如蔡司望远镜,炮兵观瞄镜。

这条秘密运输线并不能改变德国必然战败的命运,只不过在德国和奥匈帝国的财富宝库上划了个小口子,日夜不停的哗哗流淌……

他们所能交易的最主要商品就是“灭菌王”,剩下的才是电机,润滑油,咖啡,可可,白酒等物资。

某一天

李察一身典型的德国工人打扮,头上戴着软呢帽子,从贫民聚集的莱德利社区走出来,迎面撞到了强行征兵的一队城市纠察队员。

这些城市纠察队员背着步枪,白天会四处搜寻街道上的流浪汉,晚上则在酒吧附近拉网,将一些醉汉塞进马车带走。

若是有那些游手好闲的男人,那么恭喜你了,经过短暂的军事训练,很快会出现在西线或者东线战场上。

猝不及防间

李察转过街口的时候,距离那十几名城市纠察队员已经不远了。

他站定了身子和对方大眼瞪小眼,仅仅呆立几秒钟,他立刻调头向回狂奔,身后的城市纠察队员大呼小叫的追了上来。

李察一头钻进莱德利社区的大街小巷,迈开长腿狂奔,七绕八绕很快就甩脱了那些人。

他从另一个街口转出来,看看左右无人注意,便深深的吸了口气,平复了一路狂奔的喘息,佯作无事地汇入人流中。

想想也好笑

德意志帝国向来是地少人多,也是每年向北美移民的人口大国之一。

自从欧洲战争全面爆发以后,来自德国的移民急剧减少,从年均十几万至二十余万人减少到万余人。

若是不出所料,随着战争进入更血腥的堑壕战消耗阶段,移民人数还将大幅减少。

毫无疑问

这些人都消耗在了堑壕中,成为德国付出战争代价的一部分。

德国在1914年人口就超过了6500万,在欧洲列强中仅次于沙俄,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2位,实力非常强劲。

若威廉二世有耐心再等上个20年,整个德国的人口将达到8,500万~9,000万,实力更上一个台阶。

仅以人口而论,就是英,法两国之和。

若那时候发难,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集团,至少有7成以上的胜算。

可惜没有如果

李察清楚的知道德国即便在100多年后,总人口也仅仅是8000多万。

德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牺牲了太多的青壮男性,牺牲了德意志民族的未来。

在李察的亲身走访中,就能非常清晰的感受这种变化。

当今时代的英法德等国普通家庭,一对夫妻平均养育5~6个孩子,英国家庭变少一些,每个家庭平均养育4.6个孩子。

德国家庭多一些,每个家庭平均养育6.3个孩子。

战争推迟20年,整个社会人口规模就要扩大1/3。

大唐帝国就是和平的最大受益者,帝国本土自建立以来,70年没有经受过战乱,人口一直保持稳定的增长态势。

在1915年初,大唐帝国总人口已经达到2.1亿,规模是沙俄1.4亿人口,加上德国6,000万人口之和。

若是打一场欧战规模的大战,人口增长的曲线就会被生生打断。

德国现在就是这样,无论城市乡村青壮年人口众多,整个国家具有很强的年青化优势,出于人口和经济爆发性增长的阶段。

若是能沉下心来再发展20年,德意志民族的未来不可限量。

可惜没有如果

整个德意志民族都在为威廉二世的勃勃野心买单,城市供应紧缺,工人依然勒紧裤腰带满腔热情的工作,支持前线战争。

但热情没办法当面包吃,有法年复一年的支撑下去。

李察这段时间在柏林的观察,看到最活跃的就是犹太高利贷者,他们囤积居奇,哄抬物价。

在面包供应短缺的时候,一块面包售价是战前的5~6倍,一盒灭菌王是售价的几十倍。

难怪德国民众极度憎恶这些犹太金融家,所谓人在做,天在看,总有报应的时候。

这些犹太人在北美没有一丁点的影响力,但在欧洲各国的能量可都不小,也包括英国与法国。

李察只是以一个冷静旁观者的身份,细心的观察欧洲各国在战争时期的社会人文情况,这是让他非常感兴趣的新课题。

他不会插手其中,更不会试图改变什么?

唯一改变的东西,就是欧洲各国劫掠的华夏文物和古董,正在以空前的速度向北美大陆转移。

同样转移的还有欧洲各国的古董珍玩,古埃及以及近东地区各国的文物等等,随同大了欧洲的财富流入北美。

进入了新一年

随着奥斯曼帝国加入同盟国阵营,两大军事集团在近东地区和阿拉伯半岛的战争陆续爆发,不可避免的波及到了大唐帝国在红海地区的利益。

对此,大唐帝国做出了迅速的军事应对。

1915年4月7~11日

海湾的科威特地区,阿布扎比地区,也门地区和吉达地区,先后正式宣布脱离奥斯曼帝国,实施政治军事独立。

其后不久

上述各地区陆续宣布归附大唐帝国,成为其海外省之一,分别是吉达省,也门省,科威特省(包含卡塔尔)和阿布扎比省,共计4个海外省。

这些地区就像李察所说的那样瓜熟蒂落,几乎没有引起多大的社会波动,也没有多少的反对力量,顺利的就纳入了帝国海外殖民统治区域。

(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