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四章 学不会就改

陈友谅此时一剑正要刺到清风身上,但清风这一旋身便让过了他这一剑,他刚想出收在胸前的左拳,便见得清风抓着小娥向他撞了过来,不由大吃一惊,连忙伸手去接小娥。

“砰”的一下撞将上来,小娥的体重力道再加上清风甩出的力道,何其之大,岂是陈友谅仓促之间能接得下来的。

一下便被撞倒于地,连带着小娥也向后倒去,直接往陈友谅身上压了去。

小娥不愿压了陈友谅,两手后伸往地下一撑,然后翻到旁边跳了起来,又向清风扑去。

清风见她扑将过来,醉步踉跄下,右手持杯拳往上潇洒一抛,脚尖一点地人跃起于半空,伸腿便是连环数踢。

小娥只挡得两下,便再也挡不住,只得借力向后退去,清风的这一招却不是无影腿中的招数,而是醉八仙中的“张果老醉酒抛杯踢连环”。

小娥被踢出,陈友谅又已爬起扑来。清风落下地去,三转两扭,施展凌波微步,便已到了他身后。

然后一伸手便抓住了他双肩,不待他反抗扭脱,一招“吕洞宾醉酒提壶力千钧”,一使力两手便抓着他的肩头将他提了起来,再一使力,便将他整个身子往左侧杨依依处甩出。

陈友谅空中不由自己,使不出力来稳住身子,身子不由自主地直被甩出一丈之外,被杨依依接住,落在了她的身旁。

清风摇了摇头拿起放在一旁的酒葫芦说道:“你们俩不行啊!要配合没配合,要默契没默契,耍剑耍的也全无章法,你们俩是不是不会用剑啊?怎么一点飘逸灵动的感觉都没有。”

“神气什么呀,九四的全真剑法才练了多久,而且他以前都是用刀的,才开始练剑三个月,能练成这样已经不错了。”小娥见清风看不起他俩使的剑法,梗着脖子辩解道。

杨依依则来到小娥面前说道:“别说友谅了,你这剑法使的也不咋地,要不是清风手下留情,只怕你这长剑早已被他夺了去。

清风,你看出他俩的问题所在了吗?他俩练这套玉女素心剑法的时候,我就总觉得哪里不对,可是又说不出来。”

清风听到杨依依的问话,也开始思考了起来。

……玉女素心剑法,古墓派剑法,《玉女心经》中第七篇的武功,古墓派创派祖师林朝英所创。

此剑法须男子使全真剑法,女子使玉女剑法,据说两人双剑合璧,威力奇大。杨过与小龙女也确实验证了这一点。

那么小娥与陈友谅到底哪里出了问题呢?

我记得杨过和小龙女在古墓修习这章剑法时也是数度无功,不解其中深意。

后来在与金轮法王客栈相斗时身遭奇险,相互情切关心;都是不顾自身安危先救情侣,正符合上了这套剑法的主旨,才将这套剑法的威力发挥了出来。

难道是因为我刚才下手不够狠吗?

这路剑法每一招中均含着一件韵事,或“抚琴按萧”、或“扫雪烹茶”、或“松下对弈”,当中均是男女与共,当真是说不尽的风流旖旎。

林朝英情场失意,在古墓中郁郁而终。因为她自己文武全才,琴棋书画无所不能;为了报复全真教的创教祖师王重阳,最后将毕生所学尽数化在这套武功之中。她创制之时只是自舒怀抱而已。

难道是因为他俩爱的不够深?怎么可能?这俩人每天撒糖撒的都快齁死我了,这还叫不够深?

杨过与小龙女初始时尚未能领会剑法中的奥妙,但到后来却是越使剑法越是得心应手。

看来使这套剑法的男女二人倘若不是情侣,则许多精妙之处实在难以体会。

【认识十年的老书友给我推荐的追书app,野果阅读!真特么好用,开车、睡前都靠这个朗读听书打发时间,这里可以下载 .yeguoyuedu 】

假如两人相互间心灵不能沟通,则联剑之际是朋友则太过客气,是尊长小辈则不免照拂仰赖;如属夫妻同使虽妙则妙矣,可是其中的脉脉含情、盈盈娇羞、若即若离、患得患失诸般心情却又差了一层。

难道是因为小娥和陈友谅这场恋爱谈的太过甜蜜,不如杨过与小龙女虽然相互卷恋极深,然而未结丝萝;内心隐隐又感到前途困厄正多,当真是亦喜亦忧、亦苦亦甜。

所以他二人之所以练的不伦不类的,是因为他们的心情与林朝英创制这套玉女素心剑之意不符所造成的?

林朝英是因为爱而不得,杨过与小龙女是因为爱的道阻且长,而且自从小龙女学会了左右互搏之后,就再也没和杨过使过这套剑法。……

清风将自己的想法跟杨依依等三人一说,众人也都沉默不语,暗自思考起了清风所说话语中的可能性。

良久之后,杨依依首先开口说道:“不错,清风说的有道理,确实是因为心境不同,不能体会剑法之中的深意,才会如此。”

“小姐那怎么办呢?这让我如何对的起传我功法的老主人?”小娥又有些急道。

“这有何难?功法是死的,人却是活的,你不会自己想办法改改吗?”清风说道。

“怎么改?再说这是先祖的心血,怎么可以轻易的变更?”小娥更急了。

“着想了不是,这套剑法是林朝英先辈为了泡王重阳所创,其中的身法意境,自然最是符合林先辈,对吧?”清风喝了一口酒润了润嗓子。

小娥见清风把如此凄美的故事总结成这样,只是“哼”了一声,算是同意了清风的说法。

“适合她的不一定适合你们呀,只有自己改造之后,或者自己创造出来的功法,才是最适合于自己的。

别人家的武功创造时,是创造者按照自身条件去创造的,而后世学习之人的自身条件却是不见得就能与当时的创造者一般吻合的,是以便不能学至精通。

许多精妙武学,便也因此而渐渐失传。所以在下认为,要学得一门绝艺至精通,其实不见得要看这人的悟性有多产,而是要看他的身体条件与当初的创造者是否最大程度上的接近。

如果两者的身体条件完全一致吻合的话,那么这一门武艺,这后世学习之人便能够学的精通。反之,则不然!”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